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 助推科学跨越发展

[复制链接]
醴陵秘书 发表于 2012-10-9 10: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株洲市着力构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镇发展“破茧成蝶”,美丽“嬗变”。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7%提高到2009年的50.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15个百分点,成为三湘大地城镇化发展之路的缩影。

  一、“嬗变”之美

  城镇化进程是株洲发展的历史写照,株洲建市60年以来,持之以恒推进城镇化,城镇的实力、品位、价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散发着美丽的光彩。

  (一)由“弱”到“强”,实力嬗变。60年前,株洲还是一个7000人的县属小镇,经过株洲几代人的努力拼博,到2009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成功跨入较大城市行列。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行列,在全国294个城市中排名第56名。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下,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和谐有序的城镇化体系日益完善,醴陵市已进入中等城市行列,攸县、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县城和63个建制镇加速发展,城镇总人口扩张至192.5万人。醴陵市、攸县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株洲县跨入全省经济发展“十快县”,炎陵县被评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二)由“粗”到“精”,品位嬗变。城市是一座广大市民生活的艺术馆,株洲市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发展思路,致力提升城市品位。五年前,株洲曾两度被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今日的株洲,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全面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不仅摘掉了“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而且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实现了华丽转变。现在的株洲,山更青、水更绿、街道更美、灯光更亮,更具现代化魅力,更富国际气息。文化园、天鹅湖等已作为株洲的城市客厅,是市民的休闲好去处。神农城、湘江风光带、云峰湖国际度假区等城市“艺术奇葩”即将美丽绽放。日本瑞浪市、韩国抱川市等国家的6个城市先后与我老秘网市结为友好城市。

  (三)由“隐”到“显”,价值嬗变。城市品位的提升,不仅提升了株洲的形象,更是促进株洲成为财富聚变的“洼地”,项目和资金纷至沓来,成为株洲发展的引擎、改善民生的载体。近三年来,全市年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10亿元,年均增幅38.8%,带动了建筑、建材、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增就业岗位12万余个,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分别达到17900元、6525元。2009年,在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全市经济发展依然保持高速增长,GDP首破1000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实际利用内资94.82亿元,增长29.35%;实际利用外资3.62亿美元,增长20.53%。投资150亿元的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年产20万辆整车的北汽控股南方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株洲,给株洲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二、“嬗变”之策

  株洲城镇化嬗变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政府主动引领谋划,深层次发挥了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激发了全民参与管理的热情,凝聚了强大的嬗变力量,从根本上加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一)抓规划引领,舞活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指导城镇化建设的“总纲”。株洲坚持高起点、宽视野、前瞻性地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在充分考虑城镇的历史背景、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的前提下,确立了“一核两次、两纵三横”城镇发展战略构想和空间布局。“一核”即株洲市中心城市,“两次”即醴陵市、攸县两个次中心城市,“两纵”(南北向)即106国道沿线南四县城镇、S211沿线株洲县各重点镇,“三横”(东西向)即省道S313、S315、S320沿线集镇。同时,严格实施用地红线、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等“五线”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了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

  (二)抓政策扶持,把握城镇化发展的导向。政策扶持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株洲高度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意见》、《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县(市)相应安排配套资金,专项扶持小城镇建设。与此同时,强化税费扶持,重点镇盘活存量土地的收入,以及所征收的城镇建设维护税、基础设施配套费、市场管理费,除依法上缴国家和省里的以外,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小城镇收取的排污费,县(市)留成部分全部返还小城镇,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这些政策的出台,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加速了城镇化进程。茶陵县将县属改制企业国有资产留给当地镇政府,土地开发出让金县级收益全额返还,用于集镇开发建设,大大促进了全县城镇发展。

  (三)抓扩容提质,夯实城镇化发展的载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决定城市的承载力。株洲注重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功能性、配套性和服务性作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首先,突出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一方面,坚持“内提外拓、统筹发展”方针,重点突出“一体三极”,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北接长沙建设云龙示范区,西连湘潭拓展天易示范区,南带株洲县建设枫溪新城区,外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开展城市“五改”和“四创四化”,对小街小巷、人行道板、砼道路改沥青、架空电力线路入地改造,全面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其次,扎实推进县城和小城镇的提质扩容,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的县城首位度不断提高;每年重点支持5个中心镇建设,中心镇和重点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增强。自2004年以来,全市17个市级重点镇新增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新增建成区常住人口2.41万人。

  (四)抓多方融资,增加城镇化发展的投入。株洲坚持“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市场化运作理念,整合政府资源,建立城市建设“两级政府、两级建设”新机制,以多种方式实现多元投入。组建了国投集团、城发集团、高科集团、地产集团、云龙投资集团、天易投资集团,交建投集团和教投集团等投融资公司,去年共筹集资金84.5亿元,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匮乏问题。同时,按照以土地和未来收益换资金的思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采取BT融资方式建成了湘江四桥,采用BOT的方式完成了城市污水处理项目。醴陵市组建的五大投融资公司,2008年和2009年融资13亿元,完成了50余个城市建设项目,使城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2009年,全市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95亿元,增长43.77%。

  (五)抓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株洲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大力实施“5115”工程和“6+1+4”产业发展计划,初步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食品、服饰等五大产业集群,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中心城区的产业实力不断扩张,推动城市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在次中心城镇,立足当地资源,选准优势项目,大力推进产业建设,形成了醴陵“中国瓷城”、攸县“能源城”、炎陵“神农圣地,旅游名城”等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涌现出以鹿原、酒埠江、仙庾等为代表的一批旅游型特色镇,以皇图岭、网岭、白关等为代表的一批商贸型特色镇,以黄丰桥、桃水、潞水等为代表的工矿型特色镇,以龙头铺、王仙、船湾、水口等为代表的工业型特色镇,以高陇、界首等为代表的边贸型特色镇,农村城镇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六)抓全民管理,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株洲坚持把城市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现规范化、人性化和长效化管理相结合;坚持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带动小城镇管理齐头并进。全面开展了“四创”活动,做到城市“创建”活动全民皆知,全民参与。尤其是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对环卫作业实行市场化管理,清扫保洁由8小时提升到24小时,同时对环境卫生月排名第一的城区奖励100万元,对末名处罚100万元,实现了城市四区533平方公里环境卫生全域管理,城市时刻保持洁净容颜。在中心城市创建活动的影响下,各县市创建活动也如火如荼,醴陵市瞄准“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活动;茶陵县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炎陵县正全力向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冲剌;株洲县实施拓城、秀城、融城三大战略,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七)抓体制创新,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株洲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作用,着力构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良好环境。大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转非”指标和进城落户指标,进一步放宽了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管理限制。实行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人员登记常住户口的政策,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征转分离,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给中心城市和中心建制镇,有力保障了城镇建设用地。全面推行城乡统筹改革,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促进城镇化。株洲县推进城市化设施进农村,与湖南惠天然投资公司合作开发容纳4万居民的伏波生态区,对所涉及的农民就地安置,真正实现了“村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

  三、“嬗变”之源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谁抢占了城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在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推进城镇化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加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满足人的需求,更加强化功能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一)必须坚持认识先行,将城镇化摆在战略的高度。“城镇化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投资6.6万亿元,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抓城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抓扩大内需、抓民生改善、抓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始终把城镇化作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调结构、促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创造宜居环境的关键环节,抓实抓好。

  (二)必须坚持宜地制宜,选择符合实际的城镇化之路。各地地域差异较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化路径选择应当顺应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走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工业城市,株洲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牢牢把握了“两型”社会建设机遇,坚持“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定位不动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

  (三)必须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镇化的品位。城市是一座巨大而复杂的人工构筑物。必须依托区位交通、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个性魅力。这些年来,株洲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符合人性化的需要,展开了艺术化的创意,实现了科学化的管理。始终坚持以绿为美、以水为源、以文为魂,通过艺术化的创意,构建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充分体现了城镇的色彩美、含蓄美、现代美、时尚美,着力创造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宜居宜业的环境。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民众最根本的利益。城镇化最终目的是造福于人民群众。推进城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多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城市建设多体现人民群众需求,城市管理多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问题。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征用和城镇动拆迁问题,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问题,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使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五)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消除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扫除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引导人口向城镇流动。另一方面,创新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机制,依法稳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标签:跨越战略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4粉丝

4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