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

[复制链接]
范文轩 发表于 2012-10-10 06: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党执政的新课题。当前我国社会问题多发有诸多因素,从管理体制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在一些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社会矛盾倒逼社会管理必须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趋势,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片面到全面

  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从片面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

  当前,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问题上,一些干部的思想存在片面性。有的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机制缺乏了解,一味地强调发展的经济内涵,忽视发展的社会文化内涵,最终会导致经济发展放缓或停滞不前。缺乏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和理论,是一些基层干部的突出现象。在中央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后,一些地区试图把社会管理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议程中,但苦于理论和经验缺乏,不知从何处入手。由投资拉动的增长转向消费支撑的发展,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积极发挥税收和转移支付在刺激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其具体的体制机制如何设计,既涉及收入也涉及支出,既涉及税收体制的改革也涉及财政体制的改革,既考验着政府也考验着每一个领导干部。总之,我们的一些干部对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缺乏充分认识,一味地追求大发展、大跃进、大开发,忽视了老百姓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利益,无视环境和生态面临的巨大压力,甚至不惜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在可持续发展上铤而走险。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中存在多个“短板”,易成为激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源。

  努力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全面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强力推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这对于一些领导干部走出GDP崇拜误区,注重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从管理到服务

  传统的社会管理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就是把社会管住就可以了,社会不发生乱子就可以了。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不是把社会管住、管死,而是着眼于增加社会活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所以,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传递的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实现从“管理管控”到“寓管理于服务”的转变。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影响,有些部门和干部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其价值取向不是从“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益本位”出发,而是从“官本位”、“国家本位”和与此相对应的“政府本位”出发;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社会出发,而是从服务政府内部管理、方便官员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出发,这对履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是很大的障碍。其消极影响是,政府部门对社会服务需求的响应慢、效果差、效率低、成本高。因此,政府要由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监督者、控制者,转变为为公民、国家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服务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从一元到多元

  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各司其责、多方共进。现在中央提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就要求,在管理主体上,要实现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

  过去,中国的社会管理基本上等同于行政管理,基本上是政府在唱独角戏。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元核心地位比较突出,政府的管理活动实际上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的全面组织者、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以及社会稳定的强力维护者。利益结构单一、社会资源匮乏以及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政府全面的社会管理对于分配有限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政府对社会的全面介入导致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得不到完全发展,公民社会和社会自治发展缓慢。其次,政府在全面履行社会管理权以及公共产品供给权的同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为权力寻租和fubai滋生提供了便利。面对这种困境,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

  当然,必须明确的是,由于我国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尚不完善,因此,在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第一,政府应明确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责任,对于一些涉及社会公平、民生以及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领域,比如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不但不能退出,而且要加强投入与管理,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政府公信力的降低。第二,政府应该积极培育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第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开辟多种渠道,调动、吸引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第四,加强政府对多元主体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多元主体间的依法、有序、高效的良性互动。

  四、从控制到协商

  新时期,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方式上,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实现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的转变。要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既左顾右盼,又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要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加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方面,社会管理的内容还是非常缺失,很多干部仍然容易简单地把社会管理理解成为社会控制,而且是基于暴力手段之上的控制。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纠正,和以往的“维稳”一样,社会管理反而会促使政府和人民、社会之间进入一个恶性互动模式。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

  在加强协商协调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适度原则。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善于抓住、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又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表达、协调和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既要运用法律机制和利益机制来约束、规范人际社会行为,又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培育人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很好地传承,使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真正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加强教育引导融入到社会管理中。要更多运用服务手段,保护各方的权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尽可能选择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社会管理,能够运用说服教育等实现管理目标,就不用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在管理过程中要把被管理对象当成平等主体对待。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李抒望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秋の耔 发表于 2014-8-20 1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
 
秋の耔 发表于 2014-8-20 11: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4粉丝

29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