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发表新闻作品2800多件,其中摄影稿件近千件,有数十件作品获奖,曾多次被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菏泽日报及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从一个农民“记者”,成为乡镇在编人员,吃上了国家“俸禄”,并当选成武县第八届政协委员。之所以能够成功走上新闻路,写出好的稿件,我觉得就是巧妙运用八字方针。" O; D, r+ l2 }" M
- x0 P% L U. O5 } 倾注“爱”字。倾注爱是新闻写作的关键,只有热爱才有兴趣,有兴趣就肯钻研,新闻写作必须懂理论熟业务有爱心。正因为热爱,才能写得特别投入。正因为热爱,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正是培养了这种爱好,所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处处留心,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新闻。20多年我发表的稿件,主要是由爱生乐,乐此不疲,产生良性互动,靠长期磨砺并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取得了新闻写作的良好成绩。0 o* d" x5 T: k. d, G4 j
% a, h+ c, n" w, R O/ X6 ^
立足“勤”字。一是勤看。不管事情再多,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法定时间”来阅读消化当天的报纸并上网浏览新闻,在阅读中自然要对了解的事件、现象产生感想和体会,甚至引发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共鸣,有时候人们的一句话,生活中的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如我撰写的《马乡长三削一支笔》就是听到的某句话引发的感想,发稿后大众日报、经济日报、菏泽日报等10多家媒体都予以刊登。二是勤思。平时脑子里要多装问题,勤于思考,努力练就一双“新闻眼”和一个“新闻脑”,多观察多积累各类活动的经验,待到手中的素材足以表现一个主题或者掌握了新鲜的适当的新闻由头时,就可以出手写就稿件。三是勤写。我们学习写文章要不怕吃苦,多动脑勤练笔,并要多读一些范文,掌握基本技巧、基本规律。1 G8 ~* Y/ u" V2 Y
% L$ C) G2 _0 M* W- N
突出“新”字。在写作中特别注意突出新的观点、新的思路,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力求使写的稿件时代感强,富有新意。我撰写的《张楼乡大院内外的故事》、《张大娘的雷锋客栈》、《怪王轶事》等数十篇观点新颖的稿件,曾被老秘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发表转载。在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求新求鲜,才能吸引编辑的眼球。所以,我们写稿要多动脑、多思考,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的事,只要达到新鲜奇特独到,就能惹人喜欢。
: ^9 Y, r. `& I+ l- ?
! _( B4 J" A, F 着眼“广”字。这个“广”字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写作的形式广。我平时以写消息为主,但是我不当“消息专业户”,遇到合适的素材还写些通讯、调查报告和理论稿件。二是写作的内容广。我在机关工作,涉及面广,就写了很多有关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稿件。三是投稿的范围广。我除了把本省报刊作为主要的投稿阵地外,还不时有针对性地向其他报刊投稿。如中国社会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等报刊都发表过我的稿件。; H; m. \+ J- M, @
' T0 x4 V1 q6 B5 g7 j: X/ ]
注重“短”字。能用一句话表达的,尽可能不用两句话,力求语言精练,点到为止,避免拖泥带水。为了做到这一点,每篇稿件写成之后,我通常都要修改两到三遍,主要是压缩水分。由于我刻意求短,在我所发表的消息和言论稿件中,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居多。如我写的题为《马乡长三削一支笔》的人物通讯稿件,起初写了2000多字,通过反复修改,压缩到1000字以内。稿件发出去不仅很快被《大众日报》采用,而且几乎是全文照登,未作任何改动,此稿还被评为全县好新闻一等奖。
; i: U1 T$ I$ W) o2 B/ _# C% B8 j! B3 K2 {3 G. k4 e
抓住“挖”字。在我看来,只要处处留心,就有写不完的稿件。正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一个“挖”字。只有留心观察现实生活,对各种社会现象多些理性思考和分析,做到热心观社会,冷静辨是非,文章的线索挖掘和观点积累还是不难做到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指日可待的,这就要求我们做有心人,以犀利的目光洞察工作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嗅觉,灵敏捕捉各种信息,及时加以挖掘整理。
* c0 c8 A8 x) \2 C) ?- X4 g$ o+ p5 k; u&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