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与年轻干部谈读书

[复制链接]
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2-9-29 13: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下午,有位年轻朋友要我为他题写两句关于勉励读书的话,我突然想起古人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我觉得人的一生应该快乐地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读有用的书,有效地读书。
$ R2 g! {; K6 _' j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其中的意思应该包含或者说鼓励学人快乐地读书,如果不能快乐地读书,那么读书是一件很生涩的事情,硬着头皮读下去,不如不读书。
/ @% Y& [3 a2 X" ]$ X5 d- ~  其实读书快乐与否与心态有关。
0 q+ @) {1 T; G" U/ K  心态影响读书,读书影响心态。心态正确,读书就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以良好的心态来读书,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升华生命的意义,改善你的心态,提升你的心智,这样就可以实现心态和读书的良性互动了,此等妙事,何乐而不为呢?
7 `3 K8 U7 j$ z/ ~! Q: m* Z5 t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人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当然是习惯养成性格,那么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是因为人的行为在长期反复中形成的,很简单,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大脑支配的,所谓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 C# V" N/ F: `' |. n
  那么人的思想会从天上掉下来吗?当然不会,人天生就有思想吗?当然也不会!人的思想一方面从实践中学习而来,一方面从书本中来,一本是无字书,一本是有字书。反正都是从读书得来,因此说到底,还是读书决定人的命运。$ |, j8 w& U0 P7 [8 g# g) K  G, F( q, m
  有的人老是抱怨命运不好,他可能从来没有想明白是为什么命运不好,我现在告诉他,因为你读的书太少。
5 i( U+ @- ~0 S8 t4 m' b) k% K  然而,又有人抱怨,我读了不少书了,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怎么还是事与愿违,一事无成呢?我还得告诉你,因为你的书里缺少一本书----无字书,一本社会经验的书,一本为人处世的书,一本人心道德的书。
& ~* ]# E1 F7 ~3 r+ T4 O# k: N. a8 s  最近有很多年轻人问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呢?
$ k7 T$ ^: _# W' L, ^  我认为应该先博后精,专精结合,一专多能。/ P" j2 q' [( N7 [6 f
  所谓触类旁通,我想只有掌握足够宽广的知识,才有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果刚刚学习就朝精深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也精不起来。3 z  l" Z" q% v* r) {) c; m
  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共融性,各个门类、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如果一开始就求专,路子就会越来越窄,思维就会越来越有局限性,视野就会越来越逼仄。
! _& a+ A6 u1 j3 M) r& T0 X  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博览群书,不管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人文的,尽可能多地从这些学科中吸取养分,培育自己,强壮自己的“根系”。: |3 A1 C/ h; c' V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源泉有了,活水自然汩汩而来。9 U5 T/ m1 B6 }) l9 k
  当我们“采得百花成蜜后”,自然就要考虑如何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了,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了。有了深厚的根基做奠基,我们追求某一方面的专长,那就不仅仅是必要,而且就是必须了。+ s9 c5 p6 n5 L" Z; F. N
  我在和很多青年朋友交流的时候也注意到,很多人在这方面很迷茫。走专业这条路吧,又羡慕行政工作的潇洒。要去做行政工作,又舍不得放弃专业。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很错误的看法,认为行政工作都是万金油,不一定需要很专业的知识。我们要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行政工作专业化必将越来越强调,学好专业,在自己的某一领域拥有话语权,显得越来越重要。( c  b) W, R& m8 ^, \
  从近几年领导干部选聘行情来看,专家型领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亲睐就是明证。. G& j$ l3 F0 z6 J
  因此知识广博后,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就显得十分重要。  R4 }/ ^0 N1 Y! f0 H  {4 H
  我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走进医院去看医生,有两个医生供你选择,一个是专门医治你患的那种病的专家,一个是号称包医百病的全科医生,你会选择哪个医生给你看病呢?我问了几十个人,他们的回答都是专家医生。
- \7 @  y( u5 F  因为专业,所以放心!谁敢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开玩笑,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因为专业,所以卓越,因为专业,所以信赖。万金油式的所谓人才,不久将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专业人才的天下,这是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选择。0 I5 a" t5 W$ v. {; D4 h
  有的人也读了不少书,其中也读了很多专业方面的书,现实中,毕竟成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又是少数,很多人还是碌碌无为,这是为什么呢?; Z. h% Q, M$ b3 o+ ^+ ]
  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创新的问题了,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用创新的思维来读书,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中的条例,机械地照搬书中的教条,唯书是从,最后变成书虫,变成了书的奴隶。
. i$ W4 ]* P& g5 r  这样的人即使读一辈子书,充其量算个读书匠,或者叫“读者”。始终不能明白读书的真谛,不能明了书中的要义,因为他们读书仅仅是带着眼睛或者嘴巴去读书,而没有用头脑读书,不能有鉴别力有思考力去读书,最终是读不懂书的。
; a7 m! ]" w* T0 R  创新读书,用创新的精神读书,可以把书读活,把厚书读薄,装入自己的大脑,拿来后,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创造性地,有创新地投入工作,推动工作的创新,在实践中经验理论学习的效果,总结得失,分析利弊,再归纳分析,在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有创新性的东西。这样,你就成为了权威、专家、知名学者了。
" }% j; U% U2 W' t& S& w  每当走进图书馆,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库,有的人会茫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还应该有选择性地读书,古人说的好,有的书要囫囵吞枣,有的书要不求甚解,有的书要精读,反复读。: c; g2 J" X  K* V0 x
  有位作家说得好,他说,有一万个读者读我的书,不如有一个读者读我的书读一万遍。经典!
3 f- H* |2 x4 k  如果一个人把一本读一万遍,那是佳境,当然不一定每本书都这么去读,但是至少有选择性地精读几本书是很有必要的。经典的书,权威的书,引领学术潮流的书,应该好好地细细地品读。参考书,工具书,需要的时候读。
' W4 B2 A( I7 o( D3 h' K# ^) {4 C  按照小平同志说的“读书要精,要管用”的原则,选又精又管用的书,读对思想有启迪的书,读书的精华部分,读出一本书其中的一二句话,甚至一二个字眼,对你终身受益,这就基本达到了读书的效果。3 }9 b; e: R4 G3 i! S3 y9 Y7 |; g
  有个国王要大臣编辑一套书,大臣们绞尽脑汁,编辑了几十册,重达几十公斤,国王看到头都晕了。要求大臣们压缩,大臣们继续精简,压缩成五大本。送上去后,国王仍然不满意,有位聪明的大臣,看完所有的书籍后,把五套书的内容用一句话给提炼出来了,国王很满意。你们猜是哪一句?+ u9 w2 i9 {7 Y; `& J# G& x
  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句流传千年,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名句,一句激励了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警句!; ?4 g% c$ m3 k7 P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浓缩就是精华,读书读到这样的境界那就是高人了。
, m& g+ E9 B% h  ~) p  怎么读书?读什么书?前面谈了很多,那么如何提高学习力呢?7 W0 ~* C; o- t3 I
  我们首先要了解学习力的构成。- i1 K2 y$ ~6 s; R% }' J4 e
  学习力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学习的能力,学习力包含学习的能力,此外还包括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动力,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交集就形成了学习力。有的人学习能力很强,人很聪明,接受新鲜事物快,记忆力好,也很有悟性,可是终其一生,无所成就,因为他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和毅力。
* p6 }( I2 t" ?) S) Z4 t  而有的人天赋平平,可是具有学习的动力和毅力,终有所成,这样的事列举不胜举。8 Q- S" Y! w: b6 Q- p& u( f
  在英国,有位老师在清理资料时,突然找到25年前他教的初中学生的作文本,作文的题目是:我的未来......有的学生写要成为银行家,有的要成为议员,有的要成为农场主。而有一位盲人学生写到:我要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盲人内阁成员。这位老师觉得很有意思,他想通过报社发启示,让他的学生领回自己25年前的作文本。报社也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也就给予了支持。
6 @1 P0 D3 V' f3 Q: g* g* m  学生们也很想看看当年自己写的是什么?自己曾经写下什么理想,30本作文本陆陆续续领去了29本,只剩下一本没有领走。不久这位老师受到了来自内阁教育部长的信,信中说他就是那位盲人学生,他25年来一直把15岁时的理想记在心里,为了实现25年前确的目标,他坚持了25年的不断学习,以达成目的,谢谢老师的保管,我的作文本不需要了。1 Z5 u$ f3 {# `( `8 O5 u
  目标,确定读书的目标,对于年轻人来说十分重要,有了目标才有读书的动力,才有读书的激情,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方向错了,步步错,也许能力越强,越危险。南辕北辙,谬之大矣。2 }; S* S" d3 o6 I; p- n
  我认为要提高学习力,学习能力是基础,学习动力是关键,学习毅力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互为犄角,少了谁都不行!学习能力强、有学习动力,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终归一事无成。0 [+ e! u; g, s0 j# |: L6 m
  毅力!坚持不懈地读书十分重要。4 C: C% n  K+ g8 N7 m8 h& @5 T9 A
  今天你掉一根头发会秃顶吗?不会!明天再掉一根呢?不会!后天再掉一根呢?不会!如果每天掉一根呢?......7 ]- t9 s- {. M8 ?
  今天不读书,你会落后吗?不会!明天再不读书,你会落后吗?不会!后天再不读书你会落后吗?不会!如果你每天都不读书呢?......0 q! g/ E; O6 v; ^  c- E
  美国人力资源协会统计下来,一个人如果每天坚持读专业书一小时,只需要一年你就能成为专家,坚持三年就能成为行业专家,坚持五年后,你将国家级专家,你坚持八年后,你将能够成为世界级专家。
9 e) _8 V! m  k0 h; I, _8 Z9 u  因此,走向成功成才并不难,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是毅力的力量。- x" p0 [  [5 Z% F) u+ U
  培根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期待大家快乐地读书,从读书中找到快乐,创新地读书,读书促进创新,有选择地读书,读好书,读管用的书,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力,持之以恒地读书,每天进步一点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 ^) D( r" L, v# h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2-9-29 13: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孙中山先生说过,"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关于读书的好处,孔孟以来一直推崇至今。在这个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事业本位“三本”社会,尤其是在这个“赢家通吃、快鱼吃慢鱼、以小博大”的学习型时代、在这个“学习速度<变化速度=死亡”快速变化时代,读书学习的道理勿庸质疑。但是为什么不同的读书人,会有不同的读书形式与效果呢?为什么有的人能真正快乐读书、读出境界、读出命运、读出感悟出来呢?笔者认为,归根揭底是读书的心态不同。不同的学习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与效果。学习力的不同,是个人思考力、创造力、执行力的差距的根源,也是造成个人行为习惯与成长加速度差别的原因。《内经》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大。”联系到今天社会,青年人要怎样的心态去读书,确保读书不流于形式,真正致用,应该是我们青年干部首先要厘清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生命题。我认为,作为青年干部,要做到五个规避、带着五种心态去读书。
. J! o! }  L5 W1 R( c& L; Q, M' L- i) L5 A8 J& F
    第一,青年人要多规避浮躁,带着宁静去读书。7 h5 }3 ~5 r( w

3 o) ^+ V& o9 U5 o: P1 l" h9 U    林语堂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让我们基层青年干部面临着许多人生新的挑战与考验。坚持读书,正好可以祛除青年人心中的瑕疵与幼稚,让自己心中多一些沉淀与稳重,少一些狂热与傲气;多一些内敛与持重,少一些飘浮与虚无。时下,有的青年人读书治学,是为了赶时髦、跟形势,好象别人都在读书,自己不读就会不合群,生怕背上“不思进取”之名,于是便有了诸如“文凭学历型”、“被动应付型”、“时髦跟众型”等所谓读书人。还有的人,似乎认为读书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读书是为了和别人比谁更能高谈阔论,比谁过目的书录更多,比谁知晓的名人佚事多。其实,我以为,这都不是正常的青年人读书心态,而是一种典型的浮躁。这种人,放下书本,就会回归到灯红酒绿、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中去,即使是捧着书本读,也是一种作秀。' n7 `8 w$ x! `; R1 R
5 I& f, v0 P: }; q: p8 f$ _
    真正克服浮躁读书,首先应立足于个人静读。读书,应该是一种放下一切包袱的学习,一种超脱的、发自内心主动而为的学习,其关键是要把握一个“静”字。余秋雨在《谈青年人读书》里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喜欢独个儿静静地走一会,慢慢体味着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而不会像有些青年那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谈论开来了。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种耗散,面对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当我们走出一天那无穷的应付,脱身于不尽工作事情纠缠,忙里偷闲,闹事求静,一灯相伴、一卷在握,宠辱皆忘,万里神游时,当我们不读书中黄金屋,不读书中颜如玉;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读国事、读心情、读人情时;当我们不为欲求所扰,不为时髦所驱,不为浪头所逐,不光只读名词、读术语、读流行,更读趋势、读规律、读永恒时,我们就能充分体会到守得孤单、耐得寂寞、静得心思、宁静致远的淡泊与镇定,体会到跋涉于书山学海、沉身于字里行间、会心于情境理路的真正乐趣,体会到“书中自有心神的寝席,灵魂的皈依,书本才真正是智慧人生寿终之正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 K* _: a( B  m8 f6 {
& m3 I' }* n/ i$ `( x    真正克服浮躁读书,还应该着眼于社会博览。南朝刘勰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有所积淀的读,要博学厚积。鲁迅先生读书是极力精深又非常强调博览的,他认为读书先读史,一部史学就可知许多“古已有之”的事,主张不要对阅读范围作过狭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功课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也在闲时拿来翻看。他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这样,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的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毛泽东同志读书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等在内11大类;有的史书,他甚至读过几遍。他们的读书,都是一种心怀宁静的泛读。只有做到了“个人静读”与“社会博览”,我们青年人读书的心态才能得到沉淀,才能走出“为读书而读书”的误区,才能真正在读书中领略无穷的风采;才能真正达到一个因无求获有求、因无形生有形,因无为致有为的过程。
5 L# W' r- l+ E, o6 a3 @
& w+ {' H3 q& x* v+ G    第二,青年人要多规避惰性,带着激情去读书。: H+ x: n' s0 A( z1 e" i
! l; ~  C4 B/ n" O0 A" t
    宋平同志说过,“学习上的懒惰与无序,将造成政治上的淡漠与进取精神的丧失。”现在很多青年干部读书,大多满足于占有式的阅读,买书不如借书,新书一买回来就束之高阁。对于有些青年干部来说,由于工作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空间较大,往往工作之余甚至工作时间,或喝酒打牌、游山玩水,或乐于应酬、倦于生活,或累于权势、疲于奔命等等;有的甚至天天是“处处闻麻声,人人修长城”,“清晨起床打拳,上午开会打盹,中午吃饭打嗝,下午上班打哈,傍晚加班打牌,半夜回家打架”。聚焦本领恐慌,青年干部的读书学习,有“玩麻”一样的激情,有上网聊天一般的“劲头”,是很重要的。
8 d2 {1 i- G8 q0 U4 ?  n/ C3 u2 h  q1 l
    怎样去规避这种读书的惰性呢?关键是“人要勤,手要记,心要恒。” “破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道出了读书的两个首要前提。读书首先要肯下功夫,能勤奋向学。青年人的习惯决定他的命运,如果你每天晚上静下来坚持比别人多读一个小时的书,那么一年下来,你就会“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比别人高明很多。毛泽东曾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要读好书,就必须勤记笔记,多写心得,因为提笔也就意味着继承,意味着批判,意味着发挥,意味着创新。他的《评二十四史》,其所批注之多之深,让人叹服。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著名学者顾炎武读《资治通鉴》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对后世影响很大。0 g' ?6 x/ @, N! R2 K

* D, s- T' k' r, R    第三,青年人要多规避形式,带着思考去读书。
* n6 d" |; `1 L8 v/ p* y
# j" A* n0 T3 z* Y4 S* ?    “熟读深思子自知”。思域无疆,读书要会思考,不能盲目的去读;不会思考的读书只能费时耗力,没有效果。“不思则惘,惘后则殆”,不思考则一事无成。因此,学会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读书,要思索书中的主题、内容、涵义,明白作者的用意并有所心得。现在的很多青年朋友,满足于走马观花,浅行辄止。其实,这样的读与不读,并没有二样。我认为,带着思考去读书,要做到“二个结合”。" x( E# x( |, G' i. s, E& A# W1 X5 E

. ]9 q6 ~% ]6 a+ V- I, |" E4 E! J    坚持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就是将书中的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读书要和生活、工作相结合,要和认识世界、探究真理相结合,要和国家大事、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工作难点相结合,要和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相结合。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末、盛行于晚清的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知行合一,提倡以读书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读书,根本着眼点就在这里。事实上,很多读书学习,是因工作而需,因实践而生。青年干部的人生轨迹中,会面对不同的岗位。只有坚持读书,才能让自己收获,让自己适应,让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熟一行。当自己事业信心不足、感到前途困顿迷茫时,读《曾国藩经世要谈》、《沉思录》能让自己浮躁功利的心灵逐渐淡泊沉淀;当自己为基层工作难于推动而烦忧时,读《关键在于落实》《六维领导力》能给自己领导团队的信心和艺术;当自己面临名利与钱权诱惑时,读《方与圆》能给自己以做人的正气与骨气、原则与方向;当遭遇群体性公共事件时,读《公共危机管理》可给自己沉着、智慧与稳健。读书就有这样的神奇,难怪别人都说:“勇者无惧,智者无惑。”) @1 w4 X4 Q' g0 m' c
5 c) S# L. I+ p, \* g) R2 b
    坚持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读书。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瞆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得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书中真正得到益处的。鲁迅主张“自己有主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选择、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他强调“自己思索” “自己观察”,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的一部活书”。坚持边工作边读书边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寻金、掘井、熬肉、啃骨头式咀嚼,千锤百炼,让自己感到收获、更让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与信心。
; A0 o8 o' z! ?; t+ u) J
! Y( X, }- D8 |- F    第四,青年人要多规避庸俗,带着精神去读书。) m( g1 b/ T* |9 o

# g: d) H# I! r" Q    西汉东海的匡衡在邻家墙上凿孔“偷”光读书、 汉朝孙敬和战国苏秦 “悬梁刺股”刻苦学习、东晋寒士车胤捉萤火虫借萤光苦读等经典故事,无不演绎着中华民族的读书史,见证着这个学习型民族读书的精、气、神。古人尚且如此,今天我们的年青朋友更应有自己的读书精神。
2 u& N2 K9 c3 A% r- |
- F; c6 b0 \8 W- A    俗话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书籍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阶梯。毛泽东同志有两句名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我认为,读书的真正境界,要做到三无,无时不学,无事不学,无处不学,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低位学习状态,哪怕是听个会、和别人一次交流,都应该是一个学习思考的机会。嗜书如命,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每次读书学习,都是一次新的自我检验,一次的缺陷的排查,一次新的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一次新的内省和提高改进。) g! p* j0 H* I# z! Z

" H' u- F: H. p1 K; I% |    第五,青年人要多规避盲目,带着信念去读书。
. f/ z# a$ J- a, |- H. O, ]/ r; l5 O! z* y: s6 W& u
    用读书明已志。思想家王明阳曰:“志向不确定,犹如没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飘流奔放,最后将达到何处呢?”一个人,要有一个目标,要有一个自我愿景。易卜生说过,“人生就像一个舵手,时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对于青年干部来说,我们应该崇尚这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书味学者,面自粹润。腹有诗书气自华,应该是读书的真正境界。读书求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获”字。带着信念去读书,实际就是要做到三句话:“明志、立身、致用”。作为青年干部,志当存高远,志之不立,木之拔矣,而读书是立志、强志、正志、促志的最好方法。当自己在困难挫折中踌躇时,是书本给了我们力量与信心,坚定了我们的方向,使自己能一步步迈过艰难。
4 @- T6 S7 m8 z
* _& j2 t2 Z* U- _$ H! {+ L8 H    用读书立已身。培根说过,“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一个干部的号召性源于自我人格,人格又是源于其知识与品质。当我们驰于书海,超越私欲,超越感性,超越自我,超越有限的境界,不住地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性时,自己才能经常地提升、超越、历练、感悟,同时也会有了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人生观,使自己能不断地跳出社会看社会、跳出自己看自己,明白了做人应该学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学会敢闯、敢冒、敢想、敢试,学会慎独、慎权、慎欲、慎言,学会不为物欲所诱,不为人情所扰,不为世事所困,立足岗位,宁静致远。
# j) {& t5 m0 v$ P5 a8 u
; E7 I# {  s# U7 ^: N% a; M; x- c    余秋雨先生在《谈青年人读书》中说过,“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他认为,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和积累。中年以后的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在青年时期却需要接受一些过来的指引。事实上,带着宁静读是前提,带着激情读是过程,带着思考读是方法,带着精神读是要求,带着信念读是目的。只有拥有了好的读书心态,才会拥有人生的定力,做到思想上要解惑、精神上要解闷、心理上要解压、文化上要解渴、能力上要解弱;才能更好的成为做人的高手,做事的能手,工作的里手;成为一个有所为、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思的人。(  a# G, _+ ?9 v1 R; o3 H8 o. B8 e
 
 楼主| 99zxh 发表于 2014-5-27 14: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读书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是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 g( T" @$ O; g( s0 d
 
782616546 发表于 2014-5-30 1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读一本好书,滋润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0粉丝

51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