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增加,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失真信息,特别值得警惕。2 k& E: u; p6 s( R9 ^0 \
% [) Z% H3 H3 Q" p0 h1 o+ C- ~ 6月20日下午,一家网络媒体发布消息称,某银行发生资金违约事件,中央银行紧急注入资金。随后这则消息快速传播,引起不小恐慌。好在当事银行迅速辟谣,避免了事态继续扩大。上周日,另一家银行因IT系统升级,导致部分网点业务办理缓慢,有的客户出现不安。
c9 W' @/ {4 F( q- L8 Q
7 {4 y4 {8 f# ]) }2 Q4 H8 z 应该说,失真信息快速流传,有其市场和心理基础。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最近出现的新情况,是“资金违约说”的上下文;而“钱荒”一词充斥市场,也绷紧了金融消费者的神经。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离不开金融消费者的信心,而信心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各种信息的准确传递。
. y5 w3 g0 l4 g- _0 m+ e$ Z' ]8 ?# t5 A9 ?
很多人都熟悉一个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例子:座无虚席的电影院内,如果有人高喊“着火了”,一定是所有人都涌向出口,可能造成踩踏事故。金融市场与此类似,风平浪静的市场会因为一个不实传言而出现慌乱,且后果很难预料。
8 ~/ [; F( p, y: V1 K( L: Q
- x' D5 m8 ~! B 如何避免类似“影院着火”的情况发生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到金融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掌握信息的金融机构、传播信息的新闻媒体、接收和消化信息的金融消费者,在此过程中都有各自的责任。9 I5 w- Q }" q8 m8 V
2 E4 e' X+ s5 } v9 Q
面对不理解的事物时,人是会本能地疑惑。如果金融机构不注重与消费者的信息沟通,很容易造成恐慌。比如,银行的IT系统升级之前,如果考量市场环境、提前告知客户、做好应急预案,有及时准确的“大道消息”,小道消息可能就没什么空间了。7 j! q# |* k6 h1 k: L) V8 Y) ^/ M) F
3 i8 q& b9 N3 }" q 在牵涉众人利益且专业性极强的金融领域,新闻媒体也应更加谨慎。将“钱荒”放入标题固然有助增加传播效果,可与银行等放到一起后,会给不明就里的读者带来困扰,甚至引发非理性行为。而如果为了抢新闻、抓眼球,刊发未经核实的重大金融信息,更可能直接影响金融运行。
( }" P" {6 x( W+ p1 @/ r$ r8 K( `9 z, x6 J7 d! {8 P: ]
对于金融消费者,准确的理解是理性行为的前提。金融产品越来越复杂,不能要求每个人都“门儿清”,但也不能完全做甩手掌柜,毕竟每个人都要同金融行业打交道。如果能够稍微了解一点银行间市场的知识,其实不难理解所谓“钱荒”丝毫无关储户存款,咱们的钱安全着呢!
) F1 r" K& K N
" o2 |. C9 v3 l$ V4 s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即使如此难免会有波动,越是这样越需要以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防范金融风险,筑牢“金融信心”。( k' z0 I2 B/ U- A3 z
(贾 壮
}: D: q* `9 o4 W5 w
! l6 O: I8 A* N# x2 M+ i)! p) G2 i, q+ `, w$ r7 d
+ ]& a* D: h, }' u.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