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书籍如山的当今时代,读书要讲效率。为了提高效率,需要提高阅读速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这里提供几条参考意见。
* S$ ^9 Z" m5 f3 V6 w 首先,不要出声读。
: k/ B; g- ^: K# }( Y+ L0 j5 @' E5 p 严格说来,我们不是“读”书,而是“看”书。二者意思并不完全一样。真正的“读”要出声,但“看”不用出声,也不用默读。以中文来说,朗读每分钟最快约 200字,而看书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嘴唇、舌头和喉咙“三不动”:先考察一下自己在读书时嘴唇动不动。如果动,就是在出声,速度快不了。如果做到了嘴唇不动,还要考察一下自己的舌头动不动。如果动,说明还是在出声读。在做到舌头不动后,还要考察一下自己的喉咙动不动,要做到喉咙也不动。/ Y. W0 c, z, q- q q
其次,要提倡一目十行。
" V, X; u9 @) R1 ?( K; j 有的人只能一字一字地读,而不能一句一句读,更不能几句几句地读,这样速度最慢。像这样的人,啃大部头很困难。有的人看报纸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是多大的浪费!如果是没事干磨时间,那是一回事,但从治学角度看这绝不是好办法。读中国古书往往需要一字一字地读,因为古代汉语往往一字即是一词,而且由于写字即是刻字,很不容易,所以行文往往过于简练。鲁迅小说《风波》里的赵七爷常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三国演义》。这是个反面人物,鲁迅是在讽刺他的学问之低。《红楼梦》里林黛玉读《西厢记》是一目十行,而且记得牢。现代汉语更能做到一目十行。
r7 d; Z2 Q7 B; o* c: o9 i* B) I 汉语在速读方面有一定优势。有一次我在玉渊潭碰到一个老科学家,他认为汉语有几个优势:一是不用记那么多单词,临时构造就可以。西方人说英语,往往记数万单词,但中国人认识几千个字就够用。就是说,中国人在大学之前,已经学会了基本足够的字词,以后不用再记多少新单词了,转向攻专业就行了。但西方人一辈子都在记单词,因为每出现一个新东西都需要创造一个新词。本来是相近的东西,单词却似乎没有联系,不好记。在中国,“车”这个字早就有了,后来不论出现多少新车,都好命名。火车、汽车、脚踏车等,一望便知。电影、电视、电灯等,一看就知道都是与电有关。二是便于速读。西方文字是声音文字,思维是线性的,它的好处是逻辑性强,但速读不易。而中国人的语言文字便于速读,可以一目十行。我想,这种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
" G `; _# _% H* b! H* X 要做到一目十行,首先应该有一种读书的急迫感。感到一字一字地读不耐烦,便跳跃式地读,这样速读就开始了。
6 s5 _, S. [2 [/ O. }8 c/ C 再次,可以一眼看一段。% ^; B) s0 `; X# b9 f
一段一段地读,这是从上往下看,即竖着看,而不是横着看。横着看,一行一行,很慢。一目十行,虽快一些,但也有限。如果能竖着看,那就可以快很多。一眼看一段,每一段其实就一个意思,要迅速地找到这个意思,这一段就可以过去了。许多学者在行文上都很注意,比较严格地执行每一自然段一个意思的规矩,而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在第一句话(主题句)中就做出交代。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所以,读文章的时候,有时只读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大体上就可以了。我写文章往往也这样,为读者考虑,已经成为习惯。当然,这样的做法往往使文章显得比较浅白,一眼就看得明白,似乎没有深度。而如果一段的开始没有概括,说到最后,或半截里,才出现或形成一个意思,这当然也可以,但读者就不容易一下子找到这个意思。当然,有的一段并没有什么意思,即使逐句读过去,也不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这是最难办的。这样的文章最好不要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什么,你还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
: b' w9 f' P; O 看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文章的“核”,一篇文章有一个“核”,每一段或几段也有一个“核”。这就是里面的思想点或思想联系,要迅速淘汰掉无关紧要的词句,找到文章的主要脉络或核心思想。好比一个面团放到水里,用手使劲地捏揉,淀粉就会融入水中,最后剩下面筋。当然,这需要时间,但养成习惯后我们就可以用眼睛来完成这一切。一眼看过去,把淀粉淘汰掉,一把就抓住面筋。当然,有的文章是凑起来的,没有思想或核。它们看起来是面团,但其实都是淀粉,把它放到水里就全融化了,什么也剩不下。这样的书,不看算了。
. w0 `% C K& _+ ~/ } 最后,要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思路。) v3 B2 S* W# C+ E7 O) J5 [
看黑格尔的《小逻辑》,如果不知道他那一套思想逻辑,而只是看字句,就没有办法读下去。所以提高阅读速度,很重要的一条,是先从大的方面给文章以定位,尽快抓住其主要思想,如果要看论证,那就找“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这是文中的要点。同时,看了这几个东西就可以知道,文章的深度如何,要不要进一步细读。
4 P2 \: z- A4 r K& v7 K; C% f 还有一条就是熟悉基本知识和词汇。速读有一个条件,就是要熟悉本专业的语言和术语,熟悉本专业学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熟悉当时的作者们写文章的路子。把基本的知识搞得精熟,就会加快看书速度。比如,有些起辅助作用的句子,我们可以越过去。有些长的书名,以及引文,我们可以越过去。像《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标题,一看就越过,很快。6 b8 w; j# B8 K! j5 t8 b, j. q7 i
以上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但从战略上看,最快的读书法,就是不读。为此,就要超越文章。这需要很高的水平,如果你看问题的高度、你的立意总是比别人高一级甚至高几级,思考问题总是比别人深一级或深几级,那么别人写的东西,大体上就不用看。这是最快的。当然,这很难,这首先需要具备很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眼界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看问题的特殊角度,使自己看问题站得很高,写文章立意高远——这些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我们写理论文章,最重要的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一种理论思维和理论探讨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可以无往而不胜。有的文章拿到手一看,层次太低,没有必要看,这就省了很多时间。这种事情说起来似乎很玄妙,事实上也是每个人都常用的。一个人水平可能是一般,但仍然有许多文章是他所看不上眼的,就不用看。水平越高,免看就越多。作者:刘建军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