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经常听到有的老同志对年轻同志说,“文无定法。”这个说法出自不同的老同志之口,可见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现在就此进行简要辨析。 3 b. y1 V! r! q8 i. v - T5 [- i5 U/ t3 m' s( f1 D! L “文无定法”最早出自何处?恐怕很难精确考证。这里引用元明清时期的三条资料:一是“夫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文辨三》);二是“文有大法,无定法。”(元·郝经《陵川文集·答友人论文法书》);三是“诗文一道,岂有定法哉?”(清·叶燮《原诗·内篇上》)。这三条资料都强调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这里稍微作些分析。王若虚(1174-1243),藁城(今属河北)人,金代文学家,有《滹南遗老集》。郝经(1223-1275),泽州(晋城市)陵川人,元初学问大家,有《陵川集》。叶燮(1627-1703),吴江(今属江苏)人,清代文学家,有《己畦文集、诗集》。这三人都是辞章家兼学问家,那个时代他们写作散文延续的必定是先秦、两汉或者唐宋的文章传统,他们创作诗词采取的必定是唐宋时期已经成熟定型的诗词格律。他们的文学创作分明都有法可依,可为什么他们反而要宣传文无定法呢?所以,我由此感到对于“文无定法”不能只作一种理解,否则对于年轻同志的学习成长有害无益。* K2 I7 l$ z9 s6 u
+ s- U( _, \" o. l( Q9 r一、文章是“有定法”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历史上第一个拿笔写文章的人,他在写作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是真正的无法可依。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写作实践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要求,人们就开始逐步地总结写作经验,指导写作实践,孔子、孟子等先秦诸子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提出了不少精彩独到的思想观点。后来,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等则更加成熟,属于专门的论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写了《文心雕龙》、司空图写了《诗品》,可以说都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在刘勰、司空图之后,文论、诗论则更加丰富多彩。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相互作用、并驾齐驱,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情况都是如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文学创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前人的创作经验为后人提供借鉴,后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这就构成了文学发展的历史。后人继承前人的创作经验,这就是有法可依嘛,散文创作是这样,诗歌创作更是这样。联系到机关文稿文稿写作,不管是哪种公文,都有一定的规范、定式,这是前人总结实践积累的经验,在一定的时期内它是固定不变的,但从长远来看则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文章不仅有法,而且有定法。" E7 L- s2 [2 m* T% L5 H6 l9 O
/ `* ?# ]7 j' y7 Z7 C 二、“无定法”是写作的一种境界。如上所述,文章不仅有法,而且有定法,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在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写诗有诗的法则,写散文有散文的法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有各自不同的法则;至于文学作品、科研论文、机关公文等在写作时同样都有不同的法则要求。只有按照一定的既有法则进行写作,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够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任何人学习写作,都毫无例外地从模仿开始,模仿别人的开头、结尾、结构、修辞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对于写作法则的学习运用。随着写作法则有意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够独立地完整地进行写作,则意味着写作水平已经到了入门阶段。就机关文字工作而言,仅仅入门是远远不够的,本文由老秘网推荐,还必须继续努力实践,对于写作法则的运用熟能生巧,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能够写出与别人不同的面目,到达一个自由的境界,也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好。一般来说,写作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文章富于变化,表面上看来作者没有特别依照什么文章法则,但结果处处都符合一般法则,这就是自由的境界。 ' p* R) L1 j( w1 a3 {( n+ T- X$ z$ v( y& B) Y8 C4 W,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