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像撞击铜钟一样悠然不尽。耐人寻味。反之,如果结尾拖沓松散,大话、空话连篇,必然是败笔,势必影响整篇文章的气势。
, w/ |/ [/ D8 y) E' t- v5 c- k7 g# ~! R# x. e8 ~
申论文章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基本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元代乔梦符提出作文“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这巧妙地说明文章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美丽动人,引人注目;中间要像猪肚一样丰满充实,论述充分;结尾要像豹尾一样警策有力,掷地有声。 / ?0 `$ y/ \& P6 t7 `
0 b; r9 \9 I* ~# _
相对于开头和主体部分,很多考生对结尾重视不够,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写,“虎头蛇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一篇文章的结尾,虽然所占篇幅不长,但其作用却无法替代,成功的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像撞击铜钟一样,清音袅袅,悠然不尽,耐人寻味。反之,如果结尾拖沓松散,大话、空话连篇,必然是败笔,势必影响整篇文章的气势。
" s2 h' e/ N9 \3 L+ B9 V* j! a0 k& [9 u, ~: s% S9 _
结尾内容的五个方面 7 k! ~, A: J4 ^3 q" Z! g2 u; @
) o* T/ a. `8 V 申论文章的结尾,主要涉及总结论点、指出困难、强调意义、描绘蓝图及升华主题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考生根据申论给定资料,立足申论文章内容,结合自己实际体验,可选择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结尾。 7 K3 L4 g, X( j) _9 j
) @( h0 @, s' z3 Q 总结论点,即对前文的总结,具体可以分为总结分论点法和深化分论点法两种。总结分论点法是再次强调分论点,突出其重要性。比如,分论点总结法:“破解农民工权益保障难题,必须要提高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必须要完善各项制度,必须要规范用人单位。只有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才能真正保障农民工权益。”
: a3 S; d, s1 ~. z0 r) u0 i% v* N- h7 w& D. F' I0 F0 `
深化分论点法是对前文的分论点进一步深化,从更深的层次来阐述,比如:“破解农民工权益保障难题,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是前提,完善各项制度是保障,规范用人单位行为是关键。只有努力建立起农民工自身、用人单位、政府保障部门三位一体良性互动机制,才能为农民工权益撑起一把保护伞。” } _% S+ O; G1 a& b( y; G; h
8 i1 P, q/ h7 b6 Z3 G
指出困难,即对实际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难题进行阐述。考生如果能够结合现实,指出面临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难点,体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和理性的思考能力。例如,关于养老模式转变的文章,结尾可以指出传统观念转变这个困难:“从现实来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必将转变为以养老机构为主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但实现这种转变,必须要实现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会必须要接受这样一个观念才能顺利建立这一养老模式,即老人是否进入养老机构安度晚年,不是衡量子女是否孝顺的标志。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个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 ]6 c" h% r$ D- j
A6 l, N8 k- y% C- T" D 强调意义,即强调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意义,或者强调认识该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文章结尾,重申意义,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前文分析了如何打造城市绿色生活,结尾可以重申打造绿色城市的意义:“践行‘低碳’理念,打造城市绿色生活,是我们每个市民的心愿。打造城市绿色生活,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打造城市绿色生活,让我们城市更加环保;打造城市绿色生活,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7 V$ z4 M. G: ]3 o% J
* F, b$ I, n/ F7 E# ?
描绘蓝图,即对未来的憧憬,对于解决某个社会问题,充满信心,描述未来蓝图,给人以鼓舞的力量。例如:“就业的确难,但令我们乐观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接受‘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观念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必将宽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挥洒热情,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们的职业理想也一定会飞得更加高远。”
/ ?8 W F: M* Y$ k. v$ h' }! f C+ a$ p* z
升华主题,即将主题上升到时政的高度,充分体现申论文章经世济民这个特征。申论文章一般是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将主题上升到时政理论高度,使老秘网文章具有更高的视野。例如:“柔性执法体现政府部门践行文明执法的坚定决心,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柔性执法在实践中增进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筑牢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有利于培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柔性执法能够在营造美化城市面貌的同时,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7 n4 X' x, G2 t8 B0 e
{$ H, ?/ }0 U/ P$ h" z 四种修辞方法
. D6 h/ Z+ z+ K, |% E3 y- Q0 Q: W }1 _" g7 o$ n/ [0 W
申论文章整体风格讲求沉稳、庄重,很多考生因而在认识上产生了很多误区,认为遣词造句必须要中规中矩,也很少采用各类修辞手法。其实,申论文章如果要富有感染力,增加灵性,必须要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 ?( L& n4 m' q c7 |- v
$ A6 ?( x) r5 h6 Q* | 一是引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引用能够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也使内容更加丰富。 ' l3 D- \2 P2 M, B4 ` j
# L. w5 U6 [9 k$ A0 M 首先可以引用领导讲话、经典诗句等,增加论证的力度。例如:“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国家对随迁子女的庄严承诺。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
/ n# O- k4 j- Z
9 U) T/ p/ W+ U Q/ O1 i 其次可引用具体事例。具体事例能够增强感染力,增加现实感,容易引起共鸣。例如:“控制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十分艰巨,纵然是困难重重,我们还记得,2003年的SARS没有击溃我们的勇气;2008年的地震没有震倒我们的信念,面对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只要我们坚定必胜的信念,切实把中央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有效控制物价,让CPI理性回归,让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8 y0 E0 Z. F# M5 F. K
q( a' W8 W. M! R# g, x 第三是引用实际数据。数据能够增加论证的真实性,体现考生对社会的洞察。例如:“社保乃民生之依,如何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关系到5800万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2.5亿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更关系到8000万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建立长效的社会救助机制,让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更多的温暖,责任艰巨,意义重大。”
0 G6 j& U" _# L 二是比较。申论文章常用的比较法包括对比和类比两种方法。对比是通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不同点,从而得出结论,引出观点;类比是通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引出观点。对比和类比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 @, {- ^8 ^+ }2 o 对比举例:“秦朝末年,朝纲紊乱,奸臣当道,民众举义大泽乡,最终推翻秦政;盛唐时期,政治清明,任人唯贤,人民安居乐业,社稷长治久安。自古以来,治国之根本在于治吏,选拔优秀的官吏是治理好国家的前提。因此,只有坚持唯才是举的理念,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才能为国家选出真正的好干部。” 3 t, y% F4 L" W+ G9 X
3 l6 t" \3 G+ F0 C 类比举例:“商鞅变法,举治国之良策,以开创秦朝之盛世;戊戌变法,借西方之先举,以迈出现代之步伐;明治维新,学西方之技法,乃助推日本的强大。纵观古今中外,敢于开拓创新者,其必成大业。所以,如果要发展地方经济,必须转变思想,敢于突破才能搞活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b1 f; e: j/ C
$ O" @, q; U8 ?: Y N5 I1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