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党课讲稿:21世纪前后的当代中国与中00建

[复制链接]
有木有 发表于 2013-1-18 1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当代中共党建史,系指世纪之交前后的党建发展史,即1990年至目前为止的当代中国政坛。差不多就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整体执政过程。综观这十多年的历史,有十件大事贯穿着当代中共党建的历史,这是因为:第一,都具有相当广泛而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二,都发生了全国范围的重大影响;第三,本身既有历史的价值,独木可见森林,又能承前启后,彼此关联,构成这段中共党史的大脉络。 0 U8 R- q; y0 m# n  x5 r
, B) c3 f3 q6 N# W' y
一、1990:怀念伟人毛泽东
# s7 }) X) C" k5 G8 y2 }
; U4 L) d' W/ `- n# @# m* @, u  ~) \1976年,中国发生了三件震惊全球的重大事件,一是周恩来总理逝世;二是唐山大地震;三是历史巨人毛泽东与世长辞。
3 ?) x+ O. d5 c5 R: y* N5 N6 R, u- T9 S3 A1 s  J
那个时代的很多话再听起来恍若隔世,可都是那时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反复阐述的“至理名言”。  G6 Q4 s3 l4 O* R- [& {
3 O6 r/ h* N4 c+ V+ J, e
众所周知,毛泽东除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之外,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著名的文学家。1990年元旦刚过,中国文坛一位可以熟练使用毛泽东诗词的青年作家,成了一次文学座谈会的中心人物。有人问他:“你怎么看正在兴起的‘毛泽东热’”?他回答:“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又有人问:“你怎么看东和前苏联正在发生的逆转?”他又回答:“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后来《人民文学》杂志记者把这件事告诉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邓力群,邓力群大加赞赏:“这的确是一种很形象、贴切,也相当深刻的回答和解释,对伟人毛泽东的怀念就此可以进入宏观的历史层次,上升到了较深的理性思考。”
+ Z: ~. L2 h3 C8 s  e1 E8 T  f7 Z7 W
1990年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毛泽东热”。电影、书籍、形形色色的座谈会,全都热衷此道,毛主席像章卷土重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涌向毛泽东的故居韶山。我那时也自费到了韶山,还到了刘少奇的故居花明楼。还记得那时候的《红太阳》录音带,开创了大陆歌曲磁带的销售新纪录。) V5 I- M/ y3 G1 }0 D( r3 s  J6 j8 o

; K3 R* @7 |, z) f6 n那时候中国人的热情十之八九投向了政治领域。反对自由化、切断通向资本主义的改革之路、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就在共产党内、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基础、市场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这些话现有听来恍若隔世,可都是那时报纸电台电视台反复阐述的“至理名言”。, o3 I, k0 y9 r2 F

# {! f0 @7 \, B- x3 v    二、1991:“苏东波”的冲击
* f! ?: A* A' m6 x; u- H: O# X0 ~1 G+ J) R
    这里的“苏东波”不是指的宋朝著名词人苏东坡,而是指的前苏联和东欧政坛巨变的冲击波。
: c% e% O' Q4 h6 N9 j( W) U# m
( C  r& j5 U0 V% l& c. u; n2 }    1991年,“第三代领导”经历了最严重的也是惟一的一次危机。
2 l+ N# N7 \) M" N7 r, o$ b0 U- [  y8 x: v' i2 G. q+ r$ j0 Y
在90年代开始前后的那几个星期里,从东欧那边传过来的消息,都让中国人既震惊又嗟叹不已。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史、罗马尼亚的兄弟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
8 C: M, ~) {* R' G0 z! L/ ^! W3 V, u/ ~" X$ i5 z0 v
社会主义的阵营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这种局面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东欧已经复辟资本主义,一句半是悲壮半是幽默的话在北京流行起来:“过去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现在是只有中国能够救社会主义。”
& B& P5 f( w- j+ x2 ]
  s  r. q( z9 e7 Z# X  k% r8 h    只有邓小平一个人不动声色,说了16个字:韬光养晦,冷静思考,稳住阵脚,沉着应付。1 S% d# U, v; D" c& t

9 g) P, F' c6 d( C: A    8月19日,苏联共产党为避免垮台所采取最后行动的失败,对于中国以及对于世界的含义,是无论怎么计算也不会过分的。对中国来说,这是共产党取得政权42年来所遇到的最惊人的变故和危机。
5 e# b- X* \0 ~& i) T/ M% O: H1 M
- V/ ^% Q! y8 A, Q" J; o$ P& y/ I    那时候有头有脸的理论家是不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也不讲发展。他们说得最起劲的是“反对和平演变”,是一本叫《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的小册子,也叫“十九条”,用它来统一思想。那里面说,中国的阶级斗争“相当尖锐和激烈”,不批评那些“忽视了阶级斗争”的观念“非常有害”。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皇甫平的文章,警告人们不要“陷入某种‘新的思想僵滞’”,拐弯抹角地批评北京报纸上的那些东西:一讲市场经济就以为是资本主义,一说利用外资就以为不是自力更生的,甚至还把深化改革同治理整顿对立起来,反改革之道而行之。还说:“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结果就把一声风波的“导火索”给点燃了。这就是“姓社姓资”的争论。! W! `3 |: T3 C

3 q9 e6 F9 |, ^    三、1992春:“邓旋风”席卷大地
1 m, l. i" D- [6 l; U8 @0 |( R
1 f/ I. _' y# p. D7 b6 [    伟人之所以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乃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情绪。
' R0 O/ R1 V& d% W- p
0 H; p" {, f. B& E& D    从某种程序上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在1992年1月的南巡,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 x+ r' u% c* t- ~: ~# O  F: Y7 f. u6 s1 S+ Z" W
    当年邓小平走在深圳的大街上,这位88岁的朝气蓬勃的老人,带着四川乡音,掷地有声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 E7 d- R( D8 A# B# T; A! g! Z
# X/ x' l! `6 |" f5 ]  M    这位老人是冲着1989年、1990年和1991年发生的那些事情来的。
/ R' o# K0 F, h6 ?1 m3 Q6 e: q! }" c
- g" ]+ i$ {, |邓小平在1989年冬天退休的时候,显然已经想到会有深圳之行。然而他的“告别政治”并非没有条件。那几个月他再三说,中国近十年来所执行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不会变。可是他前脚刚一下台,身后就响起一片争论声。他在北京说了又说,期望能够制止,都没有用。看来仅仅私下说是不行了,有必要让所有中国人再次看到他。/ q. M% l+ v% F* d6 U5 \8 E

# R1 }$ K) k9 g$ v2 n    他是有备而来的,所以总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边走一边不停地说,既平和又锐利。看到深圳的外资企业,他就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的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他还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正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情绪。芸芸众生之所以愿意跟随伟人的脚步,正是因为相信他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长时间地遏止这种欲望。- \4 r6 x( P5 n/ i

$ Q! R- `+ F; U    四、1992夏:为市场经济正名
) c: d, Q8 ?4 l8 D' j. i# B8 {0 L+ |5 T  [+ E, Z8 @- i
    ——江泽民拿定主意把中国带到什么地方去。
& l4 e# C# P  Q) G: p5 W- k8 C6 H
! q( O4 F$ o# y: z' \; N( T    新任总书记江泽民顶着急风暴雨,蹒跚而行,发表了十几次重要演说,作出几十个重要决定。1992年春天,他已经拿定了把中国带到什么地方去的主意。他打算站出来,既是向邓小平、也是向亿万中国人表明,他是一个可以推动改革开放大业的总书记。7 x1 E* p0 o5 R' V: I. Y* t$ k
& t6 [$ r. J& |/ p
        1992年6月9日,他走进那个由灰色高墙围起来的中央党校,好几百人在等待他。他昂着宽阔的额头,开始了那次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演讲。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他不仅跟上了邓小平的步伐,而且还走得更远:“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赞同的比较科学的提法,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国的认识和行动,以利于加快新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我倾向于使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 S- f  n# N, E
8 e; |, m9 C: @& }! c4 y( W$ ?+ S   对于江泽民的讲话,邓小平不禁赞道:“这件事做得很有分量。”老实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弹性很大的词,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意识形态的两极——既包括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也包括了经济自由化的冲动。   # O$ a8 ^1 e! q& Z/ O
& h1 X2 Q# O& X/ q
    五、1996: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 ^* N7 L' n/ b* }8 Q* L
& l. e- L! R% A    政府殚精竭虑40年,期望能让商店里的东西多起来,就是做不到,可市场经济才出来40个月,情形就变了。
% S$ T) a5 s' K2 Y! ^( a
9 _5 E. E  m& c        199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12.8%,比1991年高出5个百分点。现金投放从第二季度就发疯一样的膨胀起来,到年底达到36%。中央说了无数次,希望地方官员能理解,经济过热会有麻烦,可地方官员照样我行我素。
& X( l& Z0 n  B$ F# Y+ L
3 M6 I& f  l+ I0 B% c. X8 f    在商品市场上,大城市的生活物价指数涨了17%,而原材料价格上升了40%,这预示着更猛烈的通货膨胀将接踵而至。0 B$ W6 j8 t& Z" a5 ]1 H
" d* t- C( n3 n
        1993年夏天中国最重要的事件,是江泽民与朱容基联手应对经济大局。自从进入中南海以来,朱容基是第一次真正主持中国经济,而他也真的想出了种种应急的办法。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收回超过限额的贷款;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削减基建投资;削减行政费用20%……
' T1 i, p& D% w$ _* P! {2 s, [- P% Z- ]' [, o" u9 |' i
    接下来的1995年里,中国经济似乎出现转折。' g9 ^) N' u3 W" |
7 y# O" N# {/ J
政府费尽心血40年,期望能让商店里的东西多起来,就是做不到,可市场经济才出来40个月,情形就变了。政府的统计报告说有600种商品供大于求。1 w! d/ I. E& S$ F0 q
9 s/ N1 ^& f" w3 S" q0 v" [$ B" W
到了1996年结束的时候,中国所有的重要的领导人都已公开表示,中国的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3 F+ _" y: a+ d6 P3 N+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7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