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模经营不是土地规模经营,而是指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经营,也不仅仅是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而是包括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组织化、规模化。城镇化巨大的吸附作用,既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压力,也给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机遇。在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是县域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县域面临着加快城镇化与推动农村繁荣的双重任务 对于县域来说,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农业占比偏重、农业人口庞大,基本上是共有特征。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在当前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比较效益低下的状况下,县域发展既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重任,也承担着农业现代化的使命。作为传统农业县份,尚义县加快发展,既要迅速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也要加快农业发展、有效提升广大贫困人口的稳定增收能力。 一是城镇发展滞后,带动力能力严重不足。总面积395平方公里的尚义县,辖14个乡镇,总人口19.4万人,7个建制镇、7个乡政府所在地,除县城外,城镇建设水平都处于起步阶段,12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农业人口占80%以上,实际上是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庄。全县城镇人口5.3万人,其余14万多人散居在600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中,其中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的村庄超过一半,按户籍人口口径计算,2012年城镇化率只有27%,与全国52.6%的水平相比,刚刚过半。 二是农业比重偏大,脱贫增收任务艰巨。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7亿元,占比超过27%。全县主要依靠农业收入为生的人口超过1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6%。按照人均收入2300元的标准计算,截止2011年底,全县实有贫困人口10.1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0.6%。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效益相对低下。全县耕地面积62万亩,人均耕作面积超过4亩,但尚义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贫瘠,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马铃薯等大田作物,亩均纯收入一般在200-300元之间。农户地块小而分散,大块1-2亩,小的只有2、3分,有的农民地块分散在十多处,很难采用机械化耕种,基本上还延续千年以来的畜力、人力方式。特别是坝下山地的村庄,几亩、十几亩的成块土地都很少,农户地块更小,劳动强度更大,生产效益与劳动付出极不对等。 四是工业基础薄弱,本地就业严重不足。工业结构单一,主要以风电为主,2012年风电企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76.9%,全县税收的35.6%,但接纳剩余劳动力近乎于零。生产型企业除几家规上企业外,是典型的“土生”企业,生产原料来自县内,产品销售也基本面向县内,没有在区域、甚至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县内没有成规模的商贸流通企业,销售服务对象主要为县内居民。全县中小微企业只有357家,个体工商户只有3691户,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房地产和农业领域,就业过百人的企业只有三家,绝大多数企业雇工不超过10人,一半以上的企业属于“夫妻店”、“父子厂”、“家庭作坊”。截止2011年底,全县工商从业者只有3.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6%。 五是转移规模较大,本地劳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本地就业途径狭窄,在籍人口中3.5万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本地出身的大中专学生更多选择留在城市,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低素质化日益严重,50岁左右的人口属于农村中的“年轻人”。农业是季节性很强的产业,蔬菜种收用工在2010年曾经达到日工资200元以上的高位,当前仍然保持在100元左右,超过当地平均工资近1倍,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已经出现征兆,农村发展后继乏人,“谁来种地”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 二、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是尚义推动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城镇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经阶段,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现实课题。尚义县将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推动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以产业为先导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多种方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统筹推动城乡互动发展。 一是区域化布局。在新城镇化时代,欠发达地区以培强产业为核心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就地转化吸纳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尚义县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把全县分为三个产业集聚区,将自然形成的三个中心集镇作为三个区域中心节点,打造三个中心城镇,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完善基础提升城镇承载功能,强化园区建设集聚优质产业,打造中部三产服务、园区工业集聚区,北部高效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示范区,南部矿产开发、商贸物流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城镇经济、矿产开发加工、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煤碳物流等六项产业,“三区联动、六业并举” ,三个区域互相支撑、三次产业统筹发展,推动城乡融合联动、一体发展。 二是基地化经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布局下,立足地理特点、土地条件、种养基础、气候特点,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节水型、设施型、旱作型三型农业重点,规划建设北部蔬菜产业、南部特色养殖和旱作农业、中部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三个特色农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以中心村建设和农业园区化发展为核心,捆绑使用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向农业园区、基地和专业村投放,集聚要素打造三条产业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效益,辐射带动周边村,实现广大农村的连片开发。全县建成了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蔬菜基地16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基地12万亩,杂交谷基地3万亩,各类杂粮杂豆旱作基地2万亩,奶牛、暖棚猪、肉用羊等各种大型特养园区、基地18个。 三是组织化生产。规模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着眼于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尚义县通过三种方式将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有效组织起来。一是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农户入园经营,解决单个农户投资不足的问题。2012年建成万亩以上膜下滴灌蔬菜种植园区2个、千亩以上膜下滴灌种植园区10个,容纳852户蔬菜种植户,特色养殖园区12个,入园养殖户132户。2013年建设万亩以上膜下滴灌蔬菜种植园区2个,千亩以上膜下滴灌种植园区15个,计划建成生态养殖园区11个。二是扶持壮大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加联合体,有效降低种养成本、提升对接市场能力。全县已注册种、养、加各类专业合作社189家,专业协会15个,其中省级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18家,拥有社员9891户,辐射非社员农户36230户,带动实现农产品销售总值2.74亿元,总收入1.6亿元。三是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广大农户,提升种养技术水平和就地加工增值能力。建成了大青沟佳禾、龙泉源畜禽肉制品等13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30多家,年加工能力8.92万吨,销售收入16912万元,年利税2615万元,帮助农民年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6000多万元。 四是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尚义县出台了46个文件,逐步构建起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引导农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构筑起了政府扶持、部门联动、民间组织、企业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服务体系。在土地流转体系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经营机制,配置县监管中心、乡镇服务中心、村服务站三级专职管理机构,通过对土地流转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信息联络、协调关系、调解纠纷、签约合同、租金兑付、档案建管等各项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依法流转,到目前为止,全县7600户农户流转土地14万多亩,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以科技部门、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以乡镇农业综合站、村级农技服务点为主体,以农村专业协会为补充,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在商品流通体系上。建起蔬菜专业市场2家,恒温储冷库110座,规划新建县城、大青沟、小蒜沟3家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成立全县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开展网上广告、网上营销、网上交易等业务,形成集仓储、运输、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在质量监测体系上。以县级质量监测中心为依托,乡镇质监部门政府监测为主体,专业合作组织自我检测为补充,构建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业现代化前景广阔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口的城镇化,基础是城镇产业繁荣、就业岗位的增加。对于相对弱质的农村来说,特别是进入高成本、低收益阶段的农业来说,新型城镇化既是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在吸纳资金、资源、人力向城镇迅速集中的同时,新型城镇化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给留守农业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地理空间。尚义县抓住新型城镇化机遇,提升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理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县域必须抓住新一轮城镇化的有机契机,加速推进城镇建设。要站位区域发展、城乡统筹的高度,有重点、有选择对重点集镇进行培育,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切忌全面铺开、盲目突进。要走产业先行的路子,推动产业繁荣、经济发展,使接纳的人口能够生活得更好。要坚持引导而不主导的原则,尽力而行,首先做好规划,不能图大、图快,搞运动式急进建设,以免产生新一轮地方债务危机。在城镇建设上应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法,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建设,有效撬动社会投资。应该将投资的重心放在农业、农村基础建设上,迅速改变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薄弱的问题。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辐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不管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还是农业现代化,虽然出发点不同,但落脚点是相同的,从大了说是“中国梦”,往小了讲就是提升全体人民的富裕程度、幸福指数。 二是要摆正农业发展的位置。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以年均1%速度迅速增长,据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3年《投资蓝皮书》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中国总人口将超过15亿人,城市和城镇人口将超过10亿人。但即使达到这样,全国仍将有近5亿农民。对于县域来说,农民的比率应该更大。在农业税费全面取消后,因为农业不产生税收,产值增加的空间又相对有限,部分县域对农业发展有所忽视。在县域发展上,必须认识到农业不仅是强县的重要支撑,更是富民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就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突破行业限制,站位更高更广,去谋划布局,推动转型升级。当前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能够产生多少产值,也不会是出现多少税收,关键是能够实现广大农民脱贫增收。从另一个角度看,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也有利干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要拓展农业现代发展的内涵。当前,全国农民人均耕地不足3亩,既使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能够守住,人均耕地面积也不会超过4亩,农民单纯依靠种植业增收致富的空间仍然十分有限。农业提效,容纳更多劳动力,必须向规模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上找出路。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它的内涵将不断扩大,延伸出种植业以外,门类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链条也将越来越长,更广地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比为2:1:7,农业原料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的10%,我国正好相反7:1:2。特别是农产品的加工,发达国家约占总量的80%,我国只占10-20%,我国农业的发展空间仍相当巨大,农业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朝阳产业。县域农业在产业化水平提升后,农资、种籽、饲料肥料等周边产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下游的加工、包装、仓储、物流业也会随之兴盛,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交流人员等各类专门人才,产业和人员的集中又会推动餐饮、电信、金融、医疗、老秘网、文化教育、娱乐、农业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是要强化农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城镇化首先是人口的城镇化。人力、人才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有人甚至把城市称为农村人才的“收割机”,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了当前农村的“空心化”。居住在农村的年轻人减少,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并不是能够立即改变的问题。真正紧迫的问题是,要不断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使种养业及相关产业的效益快速提升,保障农民能够充分就业,让农民获得比在城市务工经商更多的收入,使务农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把素质高的农村劳动力留下来,拓展出更广的创业空间吸引城市人力、人才的“逆向流动”,使人才流动由向城镇单向流动转变为城乡间双向互动。当前要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网络、丰富培训形式,拓展培训内容,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水平,快速提升留在农村的新型农民平均素质。(王轶智发表于《市县领导参阅》2013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