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毛泽东同志致电各抗日根据地负责人,请他们调查十项问题,其中包括党外人士团结、减租、拥军等重大问题,邓小平在回复毛泽东的电报时,仅用5000字。但这份报告却令毛泽东十分满意,指示转发各根据地参考,并复电称:“关于十个问题的答复,早已收到,内容极好。” 从邓小平的同志的材料来看,回答多则800来字,少则一句话带过,然而就是这样看起来有些“朴素”的材料却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原因在哪里? 笔者看来,邓小平同志的材料之所以能够受到重视,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里面:一方面在于能够正视现实,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回避问题;另一个面在于言简意赅,回答每个问题都是就事论事,没有多余的废话。这样的材料即说明了问题,也不会让人产生啰嗦之感,自然当得起“极好”二字。 当前,我们的不少干部都特别怕开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片面追求文字材料,很多时候,哪怕是做个工作小结,或者是一个普通的报告,都动则几千甚至上万字,不但搞得花团锦簇,各类“提法”也是层出不穷。发言之时,每个人照本宣科地念上个把小时,不但内容空洞无重点,更容易使参会者产生精神上的疲劳。 可以说,这种一味追求文字材料“丰富”的情况,是另类的“假大空”现象。材料要求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是基本要求,政府部门的文字材料有此类要求也很正常,然而如果把文字表达作为材料的“骨架”,满篇都是些“之乎者也”的论调和华丽的词藻,就会本末倒置,不仅突出不了工作成绩,也反映不了实际问题,这样的材料必然华而不实,哪怕写得再好也毫无用处。 因此,干部必须要破除那种想靠文字展示政绩的想法,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文字材料上努力做到“精兵简政”,而要做到这点,需要牢记以下两点: 一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文字材料不是简单地靠字数来堆砌,而是需要有感而发,只要干部认真在做工作,自然会产生许多感悟和看法,而将这种想法如实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感情真挚、言之有物,就会是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