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7 T$ M8 B) a/ y- D4 ]" Z
3 o1 Z3 V, N7 p, I% u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新闻也是一门科学。要想真正驾驭它,非下一番功夫不可!我参加工作以后开始侧重于写消息,后来又侧重于写通讯。
p- f: L+ l- l" G/ ]2 G9 T$ f! F: X, {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采访要细
0 L) n, g5 N9 F# o1 D$ x5 n6 O# N
. n) [7 ~$ b) L$ {' c* U( ]" B细是采写中的关键一点。一位新闻老前辈在谈采访时说过:“采访一定要细,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遇到关键的问题,关键的细节,一定要问清楚,把事情追得透一点。”那么,采访怎么才能细,才算细呢?我认为,在采访过程中,采访的面要宽,要善于调动一切采访手段,在关键的地方要舍得下功夫。对采访对像,既要掌握他的主要材料,又要掌握他的次要材料;既要掌握他的局部材料,又要掌握他的整体材料;既要掌握他的现实材料,又要掌握老秘网的历史材料;既要掌握他的正面材料,也要掌握他的反面材料。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力求全面地掌握材料,只有这样,写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 \' w/ q3 w- t& ^3 j4 e
2 H) L) Z* ]. Y: Q& F, o8 m( U/ \ 我从一份材料中偶尔发现,在九月中旬的全省食品评比会上,我老秘网县原行村公社东山大队粉丝厂生产的地瓜粉丝和杂豆粉丝,分别被评为第一名和第二名,当时,我就想:一个大队能在全省评比中,四个项目连拿两个项目,这里面肯定会有文章可作。第二天,我们就抱着摸摸看的心理驱车赶到这个大队,当时的设想是,如果可能的话,就写一篇反映大队粉丝厂靠质量找到销路经济收益的消息。谁知,我们到这个大队一坐下,就从人们的言谈中发现一个新情况。原来,这个大队的粉丝质量之所以高,就因为村里出了个程谟翠。这个大队的大队长说:程谟翠对粉丝的技术可算钻研到了家。他漏出的粉丝不用说在全省拿第一,全国的第一也把里攥着。他拿出一包地瓜粉丝。我仔细一看,质量的确不一般。全国闻名的龙口绿豆粉丝的细度只能达到零点六毫米,这个大队的地瓜粉丝却达到了零点三毫米,最细可达到零点二毫米。我初步感觉到,程谟翠这个典型值得宣传。因为还有其他工作,晚上必须得赶回去,临走的时候,我就和程谟翠打好招呼,让他做好准备,最近几天内我就采访他。这一次,我虽然没能采访程谟翠,由于深入到了大队却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这说明,要想抓大鱼,就得下深水。
. i/ Z% h3 o: i7 y9 S' J( @" g
7 |' {/ A6 f# h 三天之后,我第二次采访程谟翠。这一次,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躲起来,程谟翠从他二十岁到大队粉坊漏粉开始,谈到到栖霞、招远等县拜师学艺;从一九六四年开始研制地瓜粉丝,谈到一九八三年九月份的全省食品评比和《粉丝加工技术手册》的出版。程谟翠跟我越混越熟,越谈越来情,我也越记越有劲,越听越来瘾,我整整采访了程谟翠三个白天,还外加了两个夜班。当时,我觉得就凭手中的半本子材料,写个两三千字的人物通讯不成问题。谁知,回到单位之后,我却说什么也写不下去。原来,我上次采访的面比较窄,本子上记得全是些历史性的和过程性的材料,其中大部分还是些技术性的材料。缺乏故事,几乎没有情节,更没有细节,就连那些技术性的材料的关键地方也没有弄清楚。我要动笔的时候,总觉得程谟翠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幅简单的图像。没有有血有肉的材料,哪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来?无可奈何,第三次赶到东山大队,对程谟翠进行全面采访。这一次,我采取“拉大网”战术,凡是了解程谟翠的人,或者程谟翠在交谈中涉及的人,只要能够想法找到的,我都找到他们采访。另外,凡是跟地瓜有关的和跟粉丝有关的材料,只要能够借到的,我都想方设法借到看。同时,我还多次下到他们的车间,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还亲自看着程谟翠进行漏粉技术表演。千方百计多得一些感性认识。几天之后,我的半个本子又写光了,材料丰富起来,脑子也逐渐理出了头绪。我通过了解地瓜的引进历史和当前的播种的面积,认识到程谟翠搞地瓜粉丝加工技术研究的经济战略地位和意义。地瓜在十六世纪传到我国,“地瓜的栽种面积大,产量高,却一直处于粗粮和牲畜饲料的卑下地位。”如果照程谟翠那样,能把地瓜加工成高质量的地瓜粉丝,搞多次增值,一斤鲜地瓜五分钱左右,他们用六斤鲜地瓜就能加工出一斤粉丝,一斤粉丝价值一元二角钱,外地客户还抢不到手,对农村来说,无疑是一条前途远大的致富之路。如果能打进国际市场,经济意义就更大了。这么一分析,程谟翠这个典型顿时就有了分量,他的意义,远不只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型。另外,我通过采访了许许多多的人,对程谟翠的本人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情节。我通过查看、学习程谟翠的原始试验记录和刚刚出版的《粉丝加工技术手册》,对程谟翠深钻细研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更有了新的感受。在全面采访、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我很快写出了第一稿。我总觉得写的还不够味,原因之一,就是对程谟翠的思想境界还没有完全掌握住。原文中写得是程谟翠为了为农村农副产品加工寻求一条新路子而自学成才,研制出了高质量的地瓜粉丝。可是,东山地瓜粉丝在省评为第一名后,又在全国评了个第一名,我当面向他祝贺时,他却郑重其事地对我说:“这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的最终目的是打进国际市场去。”原来,程谟翠早在一九七几年就有这个雄心壮志。那一年,他按上级外贸部门的指示,用绿豆和碗豆生产杂豆粉丝,准备参加广交会。粉丝拿出来之后,因为其他原因就没有参加成。后来,他在《全国市场报》上看到:目前,台湾的杂豆粉丝已打进国际市场,利润率是我国出口的绿豆粉丝的四倍还多。把地瓜粉丝打进国际市场去,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就成了程谟翠孜孜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程谟翠写信给素不相识的华南工学院张力田联系请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管什么单位,通过什么渠道,答应什么条件,都挖不走这个普通农民。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对这一关键问题的细致采访,使我对程谟翠的思想有了更高的认识。这样,我对程谟翠前后进行了四次采访:第一次采访,发现了重要线索。第二次采访,对程谟翠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三次采访,对程谟翠有了全面的了解.第四次采访,对程谟翠的思想境界有了更高的认识。在这四次采访的基础上,我利用三天的时间,又写出第二稿。稿子寄出后,《烟台日报》、《大众日报》、省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很快相继刊登出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还专门来信告诉我,对程谟翠这个典型,他们拟作重要宣传。最近新出版的《农村年书》还登载了程谟翠的事迹,现在,市委宣传部又来约我将程谟翠的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准备选入烟台改革人物报告文学选。程谟翠的事迹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到现在为止,程谟翠已接待全国各地学习的人员一千多人次,收到来信四千多封。为了满足求教者的要求,程谟翠在东山村先后在省、市举办的第四期学习班上讲了课,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全国薯类粉丝加工技术推广会议又在东山村召开,程谟翠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加工技术人员讲了课。在上级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现在程谟翠一家五口全部农转非。最近,程谟翠又被聘请为全国甘薯类粉丝评比委员会委员。农牧渔业部还委托他起草全国甘薯粉丝评比条件。: U7 j4 S0 v g; h1 T# M
# x' v B; ^& Z9 c$ x% @# p: T4 [. m! c
总之,程谟翠的宣传,之所以能得到较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尽管我在采访中走了弯路,但是,我所写的稿子,最终还是建立在细致采访、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 H6 q2 G7 h. a4 Q* x' I% U/ l6 W& }: Z. F
7 X9 W# X9 e+ h; G- R1 L4 A7 Q 我第二点体会是:挖掘要深
3 Q+ {$ l; Z7 J7 h( w1 L
+ |2 b, a1 M( Y7 y% M 主题是一篇稿子的“灵魂”。一篇稿子,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挖掘的是否深刻。在这里,就如何深刻挖掘主题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5 |- e. T" b( i
2 D {" ]6 `8 P9 R# V. r 深刻挖掘主题的重要性,我在有关材料上学习过,真正尝到挖掘主题的甜头,还得从采写的几篇稿件谈起。某年我老秘网县召开了表彰致富农民的大会。开始,我准备在这次会议进行采访,写几个反映农民如何致富的稿子。还没动手采访,我就听见省广播电台播出我老秘网市一个县召开这种会议的录音报道。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单纯去写社员如何致富的稿子,恐怕很难见报。最后,我被逼上梁山,下决心在细致采访的基础上,写出立意较深的稿子来。我采访的第一个对像是山西头公社南留村农民孙洪国,孙洪国过去参过军,当过村干部,在农村属于小能人。他过去就愿捣鼓小买卖,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红火。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四清运动中被清过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革过命,碰上一打三反,他还被罚过款,游过街。一九八二年,全县开始推行统、专、包生产责任制,大队的副业项目在年初就开始投标叫行。他狠狠心承包了大队的纸袋厂。他对全家人说:“咱先干一年,打个兔子在腰别着再说。”这一年,他带领全家拚死拚活地干,年底纯收入(除去上交大队的)一万一千多元。结收后,他把老婆孩子召集起来,握着手中的存单和票子,郑重其事地宣布了一条家庭纪律:“咱家挣了多少,谁也不准向外露底,谁舌头长(向外人说了),到头来挂牌子游大街我拉他陪着!”过了不多日子,县上通知要求,各社队统计收入超千元的社员户。大队问他挣了多少钱,开始他支支吾吾地说没挣,后来觉得这样说别人不信,壮了壮胆说:“顶多能有一千块!”数字上报到公社,公社有人了解他的一些底细,说:根据他一年的生产情况,他说啥也掉不下一万块。公社派人来调查,孙洪国怕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开始说三千,后来咬了咬牙又说挣了六千。这件事反映到县上,原县多办副主任亲自赶到南留大队,用“北京吉普”把孙洪国接到公社,中午留他在公社吃了饭,反复向他宣传党的政策,告诉他劳动致富光荣,政策不会变等等。孙洪国吃了定心丸,这才露了实底。我在采访他时,他还问我“政策真的不会变吗?”他还从内衣衣袋里掏出一张纸,说:“私凭文书官凭印,这是我年前跟大队定的合同,将来不怕他翻脸。”我又连续采访了三个一年全家收入超万元的社员,大家都和孙洪国一样,都怕政策多变。一个社员还告诉我:“真变我也不怕,我挣的钱都借给别人了,将来抄家还有说情的。”合上采访本之后,我就想开了:群众富裕之后,还担心政策多变,如果能通过孙洪国这个典型,让群众相信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使他们放开手脚大胆致富。这样,稿子不就有新意了吗?因此,尽管孙洪国在纸袋厂的生产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材料,我还是丢开不写,重点写了他致富之后,怕露富到敢露富这样一个过程,题目就叫“露富记”。稿子发出之后,我又继续深入采访,接着又写出反映社员在靠勤劳致富之后,不忘国家,不忘集体的稿子,题为“万元户的风格”。在这次会议上,我先后采写了“包为媒”、“致富户的心事”等五篇稿件,都在《烟台日报》、《大众日报》和老秘网省广播电台发表或广播了。其中有三篇,报社还加了编者按。事后,我冷静下来一想,这些稿子的命中率为什么高呢?原因之一,就是我对稿件的主题挖掘较深,使稿件富有新意。我尝到甜头之后,在稿件主题的挖掘上,格外舍得下功夫,力求在“深”字上做文章。. H: M$ R" z! Y. |$ a: v, _0 n: {
' `# j2 Y/ E0 `. s8 w 当然,深挖主题,绝对不是脱离事实去强拉硬凑。好的“主题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它必须是从事实中挖出来的。% m, }! k& {, s$ N# n F& u4 ~" ^
四是要善于抓住人物生活中的细节。什么是细节?我在一个材料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细节是文章中细腻地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有人说,细节是作品的血肉;有人说,细节是散碎的珍珠;还有人说,细节是文章的细胞;法国作家福楼拜更是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细节的项链。”抓住人物生活中的细节,就是把人物那些看来细微,但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加以着力描绘。有时候,人物的一举一动这些细节,对揭示人物思想有着重大作用。例如,《在科学的十八盘上》一稿中,写完乔文堂被迫离开花生实验田后,紧接着写了这样一段文字:“突如其来的打击,乔文堂痛心极了。当时,他所培育的“海花一号”,已经有了三年的试验结果,正准备参加县里的花生试验。难道眼看到手的实验成果就这样扔掉吗?这块普普通通的土地,八年来,吮吸了他多少汗水?这个三十六岁的中年汉子,在回队的前一天,来到了这块跟他结下深情的土地上,就像父亲即将离别自己的儿女一样,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最后竟然手捧黄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晶莹的泪水落一朵朵盛开着的花生花上。”我写这样的细节,用意在于表现出乔文堂当时的愤慨惜别心情。使人们通过这一细节,看出乔文堂眷恋科学的心灵。文/春江花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