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写作当中,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有的材料,特别是政策性、思想性强的机关材料,修改几遍仍不能令人满意,看后如同一杯白开水;有的材料多少年仍不过时,看后仍有回味的余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实质上是一个写作内容的深度问题,只有写作有深度,才能使人过目难忘。机关材料要写深写透,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都有关系。下面谈谈写深的具体做法。+ F( j9 Y9 I+ J4 H, L% l
! G! I7 }' @/ P) Z1 @, Z
第一,揭本质。写作机关材料要概念准确。有的文件给人印象不深,究其原因,是作者对事物本质把握不清造成的。笔者读了一篇军事方面机关材料,文中一会儿说军种,一会儿说兵种,经了解,原来该同志没有弄清楚军种外延大于兵种外延,对两个名词的概念把握不准。写作时出现串腿打架的现象,材料不可能有深度。据说,早期在给人下定义的时候,把人的概念定为:两腿直立,没有羽毛的动物,另一个学者不以为然,指出定义不准,并把鸡放入开水后拔毛,指着鸡说,这是你说的人吗?下定义人自愧定义不准,又重新研究,最后定义为:人是两腿直立,没有羽毛,能使用劳动工具,能进行抽象思维的动物。这样就揭示了人的本质,使人能够区别于其他的任何动物。因此,写机关材料时,弄不懂的概念不要急于动笔,尤其是有些变化中的动态概念,要适时跟踪、与时俱进。
]* e+ A3 I3 \' {
3 `/ q x9 g( M$ [2 Z 第二,摸规律。要想使机关材料写作有深度,就要使主观符合客观,掌握规律,适应规律,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比如,人们对机关材料的写作规律做了如下概括:双重转化规律,处理好想与写的关系;循序渐进规律,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厚积薄发规律,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知行结合规律,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苦与甜规律,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适应这些规律,就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 I: A8 L6 i- O1 k+ A- d! h$ K
7 l n' k* e1 i3 R 第三,追历史。在撰写机关材料时,考察历史,引经据典,可以增强机关材料内容深度。比如:1990年2月16日,中央4号文件转发了军委《关于新形式下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文中强调了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某部为使学习教育更加深入,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弄清了这一提法最早是在1934年2月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王稼祥同志在开幕词中,朱德、周恩来同志在讲话中都讲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944年4月,毛泽东在主持和修改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也指出:“共产党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后来又在党的一系列文件中继续重申和坚持这一观点。通过联系历史,认清了我党坚持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一贯思想,从我党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实际中感受了这一基本思想的强大作用,在向上级反映学习情况时,概括了“回顾我党我军政治工作发展中,深刻认识政治工作生命线是我党坚持的一贯思想;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让生命线地位的提法在干部战士中扎根”的观点,从而显得非常深刻,给人以启示。
& {, `5 m+ ^% X* |- ]3 y& Y \
' E5 t7 U6 ~( L& g0 c6 R! _0 U 第四,小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