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聆听一位机关老领导“传经”:在机关工作,就得握好“笔杆子”,把想写材料看作一种工作态度,把能写材料看作一种工作职能,把写好材料看作一种实际能力,只要是出自你手的文字材料,就要让领导满意,让同事夸赞,让群众信服。听后,笔者深感其中道出了机关干部应有的一种“材料观”,深感启发和教育。
# S6 B2 t6 G# A1 g/ g' C& K/ M& F% o0 P" Q, @- ]" T
领导机关既是传递上级指示和领导决策的“中转站”,也是指导服务基层建设的“导航台”。机关干部的“材料观”如何,不仅体现着自身的能力高低,同时还影响到一个部门的工作质量,影响着指导基层建设的成效。近些年来,有不少地方、不少领导、不少部门曾不惜时间、精力和财物地加以整顿和培训文风,应该说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诸如“万能”式讲话、“注水”式发言、“模板”式经验等之类的材料依然没有退出市场,往往是机关起草得辛辛苦苦,基层翻阅得不厌其烦;台上讲述者口干舌燥,台下听聆听者昏昏欲睡。如此这样,令人很难入耳、入脑、入心不说,影响的是机关部门的形象,耽搁的是基层工作的落实。笔者认为,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材料观”,就是要以“心”求“真”、以“行”求“实”、以“学”求“新”。
1 m, z6 x0 u3 R1 h. \8 s* A5 u# o! T0 Z1 k/ T
以“心”求“真”。浮夸之风,乃写好材料之大忌。时下,一些机关干部撰写材料,热衷于图虚名,做虚功,把要求提了当作实际做了,把过程有了当作成果出了,把纸上写了当作经验出了,要么是拿来主义式的照搬照抄,要么是随心所欲地生编硬造。这看似一种投机取巧、聪颖过人之举,实际上却反映出了政治品质、党性修养、职业道德上的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失“三心:一是“真心”。心存应付心理,把材料工作当作领导交办的差事,当作职能以外的负担,不是紧盯质量下真功,而是赶着时间忙应付,静不下心来、坐不住板凳;二是“思心”。面对领导的意图,不喜欢开动脑筋想问题,不注重翻来覆去作比较,不善于虚实结合定盘子;三是“公心”。不是站在如何准确传递上级声音、如何增强领导机关建设、如何有效指导基层建设的大局上想问题,而是盯着自己怎么才能享清闲、图省事做文章。如此出来的材料,不仅反映不到领导的意图上,体现不到基层单位的实际处,空洞无味、缺血缺肉,直接影响到领导决策意图的及时贯彻,影响到指导基层工作的效果。材料跟新闻稿件一样,离开了“真”就失去了生命。所谓“真”,就是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单位、个人的工作成绩和矛盾问题,不故弄玄虚、不夸大其词,不讲过头话,不说违心话,善于去除浮华,挤掉水分,实事求是地反映工作、剖析问题、制定措施,为上级领导实施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为提高基层工作落实质效提供科学指导。只有牢固树立“三心”,才能把握好“笔杆子”当成本职工作来做,当成重要指示落实,当作有效方法实施。, d/ f; q- B, y, J' _; F2 U
1 z6 D9 u/ U0 |4 J# r 以“行”求“信”。 机关部门诸多材料的功能,就是具体有效基层的建设,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机关干部如果不能深入一线“摸”实情,躬身实践去实践,紧靠蹲坐办公室“想”,靠召集贤人“吹”,不但缺乏实践基础,甚至会影响基层的工作思路,扰乱基层的正常工作。这就要求机关干部必须眼睛向下、身子沉下、心思静下,扎扎实实地到一线调查研究,到基层“解剖麻雀”,真正做到亲知、真知、细知、深知。否则,就理不出紧贴实际的材料路子,写不出基层所需的材料内容,就想不出实在管用的指导招法。看似文电十分重视地发了下去,却让基层操作起来一头雾水,甚至耗费足够的心思和经历去揣摩领导的意图、上级的要求,势必影响机关指导基层的时效。也只有经常深入一线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发现基层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下发工作意见和活动方案;才能更多地汲取基层的经验和群众智慧,多用群众的实话组合材料,多用一线的现实勾画材料,多用群众的期盼丰富材料,这样形成的指示、意见、方案和材料,才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基层单位贯彻起来才会思路清楚,群众聆听起来才会信服。0 z1 I& v3 w* S
, W! d% |: t* Q# q4 G2 z1 z.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