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撰写心得体会,如何写好心得体会呢?我以为,写好心得体会要把握读书三环节) I) u+ i" E2 D- i( a
念好心得“四字诀”。心得体会之所以不同于文学评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自我观照”的功能。具体而言,即是在拜读完一本书之后,即便所有的比喻、排比、拟人通通抛诸脑后,却余有一种荡气回肠的快感,利于你针砭时事,又有一种绵绵密密的细腻情感,红了你的眼圈,湿了你的脸。这就是写心得体会的意义之所在:认识世界,看清自我。对于如何写好心得体会,依笔者之拙见,更多的在于将所读文字“内化于心”的过程,这就涉及到如何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的问题。
+ Y$ K3 y, q. G6 q
V1 ^% Q+ c' z% @) T# k, L 一、做多读书的“杂食族”,拓宽写心得的广度。古人言,开卷有益。若有人较真,以为所有书都能予人益处,这自然是一种迂腐。但古人这话的真意是要我们存着一份与书为善之心,如此方能读一本,收获一本。当代的读书人,每每成见在胸,于是读书简直好比“相亲”,合则随手拈来,不合则束之高阁。一旦形成以个人喜恶作为评判读不读的标准,则易陷入固执己见的陷阱,目之所及的是一种相同的心态,一群相同的“自己”,不仅读书心得体会千篇一律,人生的幅度也难以打开。 ; O p6 U+ T4 W& i6 }
% F4 r7 _4 N4 I/ b2 Q% ~二、做会读书的“聪明人”,提高写心得的速度。曾经相当惊讶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梁文道先生,在保持每天介绍一本书的速度下,对书中的细节仍掌握得全面准确、对主题思想阐发得丝丝入扣,遂好奇于古代贤人、现代英才如何在百忙之中抽空读懂、读透一本书。当代著名作家秦牧主张采取“牛嚼”和“鲸吞”阅读法,即可理解为精读与速度。对于需要精读的东西,应该反复多次,分段细细研读体味,嚼得极细再吞;对于只需泛读的东西,应采取“一看章节标题,二看文段首句”的方式快速浏览,让知识在较短时间内丰富起来。 " M( w" K8 X! Q
' G$ S# \" P9 m( R' {9 C. C
三、做好读书的“思考者”,增加写心得的深度。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读书和思考相结合。不读书,只是冥思苦想,固然不行;光读书,不作深入思考,徒劳无益。那么,在读书时思考什么呢?笔者认为,首要思考的就是“是与非”。即思考书本上讲的东西是否真有道理,择其是者而从之,择其非者而弃之,不可不加分析地一味盲从。以早年流行的《货币战争》为例,书中七、八成是抄袭1995年美国一部纪录片《The Money Master》,甚至连里面的注释、引述也都一一照用。而当年纪录片出来时就饱受考据不充分、不真实的非议,试问假如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书中观点,是不是也将断言联邦储备局是一个用以谋取暴利的私人银行呢?
8 S* h, c' B* D) _7 Z8 h2 }% t( }" y: m3 _" V
在解决了读书过程“内化于心”之后,如何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外化于形”便成为顺水推舟的下一个问题。对此,建议把握以下“四字诀”。 " X% R$ H9 O, w# k$ k
1 ^4 H$ r H2 U* L8 @5 C- @5 L
一是“析”—分析材料,提出观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同一个读者也可能对同一本书的某几个章节、一篇文章的某几个段落引发出不同的感想。如果把自己所有的感受不分区别、不加筛选一股脑儿往上摆,则容易造成心得体会的主题不深不透,情感不痛不痒,重点部分犹如蜻蜓点水,不知所云。故此,撰写心得体会要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的观点,由表及里,深度挖掘,抓住重点,提出观点。
/ k- [* z/ N' U! I8 y ^& G7 A2 Q+ a8 d% }# Q1 w1 j5 Z
二是“引”—引述材料,边引边议。心得体会针对文章某一个观点,必然涉及到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段落。但心得体会的撰写不同于评论文,引文不宜过多,应着重体现一个“简”字。在精炼地引用原文之后,应避免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主题不能深入;泛泛而谈,缺乏真情实感。边引边议,就是要紧密联系书中的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等,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深入阐发对引用文句的深刻理解。 * l$ [2 x) W4 j& M% ~
- P+ V" K( K3 a8 L5 w" y' |' M三是“联”—联系实际,写好得失。心得体会注重个人在文中所得的感悟、启发,这就要求撰写必须联系实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以局中人的身份理解人物命运。联系实际的范围相当广泛,但应注重突出时代精神和社会效应。作为一名基层央行工作者,在撰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与国家大政方针联系起来,与党的理论创新联系起来,与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联系起来,分析工作生活当中的“得”与“失”,把撰写心得体会作为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j) i5 N$ h6 L$ B. e
1 a! s# H+ P- T& i: q& ]四是“结”—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主题;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有所升华。 薛庆赞
/ ?. v% G6 t+ j# G9 t7 y* t8 S" i2 _, J8 m2 W/ X) W" z' J"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