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工作》杂志社的同志约我谈谈有关学习方法的问题。虽然学习对我来说是终生孜孜以求的事情,但让我谈学习方法还是勉为其难,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在这里我只能介绍几点自己的感受,供大家参考。
* u" I, g; R# K: x4 M 学习要确立远大的目标, s/ {0 l" |9 ^
人为什么要学习?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学习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 p/ M% z, R; C: W 这是电视上播过的一段真实的对话。有人问西部地区的一个放羊娃:你为啥要放羊?放羊娃说:挣钱;挣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大家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是什么?就是为了活命,完成简单的人类繁衍。这只是实现了人的生命价值的一半。
( z. F7 Z* @4 X* R5 z ? 作为人,还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理想追求。马克思给人下定义: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物质交往,而是精神交往。谈话、书信、亲情、爱情、政治、学术、艺术等,都是精神活动。0 s& d; j7 K$ k5 j# }/ v% N& n
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我认为有六个层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们学习的六个基本目的: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其中知识、思想和审美,是三大支柱。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7 {7 v/ ^4 R6 l" C. r
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刺激需求下,会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如黄色、低档出版物等。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 O; j1 f* N- S* {5 k: q( g4 u' z, t4 `: } 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作休息。
. i( L# ^5 x" N) \/ e 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b w* y3 N# a! n
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 |! X$ p# U* T 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3 R, f( z: D" w4 a/ o8 Y9 h 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理性,进入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提供的抽象的、形象的思维、思路来思考问题。
1 E5 ?' n1 w- k+ d 我劝爱学习的秘书朋友们,爱学习当然很好,但还要讲究学习的目的和层次。只有在学习方面确定远大的目标,读高层次的书,在积累型学习上下工夫,才能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才能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 a/ n. F1 p$ B/ ?( n4 c4 ?, `
学习要从强烈的兴趣开始) C( w; X3 i6 O" G! \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而不厌”的最重要的前提。我对学习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影响了我的一生。
2 r1 Z$ d. S- N- G" {4 M4 I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的是档案专业,毕业之时,正赶上“文革”后期,我响应号召到祖国的北部边疆——内蒙古当了一年的农民。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仍然坚持学习。这期间,我读到了一本对我一生影响很大的书,这就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那是我在拉风箱做饭的时候于灶边看到的,书的前后已经被扯下好几页。陈望道是中国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早期曾经和陈独秀一起筹建中国共产党,帮陈独秀管经费,但陈独秀的脾气很不好,陈望道受不了,后来他就离开了陈独秀。这一走,两人各闯出一片天地。陈独秀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望道则是中国系统研究修辞学的第一人。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修辞有积极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语言生动,比喻、形容很多,消极修辞语言比较平实,比如法律术语、各种教科书等。这本书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内容,但两大修辞分类的思想对我治学影响很大,使我对文学和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受杂志社的采访时,我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座巴颜喀拉山,是分水岭,一边是长江,一边是黄河;《修辞学发凡》一边成就了我的新闻写作,一边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 `* u9 c4 r7 ?
此外,还有一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我发现毛泽东也读这本书。晚年的毛泽东因为患白内障,看东西很吃力。他读《历代文选》这本书,是找当年这本书的编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的卢荻给他念的。毛泽东的记忆力很好,晚年的时候还记得当年这本书的编者。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被撤销合并到北京大学去了,就从北京大学把卢荻找来。
7 I- \* ^5 W" d* g 在我后来当记者的时候,《历代文选》这本书被我装在采访包里背了多年。一有空我就背诵书中的名篇,这对我后来新闻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新闻语言应该向古文、电报学习,新闻语言应该求短、求干净。因为古文最早要刻在竹简上,很费劲;电报是按字数收钱,必须简洁。后来我写的《晋祠》,1600多字,能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和这个理念很有关系,因为我写的时候就认定我的文章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背的。因此,我认为秘书工作者的文稿语言也应该向古文、电报学习,求短、求干净。
0 @6 [; _/ `% P$ e9 z. f: g 这些工作和我当初学的档案专业已经相距遥远,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就是因为后来我的兴趣发生了改变。人不知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改变自己人生的书籍,只要你去读。尤其是《史记》,它的思想、它褒贬的人物及它的文风,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 X' X0 V5 L" B. k0 `
学习要把握好切入点
9 y4 A7 R) q" ]0 {3 U 学海无涯,人生有限。怎样才能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去学习知识、改变人生?我认为,除了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浓厚的兴趣外,还要把握好学习的切入点。7 L9 F* C: x+ Y" w( ~/ I* L# t) c/ J
以读书为例。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拿一本具体的书来验证这个命题。美国人曾写过一本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其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牛顿的《自然哲学和数学原理》等,同时还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马克思写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改变了世界,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完成了《论持久战》,当白崇禧把这本麻纸印的小册子送给蒋介石时,蒋介石都如获至宝,立即印发给全军团以上军官每人一本。这本书很快又在美国出版,震惊了世界。事实证明抗日战争就是沿着这一思想发展变化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改变了世界,改变了宇宙,成了一块里程碑。它于1543年出版,文艺复兴、近代科学就从这一年算起。现代物理学开端被史家定为1905年,就是因为这年《物理学纪事》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几篇重要论文。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互变公式E=mc2,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才证实爱因斯坦超前了40年。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 K5 Y# t2 m* X8 J) g1 R 这些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书,是先进文化的载体。什么是先进文化?所谓先进文化,应该具备四个特点:积累性、批判性、创造性、普及性。" t% m: o7 L l3 g) L+ ]% u
必须具备足够多的积累。我们检验一种文化先进不先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包容、吸收、概括了在它之前的文化。
* N0 k& ]" l7 y 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有时是彻底的革命,更多的时候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革新、建议和改进。总之,它必须提出与旧文化的不同之处,才可能有自己的生长点。; T1 {" S! d2 @$ m% w
先进文化必须有属于自己个性的新的创造。历史上所有代表进步的潮流,对时代前进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先进文化,都有其个性的创造。
) T) m. X1 |3 H# u/ k4 t 先进文化必须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这种文化能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因此提高本领域的文化水准,乃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最后被载入史册,成为全人类共同接受和承认的财富。
2 n+ C( @4 X2 }, }1 f7 t 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所举的,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的书,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是先进文化,仍在对生产力的解放,人的思想解放起推动作用。这也启发我们在学习和读书时,要把握积累、批判、创新、普及这几个切入点,这样才能有创造,有个性,有进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梁 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