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民生工作水平的考察报告

[复制链接]
县乡干部 发表于 2013-3-2 12: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拓展思维  创新管理  打造品牌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民生工作水平的考察报告


     在市政府党组成员的带领下,考察组一行通过观摩现场,听取介绍,互动交流,对昆明、重庆两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民生工作水平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了认真地学习。考察组一致认为,通过考察学习,感触深,收获多,受益大。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昆明、重庆两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政府服务民生工作方面的创新做法

(一)昆明市用创新思维打造民生服务品牌。
创新之一:“12345,有事找政府”——“从解民忧到聚民智、纳民谏的升华”。昆明市“12345”市长热线于2000年6月正式开通,2002年8月正式设立市政府便民热线办公室,作为市政府办公厅内设机构,级别为副县级,人员编制为21名。2005年更名为“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热线”,2010年2月市长热线办升格为正县级单位,热线数量增加到16条,并增设“96128处”。从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昆明市市长热线共接受群众来电、来信766万余件,总办结率达99%,群众满意率达96%。如今,市长热线已经成为昆明百姓妇孺皆知的直接与政府对话、交流的连心线,其功能历经了三个层面的提升:第一个是解民忧的初级层面,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片真情解民忧;第二个是延伸到聚民智的层面,就是广集民意聚智慧,共谋发展建春城;三个是提升到纳民谏的层面,就是真心实意纳民谏,着力打造软环境。具体做法是:“集中受理、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分类办理”。集中受理,就是由热线办通过“12345”市长电话、书记电子信箱、市长电子信箱、市委组织部“畅通连心桥”活动、局长主任接待日、市长热线网站和语音留言系统等多种渠道受理群众诉求。分级负责,就是网络联动单位除接受市长热线办的指令性联动外,公开本辖区、本部门的联动电话,受理辖区和行业职权范围内的群众来电。归口管理,就是由市长热线办代表市政府统一协调、指导和管理全市行政辖区内的市长热线工作,直接对市政府负责,接受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分类办理,属于咨询性且政策明确的问题,当即给予答复;对一些带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引导群众直接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以便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理;对一些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直接联动或交办有关职能部门处理;对一些涉及多个部门行业的复杂问题则由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对重大问题,及时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批示后转交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处理;重大问题的办理结果及时报告市政府有关领导。
    创新之二:“用优质软服务打造发展环境硬招牌”——“从接待窗口到审批服务的蜕变”。进驻昆明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府行政部门38家,行政审批事项86项,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同时,建立了14个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6个市属分中心,134个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所有村(社区)都建立了为民服务站,组成了一个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政务服务网络,实现了从接待窗口到审批服务的蜕变,成为昆明发展环境的一块硬招牌。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推动四进中心。就是行政部门的审批人员进中心、单位公章进中心、值班领导进中心、所有手续进中心,实现中心审批服务一站式办理。二是创新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窗口各类事项办理暂行办法》等15项规章制度,为政务服务中心的正常、规范、高效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对入驻的行政审批单位导入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确定了行政审批规则,理清了行政审批程序,实现了管理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四是构建服务体系。建立三级联运信息化平台,要求各级为民服务中心(站),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置窗口,统一服务内容,统一工作规范,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多级联动。五是落实限时办结。不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管理服务事项,审批事项从原来的506项减至现在的86项,共减少了420项。审批时限均压缩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六是推动政务公开。坚持“五公开”,即对进入中心的审批服务事项实行服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报材料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落实“五办理”即对一般事项的直接办理、特殊事项的承诺办理、重大事项的联合办理、上报事项的负责办理、控制事项的明确答复。
(二)重庆市用创新思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之三:“民生十条”——拉开民生领域改革的帷幕。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12年底前抓好10件民生大事:一是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二是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两翼”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三是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区绿化率达到3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四是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警,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五是提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六是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七是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八是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九是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30万就业岗位。十是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10件民生大事,涉及3000多亿的总投资,平均一个字一个亿,直接受益的老百姓有2000多万。
创新之四:“唱红打黑”——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在“唱红”方面,近年来重庆市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涉及广、影响大、效果好、得人心。唱红歌,唱出了光荣历史,唱出了浩然正气,唱出了团结和谐;读经典,读出了人类文明,读出了民族智慧,读出了理想信念;讲故事,讲出了感人事迹,讲出了光辉业绩,讲出了英雄楷模;传箴言,传出了时代真理,传出了创新格言,传出了人生警句。在“打黑”方面,近年来重庆开展的“打黑除恶”斗争深得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体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的决心。经过集中打黑,重庆社会环境持续转好,老百姓安全感大幅提升。
创新之五:“五个重庆”——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2008年7月,“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宜居重庆”建设侧重于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的居所,增强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畅通重庆”建设侧重于改善交通条件,化解重庆地处西南内陆的不利因素,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提高城市营运效率,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重庆”建设侧重于推进城乡绿化,优化生态环境,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平安重庆”建设侧重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重庆”建设侧重于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充实、更快乐,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五个重庆”建设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能够正确处理事关重庆改革发展全局的各种复杂问题。一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推动生产力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通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风尚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二是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坚持主城区和区县全面推进的发展理念,加强主城区与区县、乡镇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拓展主城以外区县的对外联系,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总体战略,力促产业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优质化,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上,以“宜居”、“平安、“健康”等为重要目标,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四是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的需要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培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是在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以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二、昆明、重庆两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政府服务民生工作的有益启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民生工作水平,既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精神要求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又是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实现为民服务宗旨的永恒课题。特别是随着当下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群众思想、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社会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否能得以有效化解,关系到民心向背,关系到执政基础,关系到长远发展,关系到民生幸福。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发现,昆明、重庆两地以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有力的举措,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政府服务民生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尝试,探索出颇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给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政府服务民生工作水平不少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昆明市市长热线和重庆市市长公开电话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民生符号”,是市长与市民、政府与社会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热线网络系统,通过各级各部门分口管理、各负其责、合作协调、执行有力、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在空间维度上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距离,畅通了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成为市民心中“知名度高、平台综合、服务全面、及时高效、办理权威”的品牌,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启示之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民生不仅是发展的目的,更是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抓好民生,就能够启动内需、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持久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刚性维稳成本高,与其用钱去维稳,不如先把民生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从根本上改善老百姓生活,加快刚性稳定向韧性稳定的转变。因此,以民生为导向,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启示之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直接展现昆明软环境的重要窗口,昆明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发展10年来,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优质软环境的一块硬招牌。昆明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成功运行告诉我们:没有落后的地区和落后的人,只有落后的规则和制度;优质软环境可以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硬招牌。
启示之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需要经济基础,但更需要公平正义。经济高度发展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矛盾,并不一定就风平浪静。我们需要经济的繁荣,期望更富而不是更穷,但同时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公正,让民众物质生活更富有,精神生活更丰富,生活有企盼,活得更有尊严,幸福感进一步增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民生工作水平的建议
结合九江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的实际,借鉴昆明、重庆两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政府服务民生工作的创新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之一:进一步办好“民声直通车”,打响民生服务品牌。
一是进一步完善直通民生专题制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市“民声直通车”服务平台功能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有诉必理,有求必复”,群众满意率和品牌知晓率进一步提高。为切实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服务民生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我市“民声直通车”服务平台于近期开展了“直通民生专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巩固完善“直通民生专题”制度,打响九江民生服务品牌,建议:拓展“直通领域”。在近期开展的直通“房产、教育、交通、卫生”四个专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直通范围,只要是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专题都可以成为直通专题。比如,按照诉求的事业领域,可以适时启动直通就医、直通就业、直通环保等专题。扩大“直通范围”。根据诉求的地理来源,可以适时启动直通县区、直通乡镇等专题,逐步实现民声直通专题的全覆盖。加大“直通密度”。建立部门“民声直通周”制度,每周确定一个直通专题,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和相关部门领导到民声直通车受理中心现场,并提前一个星期向社会公布,便于市民和基层群众知晓。提高“直通层次”。在部门“民声直通周”基础上,建立市长“民声直通月”制度,每个月安排一名分管副市长“坐阵”民声直通车受理中心现场,必要时由市长亲自接听市民电话,现场解答民众的咨询,听取建议、办理诉求。提升“直通效果”。健全民声直通办理机制,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民声直通车受理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受理市民投诉,为市民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并严格按照时限要求回复办理到位。
二是进一步提高民生诉求回复办理效率。办好民声直通车,关键在于畅通民声诉求渠道,根本在于提高办理效率,提高诉求回复率和群众满意率。当前,我市民声直通车服务平台要着重在加快回复速度、提高办理效率上下功夫。为此,建议:建立联合执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切实解决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凡未明确哪个部门牵头,或办事人不知道哪个部门是牵头方时,应采用“自然认定法”,第一个接受的部门必须受理。完善诉求处理机制。健全并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完善办理台账,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跟踪督办、现场核办机制,对各项诉求的办理进行全程跟踪督查。健全督办考核机制。每季度对各地民声直通车的情况进行评估,对其中排名末位的进行警示;连续四个季度排名末位的要进行整改,对其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三是进一步提升民声直通车综合服务功能。民声直通车建立最初的宗旨在于回应民生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困难问题。随着当前党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而民声直通车作为市民直通市长、基层直通机关、群众直通政府的快速通道,其功能也在服务民生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历经了从单纯地解民忧逐步丰富发展到聚民智、纳民谏的综合提升。为适应民声直通车服务功能的提升,建议:增强办理工作能力。选调素质好、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到“民声直通车”锻炼,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为民情怀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接线员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关政府部门职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交办件的准确程度。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发挥“民声直通车”与政府应急办联合办公的优势,整合社会救援体系。建立救助基金,由民声直通车调度使用。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发挥民声直通车直通民生、直通群众、直通基层、直通市长的优势,建立健全民意反馈、民智集聚和民谏吸纳机制,及时调整、优化、完善政府公共政策,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建议之二: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发展环境硬招牌。目前,我市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单位43个,其中单独设立窗口的市直单位29个,列入“综合服务窗口”的市直单位10个,中介服务机构1个、区属单位(工商)3个,审批办证服务项目333项。市行政服务中心坚持“主体不变、授权审批、限时办结、办事公开、一表运行、监督跟踪”的运行机制,推行特事特办、主动帮办、一审一核、承诺办结、联合办理、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中介服务、网上审批等服务举措,基本杜绝了“体外循环”,实现了“只要进驻中心,就能一站式办理”,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日益提升。但与昆明等地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建议下一步从三个方面提升:一是打造全省一流的行政服务品牌。以贯彻实施《江西省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法》为契机,从全面推行“两个集中”、实行“首席代表制”、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对服务事项实行分类管理、重新设定窗口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强化对行政服务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加强效能监察等8个方面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探素建立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协作机制。二是提高全市公共资源中心管理水平。以贯彻实施《县(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市本级交易中心的规范管理,妥善解决好产权交易统一进驻问题,加快推进市本级网上审批系统应用;继续加强县级交易中心交易队伍和交易平台建设,落实好进场交易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切实加快市本级行政服务中心硬件建设。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场所面积仅有4500平米,与省内南昌、赣州、宜春等市中心相比明显偏小,导致一些审批事项难以进驻中心统一办公,已经成为制约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瓶颈,建议市本级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3万平米以上的行政服务中心。
建议之三: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加快构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保障体系。房产兼具保障和商品双重属性,完全由政府保障和完全市场化都存在缺陷。借鉴重庆市的做法,结合九江实际,建议加快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即占城镇人口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予以配置,30%-40%的中低收入群体主要由公租房保障,逐步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体系。一是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确保“低端有保障”。根据我市“十二五”中心城市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的发展目标,我市按照“三房减一房,两房并一房”的要求,提出了未来五年建设10万套、500万平方米公租房的目标,每年建设2万套、100万平米公租房。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公租房建设投入力度,确保这一目标落实到位,基本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园区务工人员、进城务工农民、旧城改造和城区住房困难群体、新就业毕业生和创业人员)住房需求,努力让困难群众有房住,让企业职工能安居,让城市家园更美好。二是提高中等收入家庭购买能力,确保“中端有市场”。就是要让中等收入家庭8-9年收入可买一套普通商品房。去年九江中心城区普通商品房均价5000元/平米左右,每套按90平方米计算,总价45万元。按今年上半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24598元计算,双职工家庭一年收入近5万,八九年下来就有40多万。建议加大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帮扶指导力度,切实提高中等收入家庭收入水平,增强购买能力;同时对购买普通商品房的中等收入群体给予优惠,比如对首套住房按揭贷款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实行返还补助等。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高端有约束”。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加强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从规划、用地和资金等方面着手抑制高端住房消费,对别墅、价格三倍于普通商品房均价及其以上的高端住房、投机性购房征收特别房产税。
2.加快构建“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发展公共交通事业,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争得九江应有地位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特别是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随着我市城市化步伐加快展和大九江城市格局的逐步形成,公共交通暴露出诸多突出问题,难以适应城市建设新形势和市民的出行需求。借鉴外地经验,结合九江实际,建议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公交优先、出租补充,平稳过渡、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发展力度,实现到2015年,市本级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标台以上,城市公共汽车平均运营速度达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乘达率90%以上;公共汽车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中心城区大于70%;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出行分担率达30%以上,逐步构建与大九江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一是加快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尽快启动《九江市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将市属三区(浔阳区、庐山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公交和“大九江”四个卫星城(九江县、星子县、湖口县、瑞昌市)的城际客运纳入规划。同时加强公交专项规划与《大九江发展战略规划》、《大九江综合交通规划》的有序衔接。二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树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理念,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根据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合理制定公共交通年度建设计划,逐年加大城市公共交通投入,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建200亿重点项目计划,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运输中的主导作用。三是确立城市公交国有主导地位。各地实践证明,由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决定了城市公交必须坚持国有主导地位。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建议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收购、置换或进行公交化改造等方式,使其逐步退出城市公交客运市场。对九江公交公司实行成本规制试点,通过建立单位成本标准,界定企业的合理成本范围,核定政府补贴。四是逐步建立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按照中心城区新建道路和群众需求适时调整、延伸三区公交网线,增加公交班次。根据大九江发展需求,加快由公路客运到城际公共交通客运的过渡,逐步建立市属三区和四个卫星城衔接有序的公共交通体系。
3.加快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人才向城镇集聚、城乡要素加速流动”的户籍制度体系。我市已于去年出台了《九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试行)》,确定了“统筹兼顾、服务大局,遵循规律、有序推进,因地制宜、创新管理”基本原则,明确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的要求,在现行户籍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市辖区、基本放开市辖县、完全放开建制镇的落户条件,鼓励、引导本市籍农民、外来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向城镇转移落户。通过近一年来的改革实践,我市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重庆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相比,我们的力度还不够大。建议借鉴重庆市做法,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重点加快征地未转非农民、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农民工及其家属三类农村户口人员的转非步伐,逐步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人才向城镇集聚、城乡要素加速流动”的户籍制度体系。在“入口端”,一步到位解决农民工进城的“五件衣服”。即解决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五件衣服”。一是养老保险,督促企业落实国家依法担负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发挥企业的社会功能。二是医疗保险,督促企业按现有城镇职工工资标准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医保。三是住房,逐年落实公租房建设五年规划,合理确定转非群体可以承担的租金标准,确保住有所居。四是教育,按教育支出法定增长的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满足转非群体的教育经费需求。五是就业,加大强工力度,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转非群体的就业收入。在“出口端”,通过市场化运作退出农村产权的“三件衣服”。即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盘活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权,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在农村土地盘活上,对于农村宅基地可以通过土地交易所地票交易来实现,对于农户的承包地可以通过土地交易所进行流转,确保农民进城的“第一桶金”,增强进城实力和底气。
4.加快构建“上争扩大增量,下挖盘活存量,增减挂钩激励”的用地保障体系。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实践来看,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定是农村耕地增加的过程,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是土地集约节约的过程。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个与世界相悖的现象:在中国,农民进城了,但闲置的农村土地并未退出,还占用了城市建设用地。若有1亿农民进城,刚性用掉城市土地1万平方公里;由于农村的宅基地不退出,按农村人均建设用地250平方米计算,在农村还占了2.5万平方公里,加起来占3.5万平方公里,这直接导致城市“地荒”和农村土地闲置现象的同时出现,不但会触及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还直接造成由于城市土地供给不足推高房价上升等问题。怎样把闲置的农村建设性用地退出来、用起来,这是全国各地都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重庆市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路,创新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发挥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既保护了耕地,又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农村退出的建设性用地,复垦为耕地而得到地票,地票在交易所拍卖,城里人通过地票去征地。这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可保证耕地总量不减,至少能动态平衡。二是适应了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利用地票制,可以弥补国家用地指标的不足,扩张用地空间,保障用地需求。三是增加农民土地权益的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反哺资金。结合九江实际,借鉴重庆市的做法,建议:一是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力度,扩大用地指标增量。二是加大省重大项目调度争取力度,尽可能多地争取重大项目纳入省级调度,节约市本级用地指标。三是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试点,在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农村宅基地使用面积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地票交易制保障农民对原有宅基地的合法权益,鼓励各地复垦进城农民原有宅基地,通过增减挂钩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5.加快构建“大企业、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共同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同样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是当前,微企普遍存在融资难、经营场地受限、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等困难。为加快微型企业发展,重庆市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的契机,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了微型企业系列扶持政策,规定凡成立一个微型企业(重庆市界定为20人左右、资本金10万左右的民营企业),只要企业自身出10万元资本金,并在工商局注册,政府就给予资本金50%的补助。发展过程中,微型企业如有向银行贷款的需求,政府帮助协调按1:1放贷。一旦产生税收,给予微型投资额相当的税收优惠。重庆市的目标是,每年发展微型企业2万户,每户带动20个人就业,三年可带动120万人。支持的重点人群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三峡库区移民、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等九大类。建议我市参照重庆市的做法,抓紧出台微型企业相关支持政策,加大配套力度,积极帮助微企拓宽融资渠道,改善经营条件,为微企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同时加大微企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以先进典型激发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兴业,促使更多的微型企业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1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