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是社会机器运转中最重要的部位。在权力运作中,领导同志是决策者,机关人员是操作者。机关工作是完善的系统工程。从实践来看,机关人员最重要的事情有四项:撰文,说话,办事,做人(笔者称之为“四要务”)。撰文,简言之,是指撰写机关的公文材料。这是机关人员的主要业务之一。对机关人员来说,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准备、草拟、修改三阶段。怎么撰写好公文?这里,谈谈自己的思考。 积累。积累,是经过长时间点滴沉淀形成果实的过程。这是机关人员撰文的日常工作,也是必要的业务工作。根深才能叶茂。撰文也是一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上层楼。完全可以说,积累就是打造未来。积累,我觉得有五句话:要读万卷书。自古至今,读万卷书,是一切有识之士为一生规定的数量标准。万卷书到底有多少?按照古代每册书的数字,现代人测算,万卷书字数是两亿字。为啥读万卷书?因为,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两亿字,一个人按每天读一万字,就得两万天的时间,就是五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机关工作人员要养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有 “三上”的读书方法,“马上、枕上、厕上”。现在,我们应该提倡新“三上”:车上、网上、晚上。要行万里路。这里的行万里路,不仅仅指拿出专门时间,像徐霞客一样,神游天下,浏览天下,感悟世界。更重要的是,拿出业余时间,到农村去,到企业去,到人群集聚的地方去,时时注意,处处留心,掌握更多实践知识。出外旅游考察,在享受旖旎风光的同时,可以领略风土人情,拓宽视野,丰富阅历;逛街到商店,不仅可以欣赏琳琅满目的新产品,还可掌握消费动态、商品价格、市场知识;闲暇时间到书店,阅读精美的文章,等等。这,都是广义的行万里路!要集万家经。经,一般指的是《四书》、《五经》,还有诸子百家之言。这是中国智慧的源头。读经书,是一种榜样效应、圣贤效应、引领效应。机关干部要挤出时间,学经典,悟精髓,慢慢地就会变得博大精深。《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些给我们的启迪,要像水那样深沉,要像水那样真诚,要像水那样灵动。要学万样文。人,大体是差不多的。一些进机关或单位的同志,若干年后为何有了云泥之别?其中,最大的差异,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有的用来学习钻研,有的用来享受生活,有的用来打牌赌博。机关人员要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深入学习。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每爬上一级,则会更接近美好。一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抓紧学习,是正事。要交万家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特点、潜质。在可能的情况下,机关干部要多交好友、益友、诤友,注重与有思想、有见地、有思路的人多打交道,多探讨问题,多研究情况,多交流工作。尤要善于向超过自己的人学习,“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如此,才会越来越强大。完全可以说,积累,就是打造未来。 调查。深入调查了解,占有更多材料,是撰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写好文章的必然要求。由于公文的时限性,未必每篇都去做调研,但是一般都是熟悉、了解、知道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写作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参谋权。调查,决不是简单走一走,问一问,写一写,而是要身到、眼到、耳道、口到、心到、手到,细致、全面、周密。在调查中,要从偶然中找必然。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因果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偶然的现象很多,切忌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善于洞察的人,大都透过偶然看到必然,偶然之中找必然。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对一些偶然现象都是格外警惕、格外敏感的。所以,机关干部对某些事情、工作的偶然现象,不能孤立静止地看,要找出内在联系、必然走向。要从一般中找特殊。机关工作者对一般问题的观察,应如猎犬般敏锐,不能放松。许多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在特殊环境、特殊情况下,就会产生大的价值。要有政治眼光,就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有辩证眼光,就是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有发展眼光,任何结论,都很难说是最终的,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从顺向中找逆向。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非常复杂。不论人和事,表现出来的既有真相,又有假相。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浮光掠影,也不能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莫畏浮云遮望眼”,就是很好的警示。机关干部对任何问题的看法,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任何事物的分析判断,不能仅是顺向思维,还要注重逆向思维,拓开一片新天地。要从正常找异常。善于捕捉正常中的异常,乃是机关干部的特质。如果别人不注意的现象你注意了,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你发现了,那么,就会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机关干部时刻要用脑用心,一丝不苟,将所有的注意力、情感、责任心集中在工作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广泛考虑,客观衡量,通过量变看质变,得出正确答案,体现在各类文稿中。要从眼前找长远。世上的事物都是复杂的,表面上看是一回事,往深看又是一回事;看眼前是一回事,看长远又是一回事。机关干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不能被暂时的现象所迷惑。因为,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善于识别是与非、好与坏、大与小、轻与重,大力支持正确的事情,无情鞭挞错误的事情。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察而知理,撰文便有了坚实基础。 研判。研判,是一种好的方法、方式、方略。撰文的研判,就是要通过调查之后,对工作、对事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判断。这是写好公文重要的准备阶段。要研判形势。研判形势,既要站位全局,从国内外发展变化的高度考虑问题,熟悉总体形势、重大战略、大事要事;又要立足实际,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角度,把握具体政策、相关规定、有关要求。既要全面分析,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各个方面进行思量;又要抓住关键,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主线。既要充分肯定,在发挥优势中坚定信心,谋势而动,因势发展;又要查找不足,在增强忧患中清醒有为,少走弯路,抢占先机。要研判情况。研判上情,是指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贯彻落实的方案、要求;研判下情,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些,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呼声,把握群众需求;研判内情,就是对同级党委政府的思路、部署、措施,以及工作进程、总体形势,都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研判外情,时刻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形势,对国际国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情,都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要研判意图。公文,一般是一级机关就一些重大部署、重要工作、重点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参与起草公文的机关人员,要认真研究、深刻领会本级机关和领导的意图,绝不可以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必须遵循领导的指示,系统学习研究,深化对领导关于总结指示的理解,把机关领导的要求联系起来思考,从中体现工作的连续性。要研判要求。在开始接受任务时,要尽可能地问清什么材料、什么任务、什么场合、什么要求、什么方法等。在听取领导审查意见时,切实体会思想,领悟要求。在领导讨论、审查总结初稿时,往往会谈看法、提意见,有时也可能讲一些思想要深刻、高度要上去、内容要充实、文字要压缩等原则意见。对于这些,一定要准确地理解,把意见和要求吸收进来。要研判主旨。要着重研究每个公文的主要精神是什么?提出的重要思想有哪些?联系实际,注意和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把主要精神贯穿体现到公文中去。对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要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知识、还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商量,请他们提出各种意见和想法,以供讨论比较。研判,最需要理解力,要从无心的示意、无声的语言、无言的行为中,摸清要求,发现本质,据实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