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工作人员,完成文稿是一项主要任务。所以,必须从“字、词、句、篇”四个方面下功夫,通过扎实的基础训练,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积淀语感经验,提高工作质量。4 q7 H9 H6 }$ a! K
5 L ?- G- N. E" E5 T) \3 t 一、从“字”来说,要注重严密细致、精益求精
3 R+ \. j6 \. _2 g# \
: x: f, o, U: `4 E" z6 {' U- I/ V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在读书写作的时候,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说明了每一个汉字在文稿中的重要份量。有的人以为,识字、会写就可以了,无需下功夫。其实,轻视了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想写出好文章可谓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
9 d- ~5 W% n1 j* t s' z* }( l1 E# {/ H: `
1、学习时,一字未晓不放过。平时阅读要注意学习积累,对于不熟悉或者产生疑问的汉字,要当场解决,通过查字典或词典搞清楚它的读音、意思,然后批注在书籍的空白处,或者摘记在专用的小本子上,绝不能视而不见、含含糊糊。这样做,看似耽误了一点时间,却解决了学习梗阻,并益于养成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
) b# \5 j' x, e1 x9 K7 o+ @9 v; {: ~/ K0 u
2、工作中,一字有误不放过。周总理在检查自己创作或者秘书交上来的文稿时,喜欢将每一页稿纸折一下,这样就可以自然地顺读到下一页,从而在两页之间不会产生漏字现象,这种认真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文稿交付领导人审阅之前,一定要仔细校对,绝不放过一个错字。而出错的地方往往是在不起眼的“字”上。要避免这类错误,可以用“朗读法”,把写好的文稿轻声读一遍,顺一顺;可以用“三校法”,准备三种颜色的笔,校一遍用一种颜色,三次从头至尾的检查,也能杜绝错误;可以用“互校法”,请别人帮助校对。周总理曾经称赞胡乔木同志:“许多文件只有经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我们要学习他对语言文字的严格要求。
+ N, H T3 I- ~7 {+ f/ h; x# x9 Q# @" L
二、从“词”来说,要注重厚积薄发、求新求进/ [# S; i1 @, @# S" Z+ z
' P4 j9 X; r$ K
创作文稿,词语就是一块块富有生命的砖石。把这些砖石有规律地垒砌在一起,才能建筑起一幢幢或耸入云天的大厦或精致小巧的亭台殿阁。要提升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加强对词汇的积累。: y# I6 F3 R/ }) }* A& q5 g
! n+ f' H) K$ T9 j; F( E 1、要增强积累的意识。平时要注意多朗读高质量的文稿和背诵中国古代、近现代的名篇佳作,且特别注意文中关键词的诵读和记忆。要对传递感情的词语进行咀嚼、推敲,从中体验其丰富的思想结晶,使自己感动、共鸣和震撼,从而使这些词语转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在默读的时候,要拿笔圈画、勾点,对这些好词语、词组进行“消化”,其文章的精华就会脱颖而出,再次阅读就会产生亲切感,文稿创作就会得到辅助。/ r3 K/ t2 T- E: v
% v1 d3 `! p; w+ W3 b 2、要养成积累的习惯。要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多读一些应用文、议论文,培养细致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瞻远瞩的宏观视角。阅读时,对一些新词要加强记忆。如今年人代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三网’融合”、“物联网”、“森林碳汇”等词汇、词组,我们就要有敏感性,既理解其义又能吸收运用,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增加公文写作的亮点。. t, v8 m2 m% ]
/ \( L" D: r" s# x E 三、从“句”来说,要注重多重练习、脱口而出
( x: o' \6 e6 _0 I8 B$ `! l; {# x' M; |- G$ i. q$ s" B1 C
文稿写作过程中,“句”犹如一个个组装好的零部件。你胸有主旨,零部件就如同听命的士兵,鱼贯而入,组成富有生气的一个个整齐的段落,以致构成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
, P p3 r& v/ o( ^6 `# u! }% A$ ]
. D: I4 |, H& t) l3 d" \$ h 1、有意提炼,把特定的句式列出来。在阅读老秘网网友分享的调研报告或者领导讲话时,要注意对文稿提纲的研究。好的提纲,句式排列整齐,词语准确有序,读来朗朗上口。遇到这样的好文稿,要及时摘记,形成自己的资料库,同时,对文中的精彩句子及格言警句,也可一并收录。当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文稿才能产生“不择地而出”的灵感。
( ?& V" T0 H `* g% P; ?( D b3 p7 o) U3 \+ Q4 D+ l/ `
* b9 m% ^# a0 G- p
3、要重视文稿的结尾。好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豹尾”就是指文稿精彩的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的和前文一脉相承、照应全文,形成首尾呼应的完美;有的以号召性的语句提炼全文,使人振聋发聩、过目难忘。在学习写作结尾时,要认真根据文章的着力点,为自己的创作增光添彩。※□刘成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