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良好习惯

[复制链接]
学习啦 发表于 2012-10-15 08: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名家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读书格言和读书经验,成百上千,不一而足。其实,只要用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涵盖,就是“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良好习惯”。
    习惯成自然。《大戴礼记 保傅》中说:“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汉书 贾谊传》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是人积久养成的比较牢固、不易改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如果说人都有天性,那么“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甚至“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无论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养成习惯,就会产生经久持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餘詹姆斯对习惯及其作用有一段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如果总是感到时运不济,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那么只要改变造成这种局面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会随之改变。凡事都如此,读书何尝不是如此。要想把书读好,要把读书变成通向进步和成功的阶梯,就应当努力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两个关键词:“养成”和“良好”。“养成”是一个自觉培养和自觉训练过程。经过逐步培养和训练,某种观念、爱好及方式和方法,不断反复,逐渐稳定,最后成为自然。“养成”贵在坚持,遵循“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有错就改”的原则。“良好”就是勤于获取知识、丰富知识,有利于修身养性和取得成效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把两者合在一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喜爱、勤读多读、适应贴身、会用有效等方面。
    喜爱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开始和前提。对于一个不爱书的人来讲,根本就谈不上怎样读书和怎样养成读书习惯的问题。虽然喜爱是人的天性,但爱读书要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建立对书的情感的渠道和方式很多,可以源于对自然社会的好奇,可以源于对习以为常的东西的疑问,可以源于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可以源于对竞争挑战的应对,可以源于对岗位职业的胜任,可以源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等等。被迫读书或主动读书,经年累月,日久生情,都可以逐渐建立起读书兴趣。一切教育形式的主要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解疑释惑和立德增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人对读书的喜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不管是谁,只要养成了对书的喜爱和好读书的兴趣,无论条件多么差,时间多么紧,压力多么大,任务多么重,都挡不住与书的主动链接和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勤读多读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基本功夫和基本要求,也是喜爱读书的结果和体现。勤读问题无需多言,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勤读的名言,也有许多关于勤读的感人故事。多读问题虽不复杂,但还需多言几句。“多”首先是指数量,如果以一作为起点,那么多则没有上限。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多”还表示种类,是博也是杂。既要把学业、职业和岗位所需的书读好,知识掌握好,又不能学什么干什么只读什么。比如,学经济的不能只读经济方面的书,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都应该读读;学自然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也应该读。这样可以交叉渗透,拓展知识,拓宽视野。否则,思想就会受限,胸襟就会变窄,就会出现“尽信书”和“读死书”的情况,丧失独立思考和怀疑批判的思维能力,有悖于接受知识是为了创新知识的读书立场。“多”还表示反复。社会公认的经典名著和名篇无疑需要下工夫读,自己觉得喜欢的好书也可以反复读。读一遍和读多遍不是量的差异,会有质的不同。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如。”学童谚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百遍、百回和熟读都是多读反复读的意思,甚至有读到滚瓜烂熟的意思。
    适应贴身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基本步骤和重要方法。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怎么读?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新知,怎样摄取?最好的方法就是有选择地读,有重点地取,即会读善读。而标准和依据就是适应和贴身。适应就是切合实际,顺应变化,符合需要;贴身就是量体裁衣,符合爱好,舒适美观。两者不仅包括了古今中外名人大家所说的会读善读,还有会读善读涵盖不了的更为丰富的意思。读书一定要会读善读,但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和不同职业的人来说,会读善读的内涵会有很大差异,个性化特征比较鲜明,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而适用贴身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能够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起来,成为更具普遍性的方法。不仅如此,适应本身就有习惯之意,贴身本身就有选择之意。适应与习惯相比,适应侧重动,习惯侧重稳。适应是应对实际及变化不断做出的动态性调整,习惯是一系列动态调整后形成的静态模式。任何习惯模式,如果绝对静止,一成不变,良好的习惯模式也会成为旧习陋习。所以,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中加进适应贴身一项,习惯就变成活的了,就有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腐神妙。
    会用有效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必然要求和检验标准。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为读书而读书,就失去了读书的真正价值。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后该怎么办?答案只能是运用和实践。其实不用等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就要边读边用边实践。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时习”虽然有温故知新的意思,但主要的还是强调要经常去用去实践并使之形成习惯的意思。用不是胡用乱用,要会用。这里的“会”,有懂得、擅长和用好的意思。懂得就是要明白读书贵在运用,书不仅要读好读活,还要活学活用;擅长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经验智慧等转变为创造财富、解决问题、改变命运和创新发展的现实力量;用好就是要把读书学到的知识和智慧用对地方,产生好结果。有效首先要体现在自己身上,就是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身修性养,德立智增、品高味雅;其次体现在对象上,即使客观世界得到切实的改造,最终体现在主观世界的改造和客观世界的改造有机统一。这样的效果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最终衡量标准。
    曾听人提起两个历史趣事,一是康德时代,德国一些贵妇人虽然不一定真读或读得懂康德的书,但一定要在床头摆放《纯粹理性批判》、《形而上学导论》等书以为时尚,显示与自己高贵身份相符的高雅品位。二是有一条哲学小道,谢林、黑格尔等学子们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碰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又哲学了吗?”有“你好”的意思,更多的还是“你今天又读书思考了吗”的意思。我常想,如果我们的白富美们也在自己的床头摆放几本经典名著以为时尚,我们的青年学子们见面也问一句“你今天又读了什么书,思考了什么问题”,由此推广到一切人,那我们的社会将是一种什么景象!
    客观地讲,我们这些年读书风气有明显的变化。读书的人多了,家庭订报的多了,在候机厅、火车站,在飞机、地铁和火车上,在公园、海边等场所也能看到读书读报人的身影。但是,这样的身影还是太少,还成不了一道风景,与欧洲人比,无论家庭图书拥有量,还是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我们都有较大差距,全民读书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还远没有养成。由衷地希望读书成为我们人生的良好习惯,并把这种良好习惯作为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作者:徐志宏 来源:学习时报
标签:读书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69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