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M4 u5 G7 t; l# W4 u
晋升是一种“一夜爆富”、“富者更富”的哲学,单用抽象的“能力优先”或者“德才兼备”是无法解释很多现实问题的。人才的晋升和使用,与个人能力有关,但也仅仅是有关而已。
& S- L" l/ ]6 }& ^3 Z( W! c 因为曾经多次组织评奖的工作,发现了很多评奖过程中的奥秘。
( U2 @ M4 [% g c9 s! E 评价最难的是什么?是评委如何从一大堆事迹材料中找出更加突出的那个人。这类似于在一大堆“德才兼备”的人中间,找到那个“幸运儿”。' H6 X U( j' }. j0 K
可是,单单通过材料是很难看出哪个人更优秀的,集体讨论也是莫衷于是。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有两种情况:6 |1 |9 B5 o6 X3 Q4 @. Q- I
第一,同一层次、类别、级别的奖励,尽量照顾更多的人。一个人得太多次的同一荣誉,激励效果衰减,还可能招致他人的“白眼”,导致组织生态环境的失衡。* V) M8 L6 L9 [9 ~
第二,更高层次的奖励最可能给已经获得了下一级荣誉的那个人。你想啊,因为这个人已经获得了下一级的荣誉,就代表着之前的事迹表现是可以“免检的”,这是很常识性的人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模式。
2 f5 a' O n5 b l. C 于是,前奖成了后奖的原因,小奖成了大奖的理由。评奖的过程已经和被评选者本人的实际表现无关,它变成了奖励、荣誉和头衔的自我循环。
6 ?, x; Z/ e7 i8 W' o I 于是,你就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
3 b r& c8 X, t; w: i# ^# i6 }8 X 很多人之所以获得高一级的荣誉乃至获得最高的荣誉,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曾经在“某个时点”上超越了别人,获得过第一次较小的荣誉。而此后一大堆荣誉的获得,主要的不再与他本人的真实状况有关,而仅仅是因为他已经拥有的“头衔”。
( n+ s; V3 o1 k8 P& E# m* b6 W, } 在晋升的道路上,“帽子”是“帽子”的累加,“职位”是“职位”的资格。而“帽子”已经和“脑袋”关系不大,“职位”已经与“自身”脱离瓜葛。这样的逻辑在晋升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看到两个事实:
! |5 ], l7 Y/ U9 s: F7 b, P0 G8 a! g 第一,有位才有为。因为他获得了下一个职位,他的能力就得到了增长,甚至超越了大多数原来和他都差不多的人。因此,他也最有可能胜任下一职位。这表现出了“头衔自行循环”的合理性。我的一位局级领导,在听说他的一个同学被调任为“地方大员”时,表现的有些不屑:他我还不知道,实际上就是初中文化程度,后来火速搞了个经济学硕士。当时他还不如我呢,人啊命运就是这样的不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不屑的东西就这样活生生地发生着,自然有它的合理性。而他先行一步的结果是,到达了你望尘莫及的地步。
% k6 y8 [' V @: b: ?( f2 X 第二,很多人在“官运亨通”的过程中,所有更大的晋升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某个时点上不为人知地超过了别人一步。这一步类似于商业上的“原始积累”,类似于政治上的“第一桶金”。人们都说,“第一桶金”的获得一定充满了“奥妙”,甚至包含着枯涩和肮脏。但在仕途的道路上,“第一桶金”来得更加复杂,但也可能更加光明正大。于是,你可以想到这句话:
$ @- o8 q6 D4 [( u5 A+ _ B6 f “已经有的,还有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仅有的也要拿回来。” ( k( H" K2 G! k4 I' q( Y* `
事情于是变得简单:你能够在哪一个“时点”上超越大多数人?
2 Q" U& X1 n9 Z/ j 张艾玲说:出名要趁早。而你的仕途 “跳跃”能早最好,不能早,晚也没关系。有关系的是怎样跳?有没有跳的机会和可能?也就是说,你这一辈子能不能跳一回甚至更多?
0 U j. ]: S! e 想起了一个概念:惊险的一跳。
/ N# G% g- S# c; g% J6 B! x1 y
. ]! }# ?) M, m! O0 M& m (二), O; w1 |7 z& O% E S3 d
马克思将商品进入市场称为“惊险的一跳”。仕途的真正起步,其实也都有个“惊险一跳”的过程。
0 Y4 |$ j# R# b- b! Z$ C' S* w5 l
: q1 R8 o5 Z- L G3 y3 D3 z 在仕途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实现“惊险一跳”的人,将把大家远远甩开。截取几个高官的简历片段:
4 r: L, H; k" V+ d* N
5 i+ o' L. |# Z) [# {8 J7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