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对发展县域茶产业的几点建议

[复制链接]
山东老秘 发表于 2013-3-17 19: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当前进一步贯彻落实老秘县一号文件精神,推动茶产业发展,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茶业发展优势、存在困难与对策三方面做一论述,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深刻发掘优势,坚定发展茶产业的信心
      县域发展茶产业,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气候独特,海拔高,温差大,土壤优,光照较弱,漫射光多,适宜茶树生长发育。好山好水易出好茶。
      二是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明景泰年间,茶叶就已成为县大宗农业土特产对外通商的产品。冯梦龙《待志》中更有产茶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寿宁产的“工夫”红茶已远销海外。改革开放后,寿宁茶叶屡出精品,多次全国获奖。
      三是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近年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茶产业已经成为共识。
      四是人民群众的深度参与。目前茶叶从业人员逐年增加,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从事茶业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获得了成功。同时,随着寿宁人出外经商、务工人员增多,也势必带动寿宁茶叶的推广。
        二、正视存在不足,敢于走出发展困境
       从近年茶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困难也很明显:
       一是品牌缺失。尽管寿宁茶叶质地优异、屡获大奖,但发展缺乏持续性,近年虽有“寿宁高山乌龙”,但涵盖面太小,远远不够。最终导致寿宁茶叶多为武夷山、福安甚至政和茶叶做嫁衣裳,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二是加工技术缺失。铁观音加工技术严重滞后,特别当地加工厂、茶农更是不懂如何加工;红茶加工五花八门,能出精品者寥寥;绿茶多为加工初级新产品。
      三是政府引导不够。农民种植品种盲目;企业加工无序;销售途径单一;茶文化挖掘不深。
      四是产品质量控制不严。茶农使用农药随意,农残检测不够;加工小厂林立,恶性竞争突出。
      三、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十条建议
      未来几年茶产业的发展,政府扶持是关键;政府扶持茶产业,关键在于扶持茶企业,要通过做大做强品牌和茶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议从以下十个方面入手:
      一是创建一个惠及全县的公共品牌。寿宁高山乌龙茶是一个尴尬的角色,因为它根本无法把寿宁更主要的红茶、绿茶包含进去。为此,建议寿宁政府重新申请一个地方公共品牌,如“寿宁功夫”,然后通过授权的方式让拥有一定资质的茶企业无偿使用。
      二是集中投放一批广告。政府要通过广告、茶博会等形式,持续提高寿宁茶叶的知名度。如增加高速公路、动车站等地的户外广告密度,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上加大投放力度。
      三是规定政府礼品一律用地方公共品牌的寿宁茶叶,并且适当放宽茶叶**报账要求。
      四是尽早建成寿宁茶叶交易中心。免费给茶企业提供店面,并通过提供免费吃住等优惠措施引进客商。
      五是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政府要选择基地、生产、销售体系健全的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建立茶企业--茶农挂钩制度,通过茶企业指导农民种好茶、采好茶,不断提高茶叶品质,实现企业、茶农双赢。
      六是赞助茶企业在大中城市开一批寿宁茶叶形象店。如帮助出店租、装修等。
      七是培训一批技术员帮助企业提高加工技术。也可以定期送茶企业技术人员到武夷山等地学习、培训。
      八是规范茶叶加工。强制要求生产企业通过QS许可,加强对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三无企业、小加工点的监督力度,保证寿宁茶叶的质量。
      九是综合发展红茶、绿茶、白茶、铁观音和岩茶等各种茶叶。增强茶企业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十是实行茶业经营多元化。以梦龙文化、廊桥文化和红土地文化搭台唱戏,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打造综合生态茶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27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