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省委组织部委派,有幸于今年4月至6月上旬赴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挂职学习。通过零距离的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先发地区发展理念的理解,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差距,增强了加速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南湖概况 南湖区为嘉兴市中心城区,距沪、苏、杭、甬均不足百公里,面积426平方公里,人口47万,辖5镇8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享有“江东一大都会”的美誉。实力南湖。2012年该区完成GDP354亿元,财政收入4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百强区第58位。智慧南湖。依托嘉兴科技城,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为核心,软件园、芯片园等“六园”为载体,集聚科研机构60多家、创新型企业300多家,被称为“东方硅谷”。生态南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7%,人均公共绿地14.7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人文南湖。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儒商文化的发祥地,是茅盾、沈钧儒、徐志摩、金庸等名家大儒出生或生活之地,存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文化产业基地10余个,文化企业1000多家,去年文化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幸福南湖。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3万元和1.8万元。城乡商业网点遍布,区内任意一点15分钟内可驶入高速,高铁18分钟到达沪杭。文教卫体设施一流,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场演出、每人每年至少参与一次群众性文体活动,享有“歌城”之称。 经验做法 南湖区2001年独立运作,GDP和财政收入11年间分别增长了4和14倍,这得益于领先的发展理念和独到的工作举措。 坚持集聚发展。集聚要素,制定主体功能区、“4+3”产业集群等规划,引领生产要素分类集聚;要素集中分配、规模投入,如335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去年只扶持175个具有扶持意义、确需扶持、效果立竿见影的企业,今年一季度被扶持企业工业产值平均增长了19.1%。集聚平台,整合招商、旅游、文化等平台,集中举办、连续开展,“南湖之春”、“十城百日”已成为知名地方品牌。集聚产业,设立工业和服务业引导资金,实施大企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倍增计划”,引导形成汽配、机电等四大工业集群产业,特种水产等四大农业产业集群和消费购物、商务运营、游客集散三个服务业中心。 坚持竞合发展。整体竞争、区域互补,错位发展、只做唯一,促进资源要素区域集聚和合作共享。延伸嘉兴市“一县(区)一特色”的发展理念,引导各镇扬长避短,在发展定位上求独特,不上相同、相似或相近项目,催生新丰特种钢材与生姜、余新电动工具与白玉蜗牛、风桥安保器材与水蜜桃、七星电器研发制造与湘家荡休闲旅游、大桥葡萄等独一无二的镇域产业。 坚持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密度,创立农业“万元千斤”模式,推广“瓜菜-晚稻”、“稻鳖共生”等复种、套种方式,让土地“四季不闲、一季多得”。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城市开展有机更新、农村推行“两分两换”、园区实施“退低进高”,建立土地利用绩效考核机制,以“亩均论英雄”,低效企业限期转产,低效园区“腾笼换鸟”。拉升土地利用“高度”,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向空间延伸土地效益,打造“写字楼里的产业园”。 坚持转型发展。按照“兴三强二优一”的发展思路,自绝后路,倒逼转型。先后规划建设3.6平方公里的嘉兴科技城,主攻高新技术产业;1.6平方公里的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重点发展传媒与动漫等创意产业;2平方公里的金融创新示范区,着力打造“基金小镇”,引导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据土地绩效、环保、安全等,将企业分为A(发展)、B(提升)、C(改造)、D(淘汰)类,实施不同类别差异供电和差别化要素价格等强制措施,倒逼、淘汰企业转产或转移,转而发展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坚持全民发展。发挥企业和群众两个主体的作用,实现规划与引导靠政府、发展与建设靠企业、管理与服务靠群众的转型跨越。创新招商模式,开展“浙商回流”工程,由政府主导招商向企业以商招商转变。鼓励全民创业,实行注册资本“零首付”,降低准入门槛和创业成本。深化群众自治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推行社会化养老服务;组建教育集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1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建成城区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组建158支群众合唱队,打造“365天天欢乐”大舞台,“不请明星,专找草根”,让群众自我丰富精神生活。 几点思考 学南湖,思庐江。纵观南湖发展之路,有其独到之处,一些核心理念正是我们欠缺或比较薄弱的,值得学习借鉴。 创新是内在原动力。南湖弘扬红船精神,倡导首创,创新模拟审批、银行为政府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等措施,创立科技城、基金小镇等载体,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庐江要鼓励创新创造,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倒逼干部创事业,激励能人创企业,鼓励百姓创家业。 品牌是核心竞争力。南湖品牌意识强,注重做成做大做强做特,大到市县,小到镇村,都有核心品牌,既提升了品牌美誉度,又扩大了地方知名度。庐江一些地方的特色产业已成聚集之势,要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持之以恒推进,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市场运作是重要驱动力。南湖工作处处贯穿市场经济理念。通过以奖代补、奖优罚劣,推动工作步入良性轨道;成立国有资产集团等平台,将资产分类打捆融资,实现“建设靠国资”;社区为民服务自愿选择,有偿代理,群众花钱买服务;招商活动企业唱主角,企业家之间对接交流。庐江要提升市场经济意识,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群众、县政府与镇政府的关系,遵守并运用市场规律,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 环境是外在吸引力。南湖提出,每个企业都有一名义务服务的政府工作人员,建立“两代表一委员”接访等机制,创新机关服务品牌等措施,重大项目“一员代理,两员协助,多方并联”、“一门受理,全程代办,限时办结”。庐江要把优化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效能提速、服务提质,吸引产业、资本汇集。
人才是关键生产力。南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网上干部学院,每周集中学习,推动干部知识升级;实施“创业南湖·精英引领”计划,引进培育100名左右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00个左右重点创新团队。庐江人才最为紧缺,要在“内培外引”的基础上,发挥在外庐江籍专家作用,深化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探索与权威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周末工程师”、“伙伴科学家”格局,借智发展,加快实现“新跨越、大变化、进百强”的庐江崛起梦想。作 者: 刁吉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