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笑而过2000 于 2013-4-14 09:06 编辑
老秘我也眼熟。我可能对故事更熟。我记得原福建东山县县长、县委书记、现任漳州市副市长王毅群,擅长讲故事阐述道理。比如《在2007年全县三级扩干会上的讲话》中,他讲了六个故事:
一是讲乞丐的故事,表达思维、观念决定人生命运的道理。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化做一个有钱人来点化他。上帝问乞丐:“我如果给你1000元,你如何处理它?”乞丐说:“那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个手机了。”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 乞丐告诉他说:“我可以用手机和这个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 哪里人多,我就去哪里乞讨啊!”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部车了,这样以后就可以开车出去乞讨了,很快的。”上帝感到很悲哀,再次说:“假如我给你1000万呢?”乞丐听了眼睛都放光了,说:“那实在太好了,我可以把整个城市都买下来。”上帝听了很高兴,这时乞丐又说:“到那时我把整个城市的乞丐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上帝听完,长叹一声,黯然离去。
我想,不管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要发展改变落后,首先要从思维上、观念上彻底抛开等要靠的观念,拓宽发展思维,增强发展意识,这是根本。
二是讲挤公交车的故事,表达耐力、毅力、稳定性决定成败的道理。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老北京,一个人早上上班在排队等公交车,第一趟公交车停下来时,他排在后面,挤不上,其他人都耐心地继续排队候车,这个人却想想还是找个地方先休息一下。当他找地方休息时,第二趟车又来了,等他要再次去挤时,又排在后面,又错过一班车,就这样反复几次都未能挤上公交车。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事的工作,都很单调乏味,周而复始重复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坚强的耐力、毅力,缺少持之以恒,永葆激情的工作态度,那我们从事的工作可能就不会有创新,不会有突破,不会取得新成效。
三是讲链条的故事,表达“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自行车的链条,只要一节链条出现问题,即使其他链节都很坚固,整条链条终究还是发挥不了作用。工作就像自行车链条,环环相扣,缺一节不可,每一位工作人员是一个螺钉,每一节链条就是一项工作环节和岗位,需要大家在双腿的用力下,循环运转。要求我们要以大局为重,加强团结协作必不可少,而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是关键,而党员、骨干的带头作用尤为重要。只要我们全县干群一心,上下同欲,东山的发展将会更好、更快。
四是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故事,表达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古代临近黄河岸畔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了不以为然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
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我们应该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生活当中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取决于细节,正如故事里讲的如果能注重小小的蚁穴,及时防治,就不致于酿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大错。
五是讲铜钱的故事,表达规范可以促和谐的道理。提起铜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细究其形,外圆内方,孟子曰: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千载文化积淀中最能代表“方圆”哲学的莫过于古代铜钱。铸造外圆内方的前辈早已悟出“方圆”哲学中的大理与禅机。外圆可减少阻力,便于流通提携;内方可一线贯通,秩序井然。“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做人做事的道理尽在其中。方圆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一个人如果过于方正,就象生铁一般,生硬死板,一拗容易折断;但一个人如果过于圆滑,看似八面玲珑,实则是小聪明,容易流于世故俗气。所以做人应该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记得黄培炎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象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象春风一样温和,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象秋霜一样严肃。我也一直铭记我的老领导常常告诫我们的为人处事要做到“讲究和将就”的观点,其实就和古铜钱带给我们的方圆之道如出一辙,“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的精神脊梁,纵观古今名人,受欢迎受爱戴的人,无不具有“方”之灵魂,为人处世要讲究原则,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个性,但仅仅有“方”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待人待事将就包容,才能更富内涵,彰显魅力。 由此可见,现代的政府它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如何高效率开展工作,我想应该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凡事按规范运作,这样才不致于产生因工作伤和气,因伤和气而影响工作。
六是讲洗碗的故事,表达重在落实的道理。
故事发生在日本。一饭店雇了俩小工,洗菜洗碗。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是中国留学生。老板要求洗碗要冲洗六次,日本工人老老实实洗了六次,而中国留学生偷偷的少洗了两次。当日本工人还在忙碌时,中国工人已经休息了,且暗自得意。不久,老板便发现了问题,解雇了中国工人,并从此不再聘用中国工人。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落实是一种责任。洗六次碗,事情虽小,但反映的却是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这种注重抓落实的态度,正是日本经济强大的支柱。日本的产品精细、耐用,就体现了落实出生产力、出创造力。做事重在落实,贵在实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不能做好,能不能扑下身子抓落实,是能否建设好东山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