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动笔,不怕丑
0 w/ z2 |; |8 p/ A9 R3 p& k) i
! ^0 O0 [* K; l7 l朱光潜认为生活中有许多人终身在研读文学,却始终不动笔写一点东西,或者心里想写却无法写出一篇象样的东西来,这都是“只读不作”的缘故,也就是没有亲身体会写作的缘故。初学写作的人都有这样两种心理,或是“自视太低者”心理,或是“自视过高者”心理。“自视太低者”总是以为写作需要特殊的能力,总是感觉到自己缺乏这样的能力,即使花再多的时间精力去写,也是写不出什么名堂来的,更不用说达到名家的程度,“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了,不写则已,要写就写出与众不同一鸣惊人的作品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眼高手低”。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对别人的写作总是不屑一顾,而整天幻想自己将来写出如何惊人的作品,在如何高级别的杂志发表,“目前且慢些再说”。对于这两种写作心态朱光潜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具有这两种写作心态的人,他们读的作品越多,可能对写作就会产生越严重的“累赘”,心理压力也会越加严重,也就更加不敢动笔了。
, B6 g5 p y+ g4 k+ W; {, S2 E( F
/ e |, q2 Y" p l. \4 j4 V! g# Q因此,为了使自己不致陷入这两种状况,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朱光潜认为关键问题是要敢于“练习写作”,要亲自体验写作的苦和乐,特别是研究文学的人和教学生写作的人,尤其应该注重写作体验,这一点已被今天大多数写作教师所接受。在朱光潜看来,亲自体验写作最起码有两点益处,一是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而“人生最大的快慰是创造”,一件难做的事,或者一种闷在心里的情感与思想表现出来了,那就是快乐,也就是一种创造,在这种创造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力量表现。假如总是读别人的作品,总是看别人的表现,总是听别人说而自己不说,这种没有尝到写作快慰的人,也可以说他并没体味到文学的最大“乐趣”,读得再多对于文学也是不太可能有真正的“热忱”的。二是写作是欣赏的前提,“要彻底了解文学,要尽量欣赏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虽然写作与欣赏并不是一件完全相同的事情,但它们之间也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一般说来,只有亲身体验了写作的甘苦,在欣赏时才能更好地评判出作品的美丑,才能体会到作家在作品中苦心经营处和作品的精妙绝伦处,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身历其境”,在欣赏时难免会忽略精彩的地方,也难免会产生“隔靴搔痒”的感觉。 & w. N; `8 ~; P% J2 ~- P) G7 ?3 _
" x' Z& D4 a' H/ `: ~; E2 ?1 I( A
有规律,写真情
! ~. G5 [. {$ W' M0 S2 P6 g
! M' I0 _- _7 g$ A+ x练习写作也不是想练就练,想怎么练就怎么练,古人所说的多读多写,“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关于写作练习的古训固然有一定的道理,我国几十年来的写作教材和写作教学中也是遵循这些古训的,但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教学效果,不但学生疑虑重重,甚至写作课教师在教学生要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的理论时,也深感底气不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究其原因,这些古训并没有真正揭示出提高写作能力的规律。在此情况下,朱光潜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练习写作的原则问题。 * D9 j; W( D& a/ d
4 r/ Q# g! N: Q/ w0 Z9 c8 k$ h
朱光潜认为,写作首要的原则是必须有话要说,无话不说,说的时候必须心口如一,万万不可说谎,因此朱光潜告诫初习写作者须将这一原则“牢记在心”。所谓有话要说,是指在写作一开始就要做到对生活、对事物有真感受才动笔写,要写真话,千万不要无话找话,硬去憋出一些情感来,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法是最不利于写作练习的,事实上那就是一种说慌。一个初习写作者如果说慌,那么入手就走错了路,“许多人在文学上不能有成就,大半都误在入手就养成说慌的习惯。”说慌一般有两种,一是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不一样,也就是“口是心非”,这类练习者往往是有意或无意地在逢迎习俗或欺世盗名,昧着良心去说话,这是写作道德问题。二是自己本不知道的事情硬装成非常了解,写进作文中却留下许多笑话,这也是说慌。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也不可能是全无所知的。因此,朱光潜认为一个聪明的写作者必须认清自己知解的限度,小心谨慎地把眼光注视着那限度以内的事物,“看清楚了,才下笔去写。”以上所说的两种说慌态度都是不利于练习写作的。朱光潜20世纪初对习作者的告诫当前仍然有现实针对性,因为直到今天,这种说谎的态度仍然在学生作文中大量地存在,据南京《金陵晚报》调查,现在有许多学生面对“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作文题,竟有80%多的学生写的都是“检钱包”事件。
& A3 U0 U( d$ w$ {* \# L 9 B1 a, Q! u3 {( ]. t7 {/ C& ~
要遵循以上这一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就必须抓住机会:每次遇到有话要说的时候,或者对某种事物有了真切感受时,就要紧紧抓住,马上就写,努力使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的相符合,别错过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 o+ ]" v$ \$ N/ R) P0 K) ~ 2 O. Z, k* t( t+ B+ K
其次是分清难易原则。大凡写作者,往往会有这样两种体会,有时写得很顺手,有时却半天挤不出一个字。何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朱光潜认为,我们面对的写作对象有难易之分,假如你对写作对象了解得很清楚,那么写起来自然顺手,假如了解得不清楚或不很清楚,那么写起来自然就会磕磕碰碰。当我们对写作对象很熟悉的时候,思想和语言就会较好地融为一体,言与意之间也就容易达成统一,这就容易下笔。当我们对写作对象不了解的时候,也就是思想还没有形成,思想与语言还没有很好地统一,言与意之间还有矛盾,这就不易下笔。因此写作者必须谨守这一难易原则。 6 _* m7 d& P, s8 S2 F) n
- H1 P* m' @* |+ D对于习作者来说,哪些是易,哪些又是难呢?朱光潜认为“记日记是初学习作的最好方法”,也是最易于着笔的,日记所写的事情都是自己最了解的事,最熟悉的事,易于和语言融为一体。但记日记也有两种情况,普通的记日记只如记流水帐,这与写作无关;把记日记当作写作训练,就要把对象记得有趣,这有趣也就是指要有一点文学的趣味,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如一番家常谈话,一个新来的客人,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只要用心去体会,细心去描绘,“把它记得妥妥贴帖”,记得有趣味一点,慢慢地就会记出一件“作品”来。 0 R! I y: P# M: O) W
9 j+ i, l5 j5 p, P3 b8 r
另外,写作也要分清对象的难易差别。一般说来,文章表达的对象无非四个方面,即情、理、事、物,这四方面有些好写,有些难写。说理性的文章需要丰富的学识和谨严的逻辑思维,初学写作者又正好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如果硬要去写,势必会有许多的陈词滥调和空洞的议论,对练习写作是极不利的。事实上至今这种以说理文入手的写作风气仍在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流行,因此才会出现同一篇命题作文中大部分学生所举事例雷同的现象。抒情性的文章所表现的情感是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情感又是“迷离恍惚,不易捉摸。”对初学者而言是很难把握住的,虽然青年人情感丰富,初学写作的人也特别喜欢抒发感情,但大多数表现出的是一种虚假的、空洞无物的表面情感现象,是一种“浅薄的感伤主义”情感,缺乏深刻性和典型性,因此,对初习写作的人来说,这一方面的内容也不易着笔。相比之下“叙事绘态”是比较容易着笔的,事与物都是客观地摆在写作者面前的东西,比较容易把握,即使写得不象,也可以随看随改,不至于陷入空洞的地步,叙事绘态写好了,抒情说理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3 Y+ t8 B7 K) ~) X4 B3 D! c
4 s( c' I3 P o0 }- p勤思考,多联想 1 x( w& N: q2 H& H2 j5 u; |- W
% S: L+ V3 T+ r: @! ~
所谓运思是指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步骤。作文运思犹如抽丝,在一团乱丝中要抽出一个丝头,有时一抽即出,有时可能会越抽越乱。一般初习写作者在运思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不假思索”,二是“成竹在胸”。 ( u/ @& V( a. K( m2 G% o+ t, Z/ g
3 K* g! j' I9 F( d. T1 ]$ b
“不假思索”指一般初习写作者在作文时并没有事先将文章全部想好,提笔就写,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写完上句不知下句写什么,写完上段不知下段写什么,等到实在写不出来的时候,文章也就算结束了。如此缺乏运思的文章自然会写得不知所云,通常所说的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写出来的。直到今天,许多学生在写命题作文时仍然采用这种写法,其效果如何自然可想而知。朱光潜认为这种不重视运思的写作习惯是作文的“厄运”,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有贯穿其全身的气脉,“不假思索”写出的文章,其气脉是很难一气贯通的,这样的文章可能会成为一个“怪物”。 9 J% v" V8 |# v/ N/ P6 H K9 P
7 i) a: a* ~( m; S5 j* V/ n: ~# v4 ]“成竹在胸”是被许多写作教材和写作教师赞赏的运思方式,也是我国古代文人中流行的运思“佳话”,是指将文章在心里全部想好,然后一挥而就。朱光潜认为这种运思方式固然是好的,却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实际上难于做到,因为首先一个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是有限度的,一篇几千字、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文章要在心里全部想好那是不太可能的,当然对于比较短的文章运思也许能做到“成竹在胸”。其次,一般来说运思还没有传达出来,未使其物质化之前,整篇文章的思想和形式还是处于游离不定的状态,并没有完全固定成形,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成竹在胸”也是不太现实的。第三,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在创造过程中会有不断的新思想产生,写作时新的意思常常会源源而来,预先运思好的东西也许会完全改变。由此可见,“成竹在胸”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很好地揭示作文运思的本质。 / s. R' X' x2 u6 D9 R
/ X0 A: S% o# ~" E* N( R, u. u
朱光潜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自由联想” 是较好的写作运思方式。所谓“自由联想”是指面对一个题目、一个论题,从四面八方去想,不管意思大小,不管次序先后,也不管有用无用,想到一点意思就用一个小标题把它写下来,一直到自己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接下来就把无关论题的小标题删去,剩下的其实已经是一篇文章的提纲了。提纲仅仅是一条线索、一个轮廓,是文章大致的规范。用“自由联想”这种运思方式写出来的文章,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提纲有了,文章就有层次,有条理,有轻重的安排,总之文章就有形式了。二是只定提纲,不定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任其到临时触发生机,写的时候会有“意到笔随”的快乐,增加写作的兴趣。因此这种运思办法既避免了“不假思索”的杂乱无章,也避免了“成竹在胸”的拘谨。 % B1 K+ v2 w1 _3 @' G& x% X6 t
" Q8 Z; n) b" ~- c& G# l5 n
勤采集,精选材 $ \ N. `+ S, C/ S" c' a* ?
* c. X6 ?" t0 k% @ Y" {) v ( J# L2 q7 |: v, j4 r
要做好材料的选择工作,朱光潜认为首先就要有“谨严的自我批评”精神,勇于对自己占有的材料作出否定。其次要有深刻思考的态度,分析材料中包含的价值。初习写作者往往会被虚荣心和懒惰思想所困,每遇到一个论题,不肯往深一层想,只浮光掠影地把材料堆在一起,或者把一些陈腐的材料当作宝贝,在一篇文章中每一点都提到,但没有哪一点是说透了的,自以为完整有新奇的意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能够感动读者呢。文/钟名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