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了论文的选题后,再经过必要的资料准备,就要进入写作前的构筑阶段。这个步骤的任务就是要对论题的各个侧面作系统连贯的思索,形成论点、论据,找到恰当的论证方法,安排好论文的逻辑结构。这一过程关键在于思索,不仅要对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思索,还要在思索中针对问题进一步找材料。不仅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思索,而且要力争跳出材料的框框进行创造性的思索,两方面要兼而有之,兼听则明。如果不详细地占有材料,只作天马行空式的玄想,往往流于虚妄,这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但若在现有材料中兜圈子,只能照别人想过的路子想问题,就会失之平庸,提不出创造性的见解。
; R! t( z9 c4 g% n0 y4 a, p对所论述的问题,一定要真正想清楚,有哪一点不清楚,就要下功夫把它想清楚,决不能蒙混过关,自我欺骗。要真正把问题想清楚,是很艰苦的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的三种“境界”,用于描绘想问题的艰苦也很贴切。开始时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时是四顾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继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抓到问题了,发现困难了,反复地苦心焦思,以至于体重都下降了。最后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终于豁然开朗,得出明晰的结论了。这确实是很“折磨”人的。但如果受不起这种“折磨”,就永远不会有“苦尽甘来”的时候,永远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
4 P X% g4 W3 o" a7 i
- `) ]; V6 d( b/ l8 d, K 有了明晰、确切的观点以后,还要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路、也就是注意观点安排的层次,把握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论述能够层层深入。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表述方式,对此我们不可强求一律,否则就会失去文章风格的多样性。我这里所说的“逻辑思路”主要是指我们在对一件事物(论题)进行论述时,要注意遵循两方面的规律,一是揭示事物性质的规律;二是读者接受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前者是要求我们对事物的论述从表面逐步进入到深层,后者则要求我们在论述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有诱发性,善于抓住读者对你论述问题的注意力,促使他和你一起进行思考;同时,在解决问题时要力求透彻,使读者在认清一个层次后,再进入另一个新层次,而不要在一个问题还未谈清楚时就匆匆忙忙提出另一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建立自己逻辑思路时应该注意的重要方面。
" w" B0 _0 n. i8 |4 ]% Q0 }/ d$ H. J
Q; f0 \- C, B 在思索的过程中,做笔记是很重要的辅助手段。我这里说的做笔记,主要不是指平时读书做的摘要、卡片之类,而是指记录思索结果或思索过程的笔记。“灵感”或思想闪光”常常是突如其来,稍纵即逝的,有时睡梦中的奇想,在醒来时也要及时记下来。笔记是捕捉思想火花的有效手段,身边不妨带一个小本子,有价值的想法就应立即记在小本子上,留待以后整理。一般说来,这种笔记不必太讲究文字,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目的在于加快记录速度,当然但如果时间允许,也不妨用比较精确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思想,因为这本身也是锤炼思想的好机会。精彩的表述往往也是可一而不可再的,丢失了就很可惜。
3 b2 D1 h* a P/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