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有句名言:“人生在世,谁不寻觅快乐?”可见快乐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人人都想做快乐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很多人并不快乐,这是为什么?我想,其原因比较复杂。实践证明,仅仅只有追求快乐的良好愿望,没有对快乐的全面了解是不行的。必须全面认识快乐特性,深刻剖析快乐障碍,大力构建快乐载体,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快乐的人。
! i v; D8 b( k0 }4 W/ Z
( E; n) W% \2 i9 [, J% [
全面认识快乐特性 真正了解快乐: t! P6 z6 U2 T
3 o1 t% p5 T- E5 m8 W8 S' m( Y' o 什么是快乐?从心理学上看,快乐作为一种情绪感受,是需要得到满足的反映;从哲学上看,快乐作为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是不同世界观的一种表露。自从诞生人类文明以来,人类对快乐的探求就一直没有停止。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人孔子便是我国人民最早追求快乐的代表。他在他的著名言论集《论语》中,就先后40多处使用“乐”字,其中包含快乐含义的不下15处。孔子自认就是一个快乐的人。有人问他的学生子路,你的老师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十分不满,告诉他应该对那人说:孔子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人。在孔子看来,快乐到处是有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友谊之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事业之乐;“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这是审美之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这是清贫之乐,当然也有知足常乐的意思。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更显示了一种与一般人不同的更加伟大宽阔的快乐胸怀。 J( \% ]3 B E& m3 M# ?8 D
5 {6 x- b4 l; _1 ]: O+ _ 那么,快乐到底有哪些特性呢?
. W# Q6 J5 K; N+ Z. u
; ?+ P7 y" N% e 一是普遍性。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有需求就有满足,有满足就有快乐。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快乐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快乐的存在。
" J: ?. S' h& J! l
6 u0 E& o6 q* ?/ j 二是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的快乐也是多种多样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或许就是最大的快乐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所表达的恐怕是当时许多文人墨客的共同的快乐愿望:有安定的住所和安定的生活。不过,就《红楼梦》里的苏州小 姐林黛玉而言,即使有了著缎食珍的优越生活,她仍然是不快乐的,因为“万两黄金容易得,天下知己最难求。”—— 友谊和爱情的失落使那些生活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显得是如此的微不足道,甚而发出感叹。然而如果我们读了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那段铿锵有声、气魄宏伟的话,我们又会产生新的思考。方志敏烈士说:“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在方志敏看来,快乐又是具有何等不同的另一种涵义!
9 Z* Q& W4 x8 x8 Q! @. b! H" ~; ?% |& }0 V1 r
三是层次性。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快乐也便有了层次之分。根据马斯洛的分析,人主要有6种需要:①生理需要,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冷了要穿衣等等,就是人的生理最低级的需要;②安全需要。第一种是本能的安全需要,比如对火、对水、对一切可能造成伤害和死亡的环境的躲避,这种需要连孩童也有;另一种是主动的安全需要,包括稳定感、安全感等。③交往需要。人是群体的人,同谁都不打交道的人是难成其人的。就连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也得有个“礼拜五”陪伴他。人从呱呱落地之日起,基本的生理需要就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满足的,如果没有母亲和大人的抚育,婴儿的生命是很难维持的。随着日益长大,交往就成了主动需要。儿童的少年交往主要限于同龄伙伴之间,进入青春期以后,除了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学习、工作、友谊交往以外,还会产生恋爱、婚姻、家庭交往。④自尊需要。所谓自尊,就是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和赞赏。自尊需要也是有层次的,从人格的受尊重到对自由、名誉、地位的追求,都属于自尊需要的范畴,高级的自尊需要中已包含某种成分的成就需要在内。⑤成就需要。希望自己的内在活力和创造能力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的领域,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成就。⑥追求真理的需要。在中外历史上,那些为了科学真理而不惜献身的科学家,那些为了人类幸福而甘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他们都把这些需要放在自己人生天平的首位。比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追求真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今天,追求真理就具体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z1 K! Q" I" C% B; _1 O# Z# b9 g, c
/ N2 e/ d& H3 e7 B7 x* E$ M# [
在上述6类基本需要中,越是前面的需要越低级,越是后面的需要越高级。一般的说来,一个人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以后,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古人说“温饱然后知荣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他的自尊、成新需要就难以产生。所以鲁迅在归纳人的欲望时说:一是生存,二是温饱,三是发展,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当然,每一层次的需要其满足程度又是相对的。吃饱穿暖了,还会产生吃好穿好的需求。同样,在交往、自尊和成就需要中,都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同时,也应指出,人的高级需要的产生并不仅仅依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意识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而且,人对高级需求的追求也会自觉地以低级需要的某种牺牲为条件。诺贝尔获奖者丁肇中教授在回忆自己的治学生涯时说过这样的话:“我经常不分日夜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有人以为我很苦,其实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感到其乐无穷。”对成就需要的满足所激发的快乐使他忘却了少吃少睡少娱乐的不快,而且正是依赖于这种快乐,使他的行为成为自觉自愿的选择。8 d0 w, ]" v# I$ l% [: P6 a+ N! W
. S( Q. }5 n/ P, `8 p8 W0 { 由此可见,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快乐的层次性。快乐同样有物质满足之乐与精神满足之乐;感官满足之乐与灵魂满足之乐,低级满足之乐与高级满足之乐,一时满足之乐与一生满足之乐等等;
9 P# v, c! N3 x$ H% u$ r( t& K& J1 Y
四是可塑性。人的快乐受需求支配,需求又受人的观念支配,观念则受人的世界观的支配。世界观变了,观念就变了;观念变了,需求就变了;需求变了,快乐也就变了。如果能抵制物质上的过度需求和超前需求,扩大精神上的高尚需求和深度需求,人的深层次的快乐就会随时到来,甚至如影随形、不离不弃了。
$ r, \4 D; x& k# o4 H" F& b, w. o, Y- K4 H# Z8 `7 _
总之,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快乐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快乐就能深入到自己的灵魂中去,让自己成为一个永远由快乐支配的人。
7 B( W8 l( w/ Y2 `* J1 ~1 Z9 o$ E) Z. D) O* P' I- p/ W- J7 `
深刻分析快乐障碍 不断亲近快乐# P8 o8 H/ L8 }9 o5 M0 a
' b6 ?, Y% _6 I6 A) |& g8 T# p
按照一般人的猜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人应该越来越快乐,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据有关组织调查,人类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快乐指数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不仅没有相应的上升,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得最快的地区和国家,不是在经济仍然贫困落后的亚、非、拉,而是在美、日、韩、西欧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特别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亚洲人们快乐指数最高的不是经济发达的日、韩、新加坡,而是仍然贫困封闭的不丹与尼泊尔,非洲快乐指数最高的是肯尼亚、坦桑尼亚,美洲快乐指数最高的则是加勒比地区的马达加斯加。外国是这样,我们中国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长高了,长大了,长美了,超市、地铁大批涌现,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手机、汽车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用品。农村漂亮的楼房成片出现,更成了农村新的风景线等等。我们国家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走过的道路。国家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与30年前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前社会上的浮躁、焦虑、不安、牢骚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许多人平白无故满腔怒火,“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现在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今天的中国人并不快乐,这是为什么?据我分析,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t& x) m7 G7 w' p
; A! q9 A3 m' [ `! r; a 从客观方面看,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诱惑强烈、压力猛烈,给人们思想上和情绪上带来了三大不安:
6 R- j- p! U( Q/ l5 P% R
3 G @; R) b$ M4 h i 第一是“聚集的不安”。今天的中国,人口高密度聚集,在北、上、广、重和省会以上的特大城市,乃至一大批迅速崛起的二、三线城市,如果你早上上班、晚上下班,往往要挤压在路上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交通工具跑不动,内心却挂欠上班或回家,心里便无比焦躁,想早点摆脱这个场景,但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听天由命慢慢捱。还有职场、学校和其他公共场合,大量人员高度聚集,却因了解不够和隐私的保护而无法倾心交流,加上各种现代化信息工具传布着海量的犁头信息,真真假假,使我们变得既敏感又麻木,高度的聚集与高度的隔阂成为人心不安的源头。
( w/ D5 Z$ V7 E% }7 A- g1 @) d" }7 s& H' Y7 d$ o) Y' L
第二是“上升与跌落的不安”。为了升学、升位、升迁,大量的学生、员工、农民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劳动,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每年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的家庭。我们的教育制度还在改革中,我们的高考还在完善中。在现阶段,高考仍被称为是改变命运的战役,数百万、上千万青年学子为此奋斗乃至牺牲了美好的青春时光。广大的工薪族们则为了挤入中产阶级而拼搏,不惜牺牲健康、休息和家庭团聚。而已经先富或即将进入先富行列的人们,则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一刻也不敢懈怠,他们的不安也很普遍和深刻。数量不少的家庭破裂、职场淘汰已为此打下注脚。& u' u; V' V) F8 i
: w& u1 W8 b2 P |
第三是“孤立的不安。”中国历来是以传统的大家庭为主的社会,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是一种常态。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主要靠伦理、亲缘维系。而现在传统的大家庭基本打破,父母兄弟妻儿子女为了谋生而奔向四面八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三口之家、一人一家的现象大量涌现。人们如何适应这种家人分离、独立作战的生活模式,现在还远未真正找出头绪。许多人在异地异城单独生活,不仅紧张艰苦,而且举目无亲,生活孤独而寂寞,这也是产生情绪焦躁不安的重要原因。" M& D- g8 g9 H) g L( h7 x3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