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委、政府办公厅(室)的工作中,公文办理是最讲求规范且有章可循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诸多原因,也常发生公文办理“越轨”、“犯规”的现象,而“倒办件”就是屡纠难改的“违规”现象之一。所谓公文“倒办件”是指在公文办理过程中,下级机关、单位在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特别是请示性公文)时,越过上级机关办公厅(室)文书处理机构,直接送上级机关领导或上级领导机关会议审批,然后再倒回办公厅(室)文书处理机构或承办单位办理。公文“倒办件”的问题,影响机关公文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0 [9 ]) @8 f1 F) J+ Y5 V
2 l: ?4 s' q3 N- F
一、公文“倒办件”的不良后果
) S$ \. Y" V, v* \( a0 B* z: y" `; w6 _9 M. I/ U; O+ ]1 x$ K
一是打乱了机关公文处理程序,造成工作脱节甚至混乱。党政机关办公厅(室)的文书处理机构作为公文的“总进口”、“总出口”,只有从全局上掌握公文的运转情况,才能控制公文流转,为领导、部门、基层和群众提供有效服务,工作才能做到主动和有序。公文直送领导则越过了“总进口”,造成断档脱链,影响了公文的正常运行,使公文处理失控,工作十分被动。1 |- r9 Z+ K8 Z. A7 H; g& y# E
, z# s1 O/ |8 }$ l, e
二是遇有领导意见不一致,协调难度加大。越过上级机关办公厅(室)文书处理机构,将公文(特别是请示性公文)直接送多个领导阅批,难免出现领导批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结果是有关部门、经办人员无所适从,难以办理,需花很多精力进行沟通协调,造成被动局面,工作难度加大。 `: O2 F: X3 J8 s5 `
. E f h m8 q' F2 }7 ^4 @三是工作效率极低,欲速不达。有时下级机关、单位将公文直送领导后,领导因公务繁忙可能遗忘未作批示,甚至遗失公文,下级机关、单位又不便催问,而上级机关办公厅(室)文书处理机构由于不掌握情况,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办理结果。下级机关、单位苦苦等待多日后只得又将公文再次送领导,造成多次请领导签批的尴尬局面。不仅如此,由于协调难度加大,往返折腾,拖延时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这与下级机关、单位希望快速办理的初衷背道而驰,欲速则不达。
; h) ~1 D4 ], e6 g; i% a! G N4 c, C! l% g2 ?( i
四是影响公文质量,有损上级机关的形象。有的下级机关、单位报送的公文对有关政策没有很好掌握、有关数据没有很好核实,文字表述、用词不准确,有的还夹带“私货”。如果这类未经审核、可能存在不少问题的公文被直接送给领导并获得签批,会给上级办公厅(室)文书处理机构带来非常大的困难:进行认真校核修改吧,领导已经审定,需要层层请示、做许多艰难的协调工作;就此印发公文吧,则势必严重影响公文的质量,损害上级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 G, ~' Z) B. s0 B6 p' J7 c4 y0 a I4 m- U3 }; ^
。: Z! I3 ~3 ~& R4 r/ Z& F' X+ x
9 P* {$ d+ R+ g. K4 [6 ?5 v# I; K三是严格程序,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办公厅(室)文书处理机构要加强对下级机关、单位办公室办文的指导,并要求他们按公文处理程序办文,凡不符合程序报送的公文,不管是否属于“倒办件”都坚决予以纠正,培养良好的按规范办事的意识;加强对办文规范的检查,对违反程序办文的予以批评,对严格按程序办文的予以表扬。实行办文责任追究制度,凡因不按程序报送公文而导致工作延误、文件错漏遗失等不良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及经办人员的责任,并形成制度,用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不规范的办文行为,制止公文“倒办件”。同时,上级办公厅(室)要加大对下级机关、单位和有关业务机构办文的考核力度,将公文办理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进行督查,使下级机关、单位和有关业务机构把严守公文办理规范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长期坚持下去。作者:杨玉华、赵德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