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配套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格式》)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指南。
B2 y3 O4 x3 W1 Z( ^1 d 6 T% s' `9 q# s1 b. z3 U6 K" R
关于标题中的标点符号问题
- C/ u0 @ ~/ S; r9 v' [* r6 C P- W* ]' F
原《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第十条第六款规定,“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这个表述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公文标题中法规、规章名称要加书名号,不能用引号。二是公文标题中尽量避免使用标点符号,但也并不是都不能用标点符号,必要时可用引号、括号和连接号等,如《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
1 b) ]2 A. U8 i ~4 ?6 R1 A9 |% Q: x6 T3 a
《条例》没有对公文标题使用标点符号作出规定,有的人就误以为可以随意使用标点符号,尤其是一些机关对被批转、被转发的公文标题加书名号,如《××市委办公厅转发〈××省委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的通知》,不仅看起来不美观,念起来也拗口。有的被批转的公文标题就有错,批转时加上书名号就是错上加错。因此,公文标题中不能随意使用书名号。中办秘书局、国办秘书局编写的《条例》学习材料(以下简称《学习材料》)“公文格式”中的“第二节公文格式各要素”第七点“标题”中也明确将“不是法规性或规章全称却加书名号”作为一种错情。. u8 |9 c* Q5 ?* Q7 H, J! d, n
# O2 X, l' A A! f 为了避免在公文标题中滥用标点符号,一些行政机关在制定公文处理实施细则时,仍然规定“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这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做法,也是符合《条例》和《格式》的精神,更是一种严格要求的体现。- r- b2 z' n; k* m3 f' q q& a
f" i A+ h4 @& M% T Y- N: G关于字体字号问题1 t7 ], e9 x4 B' l* b- l
+ j5 Q" P' o5 w ?5 G 《格式》第5.2.2款“字体和字号”规定“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无疑其中的“一般”、“特定情况”表述埋下了一些不确定因素。有的机关仍然采用原《党的机关文件印制格式标准(试行)》,如正文用17磅仿宋体字,显然要比3号仿宋体字略大,这样会造成每行只能排26个字就撑满版心,而不是《格式》要求的“每行排28个字”。
8 P, v, f h. U, ^4 h
/ j& @/ i& L0 e w 有的机关规定转发(印发)文件类的通知,正文用3号楷体字,而被转发(印发)的文件正文用3号仿宋字,其实这是以往党的机关所要求的,新的《条例》和《格式》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W; X/ h% ~1 d- l; S: \1 @" N
5 d. F5 r$ ]; } 《格式》第7.3.3款“正文”中规定“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体字标注”,其实这是对小标题(而不是一个段落)来说的,因此有的机关规定“一级小标题用3号黑体字或者3号小标宋体字,二级标题用3号楷体字”,就更为明了。" Z4 ~0 H C2 y
9 s! l9 r1 o1 C0 K0 t8 M. ~关于印章问题5 ~# F% a! _" A, K) Z/ t+ @
0 \! K) @4 O% Q9 [* R
的。
8 k9 n7 R' k5 L+ ?! `" {7 T3 K. C6 D) U; `/ [9 L3 H
必须注意的是,《条例》并没有指出“纪要”需不需要加盖印章,而《格式》中又指出“纪要格式可以根据实际制定”。在实际工作中,有特定版头的“纪要”一般不加盖印章,而用“文件”格式印发纪要内容时,可加盖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