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秘书三味 于 2013-2-6 16:24 编辑
G! ^3 E9 H1 k) m: ?- }. B2 I' s# ~% K$ D# y
一、公文语言特征:
' o+ ~8 B" h" C
/ g. |' b" W8 F 1、实用性 俄国形式主义者把人类的语言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虽然在词汇、语法上没有太大区别,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语言,但它们实际上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实用语言只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人们在使用和接受它的时候,依靠平时养成的习惯,自动地认识它的指向物,而对语言本身并无太多的注意。而文学语言不限于传达词语的词典意义,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施加暴力”后“反常化”了的语言。作者之所以要采取反常化的手段,是为了消除读者的习惯性,使读者不得不专心 致志、聚精会神、流连忘返地去感受语言本身,从而延长读者对事物的感知过程。 如果说文学语言是表现感觉的语言,那么实用语言是表达认知的语言。必须分清了这两种语言,写作中才不会出现用文学语言写公文的荒唐现象。% g7 p, L8 I4 Q y0 y
, D6 x2 a2 x: G2 p: J6 }3 y8 |: A
2、规范性 公文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循规蹈矩的语言。在词汇上,公文语言严格遵照其词典意义;在造句上,公文语言严格遵循语法规则;在修辞上,公文语言只适当运用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诘等常规修辞格,而对夸张、通感、暗示等可使事物有较大变形的或曲折达意的 修辞格一般不用。可以说,规范性是公文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的保障。
- i; @, u) g m% |; J4 j2 T0 L
4 X q& s1 }8 j T& i8 _ 3、模式性 在公文写作中,沿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化语句和语词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公文用语甚至在关键之处必须使用。沿用它们,方便、简洁、有效。如“特此函复”这 一说法,如果换用别的语言来表达,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这样简炼明白。 9 _$ q0 S0 V' n3 M y- E, N
* B" @$ E4 E) l; Z- v5 v 公文语言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沿用旧语,如“来函收悉”、“敬请批复”等惯用语。这样的套语有益无害,大家乐意袭用,故意标新立异,反而不伦不类。
* ^& h" S$ d s& s1 } r6 M: \
2 W! Y" }) u& Y- K& Q/ X7 `) _二、公文语言的要求
: Q q, \/ W; A# T& d9 W) r2 P$ G3 W# i: E2 o' U0 A4 h: Q
1、准确 A、认真辨析词义 西方有作家说,要表现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准确的;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词是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准确的。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 一个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这话用于公文写作,是比较确切的。 写作公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其实,即使是同义词,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譬如,“优异”、“优秀”、“优良”,这三个词粗看相近,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鼓舞”、“鼓动”、“煽动”,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无差异,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 B、讲究语法和逻辑 公文写作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9 Y, H+ k* }: {% [' a9 G p, v" e; V5 F4 E; T9 B/ Y }. A. |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例如:“管理处领导的做法,受到了全处职工的热烈欢迎。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后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谁给以评价?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 M: E" m5 r* ^0 p
j. l, e: `1 [其次,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词语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是不通。如:“这种精神充满了各个收费站,开遍了全处的各个角落。”精神无形,说它充满了某一空间,已经十分勉强,又说它开遍了各个角落,更是无稽之谈。改成“精神文明之花 开遍了全处”,才算通顺。
4 d( e1 Y; |, |' k; ?2 u N
8 P9 H% d9 m3 x/ k+ w% q, e1 {其三,造句还要讲究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却出现了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如:“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把所有工程招投标工作都基本上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所有”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读者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的,就会无所适从。
% A A$ J- k1 }& r! `1 i8 J: W8 ^9 \7 M# Q4 ~' r7 Y. Q! m7 e% V
2、简练
% Y; _" J4 y7 @# Y8 @7 {
$ H. E" {; g: N; F5 O- t9 X! ^: B$ nA、用语精确,一以当十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两个词句,就能把要说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有时,说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意思却仍然不清楚。从理论上说,人类创造的成熟的语言,足 以表达人类的常规的思想和情感,至于文学作品中那些复杂微妙的心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借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现,在公文写作中是不常出现的。公文写作中之所以有用 语繁多意思仍不明白的情况,多半是由于用语不精确,只好增加语句去弥补,结果反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0 k5 i" R4 n% }: L' E
3 }( y2 w4 ^) l9 K/ Z+ X
B、 尽量使用短句,做到简练、流畅。 & I# C6 H7 Q! d1 T; M- \
9 v# P' c' |' q1 T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