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其他方面] 谈谈有关调查研究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贾陆英 发表于 2013-10-29 10: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谈谈有关调查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全市组织部门干部培训班上
(1993-11-2)
贾 陆 英
    小序:这是1993年我在太原市组织部门干部培训班上的讲稿,举的例子稍显陈旧,但基本思路、体会和方法仍有可取之处。发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同志们共同探讨有关调查研究的几个问题。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调查研究是组织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我们大家都是作机关工作的,“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实施领导,要领导就要决策,要决策就要了解情况。而调查研究正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者和机关干部了解情况,进行科学决策,实施正确领导的基础。领导机关情况明了、决策正确,就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相反,如果情况不明、决策失误,则会“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可见,各级领导机关都无一例外地应当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调查研究也是我们组织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组织工作者要搞好调查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组织部门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组织部门是一个实际工作部门,组织部门的研究工作和其他领域的专业研究工作,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区别。相同之处在于,它必须遵循调查研究的一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按照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办事,既务虚又务实,以虚带实,就实论虚,虚实结合。这样才能在理论上站得住,在实践上行得通。不同之处在于,组织部门的调查研究,是实际应用性研究,是为领导指导工作直接服务的综合性研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决定了组织部门研究工作的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从研究对象来说,我们研究的是人,是党员和干部,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这就决定了它的工作方式,不应当像有些研究工作那样,深藏于高楼大院之中,靠翻阅资料解决问题。而应当经常深入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去,深入到组织工作和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吸取营养,寻找答案。
第二,从研究成果来说,它主要是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服务的,因而不需要那些泛泛之论,而是特别强调其成果的针对性、思想性和政策性。所谓针对性,就是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要抓住实际工作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下功夫找出破解的“钥匙”,对下面的工作给予及时有力的指导。研究课题要从实践中来,研究成果要应用到实践中去,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所谓思想性,就是运用理性思维,对现实情况、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把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没有理论作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零碎的、肤浅的研究;研究工作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而不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只能是现象的罗列、材料的堆积,对实际工作毫无指导意义。所谓政策性,就是要通过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找出其中带有普遍性、方向性的东西来,从中引出政策思想,并据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只有这样的调查研究,才是有价值的。
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不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包括党的组织工作在内,要想取得工作上的胜利,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我们的主观认识怎样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向社会做调查。调查研究,正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中介或桥梁。搞不搞调查研究,怎样搞调查研究,首先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要搞好调查研究,必须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矛盾分析的科学方法。
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了解和研究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要注意了解和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质的区别,以便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抓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我们在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从始至终,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这个“最本质的东西”。
89年,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和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共同承担了中央组织部的一个课题研究任务,即“县级党委领导体制改革思路”的研究。要研究县级领导体制的改革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一体制的特点,也就是说,它与其他领导体制的质的区别。这就要抓矛盾的特殊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从三个层次上加以分析和把握的:第一个层次,我们研究的是“领导体制”,这与其他的体制,如经济体制、科研体制、教育体制等是不同的;第二个层次,我们研究的是“党委领导体制”,这与政府的领导体制,人大、政协的领导体制是不同的;第三个层次,我们研究的是“县级党委领导体制”,这又与省、市领导机关的体制是不同的,与基层党委也不相同。因此,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紧紧抓住领导这个特点,抓住党委这个特点,抓住县级这个特点。一句话,就是要认识“县”这一级党委在领导体制上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对领导体制的特殊要求是什么,目前的体制与这一要求不相适应的弊端在哪里,改革目前体制应采取哪些措施。从拟定提纲,到收集材料、开座谈会,再到综合分析,直至写出调查报告,这个思路是十分明确、贯穿始终的。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归纳了县级党委在领导体制上与省、市两级不同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从领导方式上说,具体执行多于决策;二是从决策内容上说,微观决策多于宏观决策;三是从实施领导与决策的方法上说,具体的、直接的、面对面的领导多于原则性的指导。接着,我们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县级党委领导体制提出的特殊要求,分析了目前体制存在的与上述要求不相适应的主要弊端,从而找到了进一步改革目前体制的基本方案。这就是说,由于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这个课题任务涉及的其它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后来,这篇调查报告被评为全国组织系统调研成果一等奖,收入中组部党建研究所主编的《党建广议》一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总之,不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不抓矛盾的特殊性,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就无从认识事物,也就必然搞不好调查研究。毛主席把那种离开矛盾分析进行的所谓“调查研究”,比作是“ 挂了一篇狗肉账”,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一定要努力克服这种毛病。
2、坚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反对主观性。
调查研究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按图索骥”式的调查,照事先设想的框框去搜集与此相符合的材料,用以证明这种设想是正确的。事实上,这种“设想”不是来自某个“本本”,就是来自个人的主观臆想,或者是来自领导的意图。这种主观主义的调查工作是十分有害的。我们搞调查研究,领导意图是一定要掌握的,但也不能唯领导意图是从,要按照陈云同志所说:“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在调查中不抱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不带任何框框。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不带“框框”,并不等于无目的、无计划地去调查。调查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有一个从实际出发的调查提纲。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谓“框框”,是指主观臆造的东西,是唯上、唯书的产物;而调查计划或纲目,则是以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原则和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为依据的。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原定的计划与实际不符,就要加以修正,乃至推倒重新设计。
92年4、5月份,市委政研室对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中干部与职工的心态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一方面我们看到,多数干部、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和亏损企业的职工,对三项制度改革持积极拥护态度,他们希望通过改革尽快改变企业面貌,青年职工则希望改革能为自己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另一方面,也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发现了许多急待研究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当时,“破三铁”的舆论很强,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对于客观上存在的问题,该不该反映、敢不敢反映呢?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必须如实反映事物的全貌,回避问题就有悖于调查研究的初衷。因此在调查报告中,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从实际出发推进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指导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企业情况千差万别,要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绝不能搞一哄而起,不能搞一种模式。其次,宣传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例如,三项制度改革的矛头所向,是窒息企业生机和活力的旧体制,并不是企业广大干部和职工;通过改革,不仅会促进企业发展,而且也会给干部职工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如果宣传不当,就会使人们误认为“破三铁”就是要“砸他们的饭碗”。再次,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拿企业改革方案来说,一般应处理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一线职工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二是青年职工与老职工之间的关系,三是生产车间与辅助车间之间的关系,四是企业领导与广大职工之间的关系。最后,推广典型也要从实际出发。在一个企业行得通的做法,到另一个企业就不一定灵验。学先进要学那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不能照抄照搬人家的某些具体做法。以上讲得这些,都是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注意和防止的问题,只有在调查报告中如实地把它反映出来,才有助于领导的决策,有助于三项制度改革的健康顺利发展。
3、坚持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反对片面性。
调查研究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既要了解经验的一面,又要了解问题的一面;既要了解成绩的一面,又要了解不足的一面;既要了解“喜”的一面,又要了解“忧”的一面;既要了解现实的一面,又要了解历史的一面,如此等等。也就是说,要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认清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坐井观天,管中窥豹,看不到事物整体,这样的观察是不可能摸清情况和解决问题的。
我们强调详细地占有材料,全面地掌握情况,并不等于说研究问题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恰恰相反,是要在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整体的观察以后,准确地抓住其中的重点或特点,抓住所要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特别要注意分析和研究一种倾向下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
前几年,我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新时期共产党员究竟应当具备什么标准?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党员标准最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为发展生产力做贡献。搞现代化,强调党员的实际贡献没有错。但是,如果不强调党员的政治素质,不强调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那就把党员和劳模完全等同起来了。当时我老秘网市的组织发展工作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这种倾向,有人把它描述为:“农民入党看致富,工人入党看钱数(创造的价值),学生入党看分数,知识分子入党看技术”。市委组织部组织员办公室在对我老秘网市党员发展工作进行调查时,着重对部分企业新发展的党员进行典型解剖,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准确地抓住了这个被掩盖着的倾向性问题,提出了发展党员必须重视其政治素质的意见,组织部以正式文件转发了这个报告。报告之所以能够抓住这个倾向性问题,首先是对全市发展党员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的分析;其次,报告没有把认识停留在这个分析上,而是顺藤摸瓜,从全面分析中找到了其中的症结所在,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典型调查,这样,才抓住了这个倾向性问题,产生了这个好文件。
4、坚持深入地、本质地看问题,反对表面性。
搞好调查研究,还必须在详细占有各方面材料的基础上,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深入的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把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调查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它包括调查与研究这样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阶段。调查的主要功能在于搜集材料,用现在的说法,叫做获取信息。它解决的是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而研究则主要是优化信息,它解决的是搞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只有搞好调查,才能为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只有认真研究,才能把调查得来的材料加以深化和提高。调查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研究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调查不研究,或不调查空研究,都不能达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只有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功夫,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反对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粗枝大叶,道听途说的不良作风;反对那种不愿深入到事物内部去精细地研究事物矛盾,而只是走马观花,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就凭想当然办事的懒汉作风。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想把两篇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调查报告,作一个简要的对比分析。他们调查的问题,都是某厂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的经验。第一篇调查报告开头写,为了总结推广党员责任区活动的经验,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然后分两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写这个厂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的主要做法和体会,第二部分写开展这一活动的收获和效果。第二篇调查报告却不是这样,它在文章的开头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怎样发挥企业中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用什么方式把党员和职工恰当地组织起来,通过发挥党员作用,带动广大职工共同完成企业生产经营任务?接着说,某厂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的经验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报告分三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写做法,第二部分写收获和效果,第三部分紧紧扣住新时期企业党员怎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个主题,写这一活动给人的启示。把这两篇调查报告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第二篇要比第一篇深刻得多。问题在哪里呢?第一篇只是就事论事,就党员责任区活动写党员责任区活动。第二篇就不是这样,它首先把这一活动放到“新时期企业党员怎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样一个大形势、大环境下加以考察,从而提出了一个党员管理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个厂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的情况,它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分析,去揭示企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形式问题,揭示这种形式为什么能够把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周围群众带动起来,从而使党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揭示了这一活动的深刻现实意义,使人一看,就会感到这一经验的可贵之处。这样的调查报告,当然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是写好调查报告,完成调查研究任务的必备素质
搞好调查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如何把调查研究的成果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对于完成调查研究任务来说,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掌握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写好调查报告,必须抓住四个环节,即详细地占有材料、准确地抓住主题、恰当地谋篇布局、流畅地表达思想。
1、关于材料的占有。
写好调查报告的前提,是详细地占有材料。占有材料需要把握以下四点:
(1)材料的搜集。材料的搜集应当突出一个“多”字。围绕写作的主题,一是既要占有现实的材料,又要占有历史的材料。比如调查某厂党员责任区活动,不仅应当掌握活动开展以后的情况,而且应当掌握活动开展以前的情况。这样,才能通过前后对比,写出活动的效果。二是既要占有正面的材料,又要占有反面的材料。对于某厂党员责任区活动,不仅应当掌握活动中的成功经验,而且应当掌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启发人们去做进一步的探索工作。三是既要占有具体的材料,又要占有概括的材料。调查某厂党员责任区活动,不仅应当掌握活动中的典型事例,而且应当掌握有关的数据。这样,才能使人们从点和面的结合上加深对活动的了解。四是既要占有直接相关的材料,又要占有间接相关的材料。调查某厂党员责任区活动,不仅应当掌握党员发挥作用、带动群众的情况,而且应当掌握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和人们思想面貌的变化情况。总之,只有掌握了上述各个方面的材料,写调查报告时才会得心应手。
(2)材料的鉴别。材料的鉴别要突出一个“精”字。一要认清材料的性质,即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历史的;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反面的;哪些是点上的,哪些是面上的;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二要判断材料的真伪,即哪些是可靠的,应当取之;哪些是不可靠的,应当弃之。三要估价材料的价值,即哪些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主要材料,哪些是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辅助材料。这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通过这样精细的鉴别,让材料在头脑中“过电影”,才能真正“吃透”材料。
(3)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要突出一个“严”字。占有材料应当提倡“以十当一”,而选择材料,则应当提倡“以一当十”。一般说来,要注意四个原则:一是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比如写某厂党员责任区活动的调查报告,凡能说明党员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个主题的材料,就把它留下。凡与这一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主题的材料,就要毫不吝惜地删掉。有些同志写文章时,常常犯材料芜杂、不忍割爱的毛病,其原因就是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而是孤立地看待材料的好坏,以个人的偏爱作为选材的依据,这是不可取的。二要选择那些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典型材料。比如我们在写“县级党委领导体制改革的思路”这篇调查报告时,为了说明目前一个县里大、小几套班子并存,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个是我老秘网市北郊区机构改革前后的对比,机构改革前,全区共设科级机构60个,机关人员编制893名;目前,机构增加到84个,净增24个,将近三分之一,人员增加到1409名,净增516名,约二分之一多。这一对比,就看出了我们一方面在讲精简机构,一方面,机构却在不断地膨胀的严重问题。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娄烦县人头经费与财政经费的对比情况。这样一个只有8万人口的贫困县,拿国家工资的就有4000人,其中干部2000人,副科级以上的600人,每年的人头经费支出为56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全县人均负担70元。难怪这个县的干部和群众说,贫困县穷就穷在了人浮于事上。总之,这两个典型事例是很有说服力的。三是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合,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这就是说,选材的时候,如果只是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例、个别现象去说明问题,就会犯以偏概全,或以假乱真的错误,用这些站不住脚的材料来写作,是万万要不得的。四是要选择生动、新颖的材料。诗人陆游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如果没有生动、新颖的材料,就不会表现出鲜明、活泼的思想,写出的文章就只能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吸引人的。
(4)材料的使用。材料的使用要突出一个“活”字。一是要按照同类材料的不同情况,决定叙述的先后顺序。或按时间先后写,或按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写,或按作者行文的方便写。二是要按照材料重要程度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决定叙述的详略。对表现主题起重要作用,事件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要详细写;其他材料则应简略写。三是要按照内容表达的需要,使材料的叙述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和感情。
2、关于主题的确定。
我们看到一些调查报告,在主题的表现上常常犯有这样的毛病:一是“言不及义”,文字一大篇,主题看不见,洋洋数千言,讲不出道理和观点。这叫做只会“画龙”,不会“点睛”。二是大而空,事情不大,主题却一味追求“高大全”,其结果是,材料和主题很不相称。这叫做“头小帽子大”。三是多中心,也就是主题分散。在一篇文章中,很多“意思”杂然并称,而没有用一根红线把它们“一以贯之”地贯穿下来。这叫做“乱点鸳鸯谱”。四是跑题,有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洋洋洒洒,不着边际;有的干脆就是文不对题。这叫做“马屁股上钉掌子——离蹄太远”。以上这些毛病,固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不会选题,不善于反映和突出主题,是根本性的原因。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所谓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时,通过全文内容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我们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因为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其决定的因素就在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主题就好比是山中之“仙”,水中之“龙”,离开它文章就黯然失色,有了它文章才会神采流动。我们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是因为一篇文章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措置,语言如何应用,以至于标题如何拟定,都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加以酌定。古人说:“纲举目张”,主题就好比那提起鱼网的总绳。把主题突出出来,才能收到“举一纲而万目张”的效果。在一篇文章中,只有主题才能贯通首尾,统领全篇,
主题的表现应当鲜明、集中。所谓“鲜明”,就是要求文章的主题应十分明确,清清楚楚,毫不含湖;所谓“集中”,就是说一篇文章应重点突出,围绕中心思想说深说透。我们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报告,主题选好选不好,是成败的关键。有人说,选好一个研究课题,就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怎样确定一篇调查报告的主题呢,我的体会是,应当掌握以下要领:
第一,要善于抓重点问题,也就是当前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重大政策中的典型经验,以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要善于抓热点问题,也就是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或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例如,有关反fubai斗争的问题、企业干部管理工作如何体现党管干部原则的问题,等等。
第三,要善于抓难点问题,也就是工作中遇到的应该解决而又缺乏具体办法的问题。例如,如何加强干部宏观管理工作?在选拔干部工作中如何具体掌握革命化的标准?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如何具体掌握属于思想范畴的标准?等等。
第四,要善于抓疑点问题,也就是与通行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前一个时期有人在宣传开拓精神时,否定老黄牛精神,于是有人提出质疑,就搞改革还需要不需要老黄牛精神展开调查,用大量事例和有说服力的论证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3、关于结构的安排。
一篇好的调查报告,不仅要有鲜明的主题、正确的观点,还要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告诉别人。文章的结构,就是这种表达方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把材料比作文章的“血肉”的话,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从而使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人”。可见,结构在文章中是何等重要。
安排好文章的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谋篇布局”。这并不单纯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否认写作技巧的重要性,但是,从实质上看,它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在写作方法上的反映,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文章结构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和严密。
处理好调查报告的结构,总的原则有三条:一是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二是要使结构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三是要有利于思路的展开,不拘泥于呆板的陈式。
调查报告作为机关常用的一种实用文体,在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基本的结构应当包括这样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要简明扼要地说明,为了什么目的,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针对什么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前言部分是介绍基本情况或提出问题的,在写法上可以从调查目的写起,也可以从介绍调查对象起笔;可以用直陈的方法写,也可以用提问的方法写。第二部分是调查报告的主体。一般是把调查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等,分成几个小部分来写,在叙述时最好列出小标题,或加上序号,或提炼出观点句,使人一目了然。
结构文章一般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掌握这些基本技巧,对谋篇布局有重要作用。下面,介绍一点基本常识。
(1)层次和段落。
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是对一篇文章的起码要求。层次,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次序,体现着作者思想展开的步骤。段落,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具有“换行”的明显标志,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的停顿。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层次大于段落。
调查报告划分层次的方法,一般有这样几种:一是并列式,即层次之间是平列的关系。二是递进式,即层次之间是一层比一层深的“进层”关系。三是分总式,即各个层次之间是先提出问题,接着分别予以分析,然后总括起来加以综合的“分总”关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方法。写调查报告时掌握这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报告划分段落,一要注意其单一性,一段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二要注意完整性,一个意思要在一个段落里集中讲完;三要注意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每一段落都成为全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畅通、线索分明的重要手段。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文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呢?第一,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时候;第二,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换为另一层意思的时候;第三,叙述与议论相转换的时候。过渡的方法,可以用过渡句、过渡段,也可以用过渡语,如既然、那么、虽然、但是、所以、尽管、其实,等等。照应,有文章内容的前后照应,有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有标题与内容的照应,等等。
(3)开头与结尾。
人们写文章常常感到开头难,为什么呢?开头虽短,但却是全篇的序幕,是定调子的所在。开头开好了,就能一下子抓住人心。开头的写法,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开门见山”,往往是落笔入题,开宗明义,几句话就单刀直入把事由交代清楚。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如描写环境,引出人物;抒发感情,渲染气氛等等。调查报告多用前一类写法,一般不用后一类写法。
结尾也很重要。写文章不仅“头难起”,而且“尾难落”。结尾的写法,或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展示未来,鼓舞斗志。总之,要有点睛之笔,使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4、关于文字的表达。
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调查报告也就是用文字符号来表达或描述调研成果的文章。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只是在那里苦思冥想,往往像一堆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而通过写作来进行,就能用文字符号把思考的问题和过程一一记录下来,从而把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便于反复推敲,使思考更确切,更条理,更缜密。所以我们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手段,是帮助我们把思考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和条理化的有效手段。同时,人们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外界难予了解。写作,能用文字符号把人们的思维活动描述出来,为他人所了解。所以我们说,写作又是一种思维描述的工具,是各级领导机关进行领导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可见,写好调查报告,提高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基础。
怎样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呢?这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下功夫学习语言。学好语言,有几个基本要求:第一,遣词造句要准确,要认真推敲,精心辨析词义,仔细区别字词的感情色彩。同时,造句要合乎语法规则。第二,行文要简练,认真提炼词语,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去掉。第三,用语要生动,要讲究一点语言的修辞手法,多学一点朴素的群众语言。
二是要下功夫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这一点,人们往往注意不够,只是就语言学语言,这是不行的。因为语言与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受思想支配的。古人认为,语言与思想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思想为主,语言为从。所谓“意在笔先,辞随意生”,就是讲得这个道理。我们不是说语言要准确吗?语言的准确首先取决于思想的清晰。要想写得准确、通顺,先要想得请楚、畅达。想不清楚,写出来也必然是湖涂的。我们不是说语言要简练吗?语言的信息量取决于思想的深度。思想开阔,认识深刻的人,他的语言所蕴含的内容就多,感人的力量就强,就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我们不是说语言要生动吗?语言的生动取决于思想的新意。只有在认识上有新的见解,语言才能生动感人,达到“独自胸出,萌发新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地。
总之,提高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要在提高认识水平和文学修养两个方面下功夫,要多写,多练,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只要善于学习,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ttzjt 发表于 2014-11-13 14: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好不容易看完!
收益颇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7粉丝

1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