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分析题
, i4 O M! p/ o2 l 案例材料 ) C) k9 u: N$ L7 b
G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3万,少数民族人口145万,其中满族人口130万,曾经是清王朝的避暑之都和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园林旅游城市。G市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宜人;近京临海,山林地貌壮观,水丰草密林茂,温泉湿地众多;红山文化契丹文化交映,皇家园林寺庙林立,历史古迹众多,古城风韵浓厚。近年来,G市委、市政府积极发展休闲文化旅游,全力构建以休闲文化旅游产业为战略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10年G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2.6亿元,财政收入112. 8亿元。 ! {& N+ `: U0 N+ F- ~6 A# o
据此,请回答下面两题:
+ Z# X# B" W- f; h6 \ 1.G市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时代课题,明确提出了“突出文化休闲特色,打造国际化休闲文化旅游名城”的城市定位。请你谈谈对城市定位内涵的理解。
! x: B4 u0 M. N 要求:理解准确,条理清楚,符合市情,不超过200字。
- Y7 d$ E1 m' D" w 2.假设你是G市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你打算如何发展G市的旅游,以实现市委、市政府的城市定位。
' F5 J% M2 l1 o7 d6 y! W 要求:(1)结合实际,可行性强,切忌空谈;(2)只答出要点,不必展开;(3)不超过500字。
( r6 @" A' P, t C 【答题要点及思路提示】第1问,考查应试者的认知和分析理解能力,作答时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准确理解城市定位中的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是文化、休闲、国际化、名城。二是正确理解这些关键词组合一起后应该是怎样一种效应。三是结合G市市情后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内涵理解深、理解透,答得全面准确。结合给出的案例材料,作答内容应该是,立足文化,借助生态,着眼国际,突出休闲,打造名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要体现精致、独特、典雅、静谧、大气、向上、开放、包容、真诚、文明、品牌、宜居宜游、张弛有度这几个特质。 ' Y1 z6 Y9 b3 k6 f) `
第2问:案例分析题大多都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但是有一定的要求和评分标准。虽然考试鼓励答出特色,答出新意,但无论怎样作答首先都要达到要求,切合评分标准。比如此题,一是要注意身份定位。题目给出的是分管旅游工作的市领导,而不是旅游局的领导,这就要求要站在市委、市政府角度考量问题,不能站在旅游部门角度来看待问题,所提对策应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比较宏观的,而不能太具体、细节性太强了,不能有“部门主义”倾向。二要按照案例材料给出的G市市情实际来答,不能脱离G市旅游资源的实际和经济发展程度,比如材料中给出G市有三分之一多人口是满族,这就表明作答中一定要有如何立足满族文化发展文化休闲游的内容,案例材料虽然300多字但给出的内容很多,应试者在作答前一定要深入挖掘,充分注意到各个细节。要记住案例材料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白白给出的,都可能蕴含着答题的内容和评分的标准。作答内容可以有:合理配置各种旅游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深入挖掘皇家的、民族的、宗教的等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高端文化休闲的前沿项目配套起来,把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与群众娱乐项目结合起来,把良好的山水、冰雪、草原、湿地、温泉等生态资源与现代健康产业相融合,形成具有国际品质和世界水准的休闲文化健康游产业;保护和开发好红山文化和契丹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做好搬迁改造,恢复古建筑,还原古城风韵,打造独具特色和世界品质的“皇家休闲旅游文化带”、佛教文化旅游休闲区和满族文化风情园;推出针对国内、国外不同的旅游精品线路;以产业化经营提高休闲文化旅游产能,推动文化休闲旅游业向产业化经营转变;注重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旅游品牌;等等。
. P4 J" J# Z# m9 e4 o5 u9 Y 二、策论试题 ' F& m7 u! x) W0 o. ~
给定资料
- g Y2 c+ D6 t3 c 1. 据一份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民体质呈下降趋势。以大学生为例,近90%的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1小时,超过54%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到2次课外体育活动,远低于国外的大学生水平。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比2000年略有提高,但在一些重要指标上有所下降。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在一些方面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今年2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这是一项面向民生的体育健身工程,是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体育工作中的充分体现。 4 o3 g! n# l8 b! i; D* ]
2.党和政府历来高度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就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江泽民同志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指出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 ]- l& ~0 o5 X) J
3.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参与健身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求。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健身设施和服务,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迫切需要。“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等新的流行语就是这种趋势的生动写照。群众的需求为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尤其是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不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有待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化、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务之急。 4 p0 K2 L, C. D/ [1 v% g
4.为做好群众体育工作,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和规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国家发展群众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北京奥运会以后,国务院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实现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长效化、机制化,是北京奥运会遗产社会化、全民化的重要成果,对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6月,《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全民健身工作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各项法规政策的有效实施,使我国群众体育得到蓬勃发展。各级政府以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
: x% l/ N5 t* l1 U 5. 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要继续实施“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支持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和社区多功能全民健身设施。市(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设施。50%以上的市(地)、县(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全民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全民健身设施。积极推进城乡新建居住区建设全民健身设施。 ) p8 e# x2 ~& h W2 c& r
作答要求 ' C( O* Q/ c7 t
1.“给定资料5”指出,要继续实施“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请简要阐释这两项工程的涵义。
& w& j6 {) s4 ^
8 F1 Z/ t1 T- \
) D0 v4 y- D# L- y"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