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的含义
" ]1 x6 l' d* M; ^& |9 q3 H- |' Q8 T: d) p! t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 f0 D9 z5 C {5 U+ P# J) G/ B
1 L- I/ K) ]$ L% N+ p7 |/ @9 t( \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称谓。①在论说文中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②在一般记叙文中叫“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③在文学作品中叫“主题”或“主题思想”。 * O( p9 z: [. p1 `
7 Z5 s8 d5 Y" g. y. C* a& P9 }4 z5 S5 R* {8 Y7 J! U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 T/ c" x& s. X6 h( y ①
" m& u$ ^ x* ~7 `3 \ 在论说文和应用文中主题鲜明。作者可以在标题或行文中把主题开宗明义地点出来,让读者立即把握题旨,一般比较直接、显露,越清楚、明确,越好。
3 g! ?# U: ^. X4 S$ G! T+ a' Z4 T% Y2 B" C6 L3 h7 @3 S
② 4 G- e: X. J2 ?1 z
在文学作品中主题含蓄。作者往往采用形象描绘的方法来曲折地暗示,让读者通过对人物、情节、场面等的认真揣摩感悟其思想倾向性。
7 V/ S# j- @4 c+ Y
$ i- G( S4 J& W B1 O 不论哪种文体,都应该“意在笔先”或称作“主题后行”。即作者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写作主旨。而这种“意”,是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是具体的人物故事触发的。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又不断地根据写作意图对人物故事进行加工、改造、取舍,以主题(观点)统帅材料,组织安排结构,选择适当的表现方法。 3 y: c) b# A& w0 k* j' I; {+ f
: N9 ?8 W! @5 a1 b4 \ b+ ~) ~$ V3 O, K. i7 O- r; J3 e
忌讳的是“主题先行”和“主题模糊”。
% k( F/ k' [: N) ` 主题先行,即先有意图,后有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等,从概念和结论出发,填鸭式地去印证主题、图解主题。如“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炮制的一些“三突出”的“高大全”式的文艺作品,就是这样一种怪胎。
5 l" T i3 ?$ G/ E2 @! A4 F
# @* E S& ]. x3 X 主题模糊,即作者头脑里只有人物故事,从构思到行文结束一直未形成明确的主题。“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初学写作的人,尤其不能效仿此法。
7 _7 f7 }) Q$ ^& q% a8 S+ W0 i( o# I- v! [- ]: j
0 |; l' z9 e4 U" w* S& G9 T' w+ @
二、主题与材料
: E7 u7 V# m$ `6 W0 N
) `+ j s0 D, ^4 ~ 主题解决文章“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解决文章“言之有据(物)”的问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材料的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材料,主题就无所依凭,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0 e: U7 }4 s& ~# N1 n% B) P
0 d! P- S$ R* v; T
5 T2 m" S2 |! ~& P' V 1.主题是材料的统帅 # ^- n" r& s5 A% d8 z$ g
5 P! d3 V3 z: G4 [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一篇文章从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到语言的运用,标题的拟制,都要服从于和有利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 y# A) j! m. y# q) v; I5 `/ {- `" v" |, T* l- |' K
$ z" m/ N x& V+ C" n 主题能否当此重任,得看它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Z; C7 R2 n# a( S) n _7 } ① 0 W8 B+ v* n) F @& R# `
正确既要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符合客观标准,又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和舆论导向,符合政治标准。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 E9 i% h- D$ ]" L- L8 Y
- H! T, N9 C) T# n: U! {% r
② 9 I; y) h# y" t: Q _+ b1 @
集中一篇文章应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一文一意,不要多中心;言必及义,不要大而空;片言居要,不要远离题。
5 q# m% Y" s" T ③
, ^+ ~0 ?8 M( C* X; ? 深刻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出事物的蕴涵,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或现有的答案上,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开璞见玉”。 5 W& j3 x2 R& y$ E
0 p/ { e4 X# J$ j) B; I
' J- R" _* |1 o9 j! I 2.材料是主题的支柱 & _3 c! h" E3 ^$ o
4 C, j$ F1 L* t) u$ ]& ?5 [
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刘大木魁说得更形象:“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施设?”(《论文偶记》卷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前提;写作之际,材料又成为表现主题的支柱。但材料唯一的使命是围绕主题,表现主题。 2 H$ s9 }7 U7 r8 v. e
- i! c* @0 H _! ~5 {7 z9 J
" s4 S! i( `$ Z ~ H
材料能否完成这一使命,也得对它有所选择,有所要求:
# t7 N0 L0 r- ?( H ①
7 D6 E! N3 c' l E 真实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即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也必须是“合情合理”的真实,其它文体就更不必说了。 ! ~- N) B* P; T: E+ M
8 S* |+ r5 P8 X$ W ②
& \5 r. \1 @' f) n* U/ s4 X 典型指最有代表性、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是“以一当十”重量级的材料。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鲁迅笔下的阿Q等。
9 {' h& x2 @0 d7 S( O9 P# ?4 z& [2 _, G8 w1 L
③ & b- V) c* {3 u! M5 q7 \- e4 b
新颖指新发现、新产生、别人尚未接触过的现实材料,或虽非新近发生,但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所用的历史资料。有时即使是俗题材,但若能另辟蹊径,开拓出新意旨来,也能给人以新鲜感与新启发的。
" l3 w/ \4 R+ c6 M5 t; y2 f9 A) V6 w; m) J4 W5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