今日下午3:30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西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传播委员会副主任、太原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太原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 49231471,继续与大家分享《论语问答录》第二章。老猫忙着干活,未能参与,很是遗憾。现根据聊天记录,稍作整理,与大家一同补课:
; g$ {! v8 Y9 {# Y2 i9 b4 d
8 R* {1 s- p5 P; \# \; _ 贾陆英:
" o$ M7 s4 v0 G6 M; T
( A7 k* @% Z0 h: Y- {. |# j 诸位好,我也来凑个热闹。今天,我们探讨《论语·学而》第二章:$ a% J( d$ \9 G1 z' i) P( K
- Z& I) o1 A( ^& J 1•2
6 }* M# d$ e4 F9 F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 Y# _- g' L$ P; n% g
有子:名若,孔子晚年的学生。鲜(读xian险):少。与:同欤,语气词,表示疑问。' a3 k% r( p7 }3 c2 t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又喜欢犯上,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上。根本树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生了。孝悌,这是仁的根本吧?"
K- a7 g7 t8 c [+ j; z' M8 s3 h
问:怎样理解“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H9 G' v6 ^7 F+ P) j9 I! { 答:“孝”和“弟(悌)”,是儒家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对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子这句话,是从当时宗法制社会的实际状况来诠释孝悌的意义。在宗法制社会,天子、国君由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为诸侯、大夫。在这个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关系。因此,遵从孝悌之道,就不会犯上作乱。但这只是孝悌之道在那个时代的内容和意义。秦以后,宗法封建制被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取代了,孝悌在这方面的意义也就淡化了。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共和制取代了君主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已经瓦解,孝悌与不犯上作乱的联系就完全失去了它的基础。
# F1 [$ R5 ]: Y2 R: u 然而,有子的这个特定时代、特定含义的解释,却成了近代以来“打倒孔家店”的一个靶子。时至今日,仍有人不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硬是抓住这句话,给孝悌之道扣上“奴化思想”的帽子,而把孔子、儒家关于孝文化的其余大量内容置于不顾。这种不良的学风是十分有害的。
- A( K7 y+ g' |- u* P4 d
d! {# g; N8 h2 \+ W( j! Y3 u 问:怎样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F) v H3 R# p0 ^& l* w& b( C) t
答:孔子学说被称为“人学”,他讲得主要是“人道”,其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有子关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论述,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揭示孝与仁的关系,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强调“仁”这种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是一个君子的为人之本。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
9 R* S: ^* N) a/ A+ n- |- q1 z! ~+ o8 V
问:孝,就是对父母百依百顺吗?0 [* @6 E" x2 ]1 P9 A8 C; u' [8 P* t
答:自古有“孝顺”一说,有人把它诠释为“孝,就是对父母百依百顺。”这是流传极广的误读。孔子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几谏”——委婉地进行劝告。《孝经》记载,曾子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顺之“顺”,不是一切顺从,而是指父子和顺、家庭伦理关系顺畅。“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是后世儒者为适应专制主义需要而加上去的糟粕。
, e: G, a% L, L3 e; |! c 孔子主张父慈子孝,双方是相互的、对等的,而不是一方绝对地服从另一方。他强调孝是“无违”,即无违于礼,子女对父母不符合礼的言行,要“几谏”、“谏诤”。有人片面地理解孝顺,把孝文化指责为“奴才文化”,毫无道理。
! s N) K: P' a# A# A3 e& A* y3 @
论语问答录
* E6 S4 z8 {8 N$ }
问: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有哪些?& _8 W& r' y- }1 t0 I
答:综合《论语》、《孝经》关于孝的论述,一是“能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能养,就是有能力赡养父母。《孝经》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子女尽孝一定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要善于利用天时,精于分辨地利,以耕耘收获。要谨慎行事,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誉,不给父母造成伤害。要勤俭持家,节省支出费用,以便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二是要“敬”。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如果只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那是很不够的,是一种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要有尊敬之心。这是在精神层面对父母尽孝的基本要求。三是要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论语.为政》)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的再好,穿的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四是要时刻挂念。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做子女的,要把父母的生日和年龄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喜悦,另一方面,又因他们日渐衰老而担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古代社会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因而孔子告诫做儿女的,父母在世时,尽可能不要远游。如果非得出远门,必定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告诉父母自己在外面的方位等情况,以免父母担心。五是要“几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几”是轻微、委婉的意思。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委婉地进行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也要照常地恭敬,不能违逆,再看时机进行劝解,这样做虽然操劳而忧心,但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六是要无违于礼。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学生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父母在世,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要以合乎礼的方法对待,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礼制去安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才算子女尽孝有始有终。七是要“尊亲。”《祭义》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就是说,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使父母受到尊敬,这是最大的孝,是“达孝”。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受到侮辱。再次才是能养活父母。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f( q" r$ G; o ^
/ i$ C% o; m$ l# c2 A5 [, y- J网友交流摘录:
6 Q% [6 V7 o6 P+ t: i: k! {" F0 E2 s# z3 n" X8 P! R: l
夕惕若:
+ u2 H; ~6 i1 r' A6 a: P5 S5 @9 C3 v6 S
第二章有感:我前段时间是当过一年多老师的,常跟学生们说,大家要常抱敬畏之心,在家不“怕”父母,在校不“怕”老师,进了社会就不“怕”法律。读十年中文,不如聊半年QQ!欢迎贾老莅临我们孟子故里邹城啊。唐王湖上清溪浅水行舟,峄山之上雨后登高望景,孟府故地松涛阵阵入耳,兴尽归来开瓮专迎陶谢,何如?
8 R0 }, O5 R& h: U1 P0 ]' ]6 B- Q# V; z) b; i
枫若雨:8 E7 p G5 M, k' i3 I) u- e, X
" R' a/ B8 j1 m( n, ~6 d6 ]( U 立足当代,孝悌而犯上作乱者不在少数,所以对于这段话最大的不理解就是孝悌,犯上与作乱三者的逻辑推理。理解一篇文章需要站在特定的历史角度,理解一个人也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感谢贾老师给的指导,学习了。以前学历史只是瞎学瞎背,不懂得立身历史,分析事物。说来惭愧,学习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当时只是为了高考,现在有幸能在群里碰见大师贾老师,还有这么多前辈,定当要努力向各位学习。$ E; D- e! L3 \" Y. J1 t) z& F" }
: G* |! ~- T; J! p5 [ A 六耳弥虫:
) y; ~! t \( M4 R$ C& s/ T1 \1 O2 H5 b3 X
文字工作虽无径
) j% z8 N" I$ W3 s+ Z6 F" p# M笔斧勤耕善自行, ]( l8 h& q. A6 [
耳听八方心意通5 O& U' `+ p- ^! ^
气贯神闲落笔神
8 a, l8 E) Q' `* ]; T! [世事练达济文章
) Q9 m! V! H" X" n. ?1 Z \% X苦来甘甜亲自饮1 _/ L+ k9 G D
古来文秘万般苦
% K4 \ g3 k+ \, h6 ]一世修行一世明( j# u+ B) D5 [* t ^
' p1 ~9 F+ \: Y' E' c) L' ?; y
附:第一期实录
1 t. f0 l# O5 V- a5 Z' M1 m1 `* v& }' A* Z, [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一章
1 w% t) M1 y+ d5 P" T9 L' B8 M- \& I" `: @& B* l, b
6 R3 R5 ^) `& l x" k, g0 g
% A, m1 m$ S6 E
- l8 S s! Y4 @+ t4 K" V2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