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农业分布在县域范围内,一半以上的县域人口从事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对于县域而言,农业不仅是事关发展的大产业,也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情。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尚义县,总人口1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4万人,按新一轮扶贫标准(2300元)计算,实有贫困人口10.1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0.6%。因此,推动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是尚义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农业已经基本定型 作为传统农业县,农业比重大,工业不发达,三产服务严重滞后是尚义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近年来,尚义县抢抓国家有利政策机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工业扩模提质,服务业发展壮大,经济结构优化成果显著,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2005年到2010年,农业产业产值由31572万元增长到67723万元,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比却下降到26.4%,降幅近18%。7年间,在耕地面积没有增加,从业人口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农业产值增长了2倍多,农业生产率显著提升。具体来说,尚义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吃饭”农业向致富农业转变。传统农业是“吃什么种什么”,农民依据生活需求安排种养品种和规模。现代农业则是什么赚钱种什么养什么,从业者根据市场需求追逐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传统农业县,尚义种植业一直以大田作物为主,小麦、莜麦、玉米占主体,谷物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因为地理和气候原因,种植这些作物成本高、产量低,经济效益极低,2005年,全县亩均农业产值只有6029元。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作物品种有了极大改变。2010年,谷物种植面积19415公顷,降至作物种植总面积的47.3%,并且糯玉米等高效作物、张杂谷等高产品种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蔬菜从无到有,种植面积达到7606公顷,并且品种向市场化、高效化择优跟进,以大路菜为主的种植结构已经向精细特品种为主转化,以18.6%的耕地,创造了50%的种植业总收入。2010年,全县亩均农业产值达到1万元以上,比2005年增长66%,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升。 (二)个体农业向规模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投入能力低,经营成本高,化解风险能力低,对市场的反应不够灵敏。现代农业以规模、规范化经营为主,投入能力高,组织程度高,抵御风险强,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尚义县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效益为目的,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899公顷,涉及农户11473户,分别占承包面积(37343公顷)的26.47%和承包户数(50049户)的22.92%。适度规模经营(20亩以上)的面积为6627公顷,占土地流转面积的比例为67%。全县建成了以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蔬菜基地10667公顷,优质脱毒马铃薯基地8000公顷,杂交谷基地2000公顷,各类杂粮杂豆旱作基地1333公顷,奶牛、暖棚猪、肉用羊等各种大型特养园区、基地18个。到目前为止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1家,其中省级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18家,京张农业协作蔬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家。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48个,其中农业种植业专业村32个,养殖专业村16个,养殖大户2000户。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890元,增长到2011年的3876元,增长了1倍多。 (三)自然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受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极大。尚义县土地贫瘠,年均降雨量只有350毫米左右,而且极不均匀,资源性缺水和年度性、季节性缺水并存,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十年九不收”使绝大部分农业从业人口只能维持在温饱状态。为了保障农业稳定增收能力,尚义县将农业科技放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截止2011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5813千瓦,加工机械动力4100千瓦,机耕面积39400公顷,机收面积22555公顷。机械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大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截止2011年,尚义县水浇地面积达到1323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000公顷,其中膜下滴灌面积6300公顷,并以年约1300公顷的速度增长。灌溉面积的增长和灌溉技术的提升,使水资源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三是大力推进农业设施化。2010年,蔬菜大棚个数达到2418个,占地面积71公顷,2011年,全县新增节水型冬暖式大棚1200亩,计划通过5年时间,逐步将16万亩节水蔬菜转变为节水设施蔬菜。全面实施舍饲禁牧,推广规模集中圈养和品种改良,舍饲养殖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畜牧业向绿色、节约、集约方向发展。 (四)封闭农业向开放农业转变。传统农业是自我组织、自我经营为主,现代农业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一是市场化发展。开展了“三品”认证工作,到目前全县蔬菜基地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有各类蔬菜有4.3万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有4640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有1869亩。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展了农产品商标注册,到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商标12个,2011年1年就成功注册商标5个,其中“尚亿”口蘑、“大青沟佳禾”蔬菜商标获得河北省著名商标,为争创知名品牌奠定了基础。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攻固和扩大农超对接成果,全县7家合作社成功对接8家大型超市,2011年,销往超市蔬菜、马铃薯达到9710吨,实现销售收入903万元。二是链条化发展。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全县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2011年完成销售收入21800万元,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配套建立了恒温保鲜库75座,藏贮能力达3.5万吨,完善了大青沟等三个蔬菜交易市场,扶持了佳禾、碧华、鑫科等市级以上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三是多元化发展。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推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目前,5000亩的“欧李园”、5000亩的“玫瑰园”等特色园区已经初具规模,深加工配套正在建设当中,金叶榆、杏扁嫁接等特色林果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加快发展面临多重制约,破除瓶颈需要更大努力 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推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是尚义县新时期扶贫攻坚和跨越发展的最大任务。但从尚义发展实际来看,农业发展目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产的装备化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条件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转变县域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特别是水利设施条件差,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靠天吃饭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大量投入,县域力量根本无法解决。从尚义县来说,县级财政明显投入不足,2011年,尽管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全部收入达到1.65亿元,但保证公教人员工资和维持正常办公费用就得3 亿元,是一个典型的靠吃补贴过低标准日子的财政状况。长期以来,农业低效发展,农民收入较低,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594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的一半,生产投入能力有限。目前,作为尚义县发展重点的设施农业,节水蔬菜设施化,可以有效地把季节性生产转变为常年性生产,集约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特别是能够高效使用水资源,但因为亩均投入在10万元左右,进展缓慢。舍饲化养殖,不仅有效降低传统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沉重压力,而且能够提升养殖规模效益,但庞大的投入也使规模化养殖步履维艰。单是设施硬件投入,以100头的养殖规模计算,育肥牛就在30万元左右,育肥羊在5万元左右。2007年,尚义县养殖总量曾经达到412095头,其中牛32587头,羊120340头。实行全面禁牧,推广舍饲养殖后,到2010年,全县养殖总量减少到319300头,相较2007年减少23%。减少种类主要集中在牛羊两类,其中牛存栏量减少到17300头,相较2007年减少47%,羊存量栏下降到72700头,相较2007年减少40%。 二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产销对接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先导因素。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农产品市场仍然缺乏中长期价格发现机制,农业生产者根本无法对农产品价格走势做出准确判断。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价格暴涨暴跌现象,“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猪你涨”“向钱葱”接连发生,不仅带来了社会大众的抱怨和一定程度的恐慌,更严重地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就尚义而言,蔬菜价格波动给农民生产信心造成严重影响,历史上多次发生蔬菜烂在地里、无人采收,“白菜披房、芹菜砌墙”的现象。2010年,马铃薯价格上涨,2011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翻倍增长,但随后全国性的马铃薯销售危机也同样严重影响到尚义县种植农户,造成马铃薯大量积压。种植品种、面积随上年价格决定,成为农民种植安排的常态,盲目跟风追涨进一步推高了价格波动的幅度,使农民在安排种植上无所适从,也使地域间、农民间的同质竞争进一步加剧,造成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少,部分地区重新出现土地撂荒现象。 三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越来越高,配套服务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的支撑条件越来越多。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近年来农业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民贷款难、农技服务线短人散、农业生产质量监管不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牛奶三聚腈胺事件、蔬菜农药残留、地沟油、毒大米、翻新土豆等农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和全国大多数县份一样,因为受贷款政策、抵押条件等因素限制,农户贷款金额小,成功率低,金融对农业,尤其是中小农户的支持作用发挥不到位。乡镇农技、畜牧服务站办公设施较差、办公经费缺乏,人员待遇低、素质差,服务能力有限,很难延伸到自然村,覆盖面有限。工业化水平低也是农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张杂谷是张家口市农科院历经多年选育的新品种,抗旱性强、适应性广、优质高产,非常适合尚义县这样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相比普通的谷子亩均增产至少500斤以上,按照小米市场价格2元计算,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是产值较高的旱地作物。在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下,张杂谷在张家口市得到广泛推广,尚义县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但谷子加工后的小米,虽然营养价值高,但食用人口少,食用范围窄,用量较少,本地及周边区域缺乏精深加工企业,造成有价无市,2011年、甚至2010年生产的大量谷子滞留在种植户手中。 四是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民素质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产业的链条越来越长,内部分工越来越丰富,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欠发达县份,尤其是农村而言,流出的都是乡村主要力量,常年在城市务工的都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体力最好的劳动者,而文化层次最高的农村大学毕业生更可能是永久的城市居民。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低,视野相对狭窄,思维老化,对技术和信息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差。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普及能力有限,根本无法覆盖所有农户,内容陈旧,特别是缺乏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当前大多数的农民技术培训缺乏针对性,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者素质不高的现状。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可动摇,高效发展需要寻求多向突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县域而言,农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绝大部分农业人口重要的生活保障,农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高效化发展,事关当前,影响长远。 一、科学规划是农业高效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强县富民的基础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政府责无旁贷。县级政府应从市场需要和当地的优势出发,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变动的趋势,整理出清晰的调整路线,制订出本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坚持农业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协调推进区域农业农村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尚义县将全县划分为三大产业片区,重点建设北部蔬菜、南部特色养殖和旱作农业、中部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三个产业区,做大做强节水蔬菜、舍饲养殖、旱作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和生态旅游六项产业。区域布局、带状辐射的发展思路,既符合尚义农业发展的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必将有力地推动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二是有效组织是农业高效发展的必要前提。当前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得很开,统得不够,农民单打独斗的局面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风险。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行业协会、公司加农户等新型合作组织,可以很好起到组织生产、技术推广、联接市场的桥梁作用。当前,各类农业合作组织数量庞大,但相当不成熟,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官办”“企办”色彩相当深厚,难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合作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支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发展各种农民专业中介组织,规范农民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实现从“组织农民”到“农民组织”的质变,真正建成风险共担、处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提升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是提高科技含量是农业高效发展的正确方向。农业高效发展必然要求单位生产效益提升、农业产品质量提升,向高产、优质、低耗、高效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就需要政府作好科技服务工作。目前,农业从业人口年龄偏大,接受农业科技能力偏低。在技术服务上,要改变当前农业技术站所政府主办的单一模式,固定设点、等人上门的被动方式,支持鼓励科研院校、民间专家组建技术服务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农民少量付费的形式,对农民提供流动、适时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在培训形式上,转变目前集中培训、专家授课的单一形式,多举办田间学校、基地课堂等现场教学,以最直观、最便利的方式把技术传授给农民。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教会致富的实用技术,也要增加经营管理知识,全面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管理、竞争的能力。在农村人才培养上,建立常规化的政府培训机制,有组织地选拔种养大户、经营人员外出考察、院校学习,大量培养“土生” 专家,造就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内生力量。 五是一体发展是农业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提醒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经不再只是传统的种养殖业,它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内涵不断扩展的产业业态,也不再是局限在农村的产业,必须将其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下,既要立足遵照农业发展规律发展农业,也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进一步向农外寻求突破口。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原则,而不能以工业化、城镇化取代农业产业化,要加快城乡布局规划,进一步拓展城镇就业空间,有计划地搬迁边远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效转移。既要注重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传统种养业,发展规模种养基地和园区建设,实现种养农业的节约高效发展,也要培育新企业、新龙头,特别是发展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农业新链条,还要注重用新思维、新思维,培养新业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内涵,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民自我脱贫能力。(王轶智发表于《市县领导参阅》201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