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 I+ m% P" L. ]" b! Y7 ]
/ e! L0 [3 J! `( o8 d: P
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业兼修。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 5 B8 x6 h) l; A D1 i 5 s7 R9 q9 f$ w7 H' L 我们不赞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时”解为“时常”。这里的“时”,应当是:时宜、适宜。至于“习”字,仍需作简单的辨析。“习”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说文解字》:“习,数飞也。”古人认为,“习,学也”(《吕氏春秋·审己》注)。只不过,“学”的重点在于理论传授,“习”的关键是实践习练。北宋哲学家二程认为“‘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习如禽之习飞”(《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7)。“学”固然重要,“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但是,只“学”不“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2 |/ Z; K# q! R/ z2 u9 P; g. g
. C( [- i n p, P/ a8 o 本章是孔子在诱导其弟子学习、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友爱宽容,进德修业,最后成就为君子之人。那么,这一章的文意就很清晰了,孔子说: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岂不也很愉悦吗?远方的同学前来和你们共同学习,岂不也很快乐吗?别的同学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岂不也不失为君子吗?(戚平然) # o/ v K9 V7 E, x6 Y1 V% ~- `# G# [( a&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