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 W8 i. h+ l+ o+ k2 {) a9 ]8 @08 G/ C+ h# I' P5 A. o
推荐
f) N; I7 [ Z# K6 O; F; f) V. j 参加过国考的考友就会知道,其实申论成绩非常重要,甚至是成败的胜负手。因为大家知道,行测成绩往往拉不开很大的距离,以08年为例,多半集中在65-75之间,75以上的就比较少了,并且个人而言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基本饱和了,想要再通过复习来突破瓶颈很难;而申论的成绩差距就大多了,好的可以55-60,30多40多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20多的,分数拉的很大;而且申论成绩受主管影响也相对更大,变数也更大,上下一浮动差距往往就一二十分,所以申论的备考必须高度重视。
1 }6 ~% a3 e+ U k( E 申论考察的核心是独立分析能力,同时以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基础。因此在申论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不要盲目人云亦云,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来加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对我们的思维锻炼是很大的。其实,公务员复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独立分析思考的过程,在大量的经验和信息面前,大浪淘沙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具体而言建议多看半月谈,并模仿上面的行文风格,摘抄背诵一些好句子和观点,针对热点分门别类的总结观点并加以负数分析,另外,李永新申论教材上提出了了热点问题分析的三大分析角度——因果关系,供给关系和我觉得很有借鉴价值。7 A( N5 y* V& W- C$ p u* `
有人说,申论就是“带着枷锁跳舞”。枷锁是指其特有的格式和行文风格,跳舞就是在枷锁的基础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刚接触申论时,都必须先学会给自己套上枷锁,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抄半月谈和人民日报一些好的文章,并且最好用方格纸来抄,加深印象并练字,然后进行复述。此外,多做国考真题,多动笔写,文笔都是慢慢锻炼出来的。8 V& Q G, R, M5 ]( `* S9 Q
这个过程可能对于那些对时事不感冒的同学有些枯燥,但确实是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和政治敏锐性的好途径,我就乐在其中。
u9 {. w, _# d$ ^* h! ^ 比如对于申论评分标准问题,申论评分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常常听到许多自我感觉良好或者精心复习过申论的考生却栽在申论上,而一些基础平平裸考申论靠抄材料的同学有时却反而考得不错?这个问题许多考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大骂人事部,因为人事部不公布评分标准,而申论题目又显得主观性极强,成绩差异极大,大家不知道到底要写出怎样的申论才能得高分。
+ Q4 o3 y$ g: z* ^5 T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申论前三题(概括、分析、对策)的评分标准,一定是紧扣所给材料来加以提炼概括出来,我们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从原材料中筛选提炼要点,能用上原句的尽量要用原句,并把这些要点重点标在显要位置,让阅卷人一目了然。这些原句很有可能就是标准答案上的要点,如果有标准答案的话。
8 X, m6 P3 c8 \* S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申论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题目,之所以说主观性强,主要体现在答案的主观性和阅卷的主观性两方面。答案的主观性强是指申论并没不像行测题一样都有明确的答案,每个考生给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阅卷的主观性强是指申论评卷不像行测评卷一样完全机读,它不能排除阅卷者的主观因素对申论成绩带来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主观性,只要任何一方面不加以一定的限制,就会严重影响申论成绩的客观性,从而影响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和信度。所以只要是命题者,就一定要尽可能的统一标准,尽可能将这两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证申论成绩的公平性。于是,在保持申论主观性强的固有特点基础上,保证申论评分标准和阅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就必然地成为命题者所要坚持的原则。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国考申论真题题型变化,会发现申论题目从一开始的纯主观题到一度尝试加入选择判断题,其实可以理解为命题者面对广大考生对申论主观性的质疑和争议所做的一种加强客观性、减少争议性的一种尝试。: v# {& P2 d5 c3 t% ^, S, c. e( e
对于阅卷的客观性,我了解到的事实是:所有阅卷者都经过评卷培训,根据一定的评分标准来打分,知道合格为止,另外,同一题至少2个阅卷者来评分,如果差距大于一定值,就必须重评或者由阅卷组长评分,以降低阅卷者主观因素导致考生成绩的差异。
" h, R( u8 {' }7 F0 a. o另一方面,如何来保证评分标准的客观性?怎样的评分标准才能最客观也最有说服力也最公平?最没有争议的办法就是——“寓答案于材料之中”。把答案放在所给材料中,让考生在同一个平台上比拼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就是最公平的办法。同时这样给出的评分标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逆向思维一下,试想如果对同一篇材料,命题者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几个专家抛开原材料自己制定的,那这样的标准答案是多么充满争议性和没有说服力?要知道,考生中比专家水平高的可能大有人在。
{2 e* z4 A* r7 |) f 此外,这种“寓答案于材料之中”的做法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有效避免押题班的负面影响。即使押题能押中某一个热点,但永远不可能押中具体的材料组合,这也意味着考生不可能光靠押题和死记硬背一些所谓万能模型来套题套出得高分。
4 E! k0 o0 }3 Y( L. K$ M: B) |$ x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精心准备死套培训班材料的考生成绩往往还不如那些裸考抄原文的学生申论成绩。因为虽然这些人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复习申论,但却偏离了方向。所以,我觉得,除了最后一题,申论考试的其他几题很大程度上考的是阅读理解分析和提炼概括原文要点的能力,需要我们紧扣材料加以概括提炼。而在平时,需要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着重培养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并结合真题来找准感觉,以不变应万变,可以适当背些经典叙述和语句,但千万不可硬套,不要觉得背了那么多不用进去可惜了,一定要尽可能用材料中原句,不然可能会被当成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