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情况的考察报告

[复制链接]
新洲秘书 发表于 2012-9-26 09: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关于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情况的考察报告
·***区赴恩施州学习考察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推进我老秘网区东部生态新区建设,根据区委办公室《关于贯彻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开展重要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经区委、区政府领导同意,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亲自安排,11月27日至12月1日,区委农工委书记***等一行4人,对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短短几天,通过听情况介绍、现场实地察看,我们深深感到,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尽管起步晚,但势头猛,效果好。他们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思路、方式方法值得***区学习借鉴。
   一、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的主要特点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襟荆楚,西通渝蜀,南及潇湘,北邻神农架。辖两市六县,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5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28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1983年建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从2008年开始,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恩施州抢抓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战略,坚持把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兴州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短短3年时间,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有下述特点:
   (一)发展速度呈“井喷式”状况。全州旅游经济发展增速较快,2008年当年旅游人数不到200万人次,旅游收入不到20亿元;今年旅游人数可达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90亿元,旅游目的地特征更加明显。
   (二)团队旅游比重明显增大。除通过沪渝高速、国省道进入恩施的自驾游、团队游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外,随着宜万铁路的开通,火车成为了进入恩施旅游的新渠道游客出行多了新的选择。据统计,今年团队旅游、自驾游分别约占旅游总人数的 70%、30%。
   (三)产业链条快速拉长。大批量团队旅游延长了游客在恩施停留的时间,拉动了吃、住、购、娱等配套要素发展,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旅游引擎效应得到初步体现。
   (四)新老景区共同发力。恩施州腾龙洞、大峡谷、坪坝营、土司城、神农溪等老的大牌景区在游客接待上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接待游客数占到了总量的 60%以上,新开业的野三河、唐崖河、佛宝山漂流景区也表现不俗,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新生力量。新老景区共同发力、串珠连线,让游客在旅游线路上有了更多选择。
   (五)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恩施州积极争取省旅游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十二五”规划的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两个轮子一起转,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核心景区(景点)建设步伐,打造品牌景区和精品线路,在建过 5000 万元的招商引资项目达到24 个,规划总投资近35亿元,完成投资 15 亿元,5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 2.52亿元。全州绝大部分优质旅游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落实了开发业主,有力地推动了景区建设和要素配套,增强了旅游经济发展后劲。
   (六)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相得益彰。到目前为止,全州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9万口,占农户总数的53%,占适宜地区农户的70%,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恩施模式”。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这一目标,恩施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全州建成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村10个、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10个、省级10个、州级4个、县市级14个。目前,全州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67万亩,占特色基地总面积的63.3%,其中通过产地认定的无公害基地总面积达到16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总面积达到18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达到22万亩,特色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主要作法
   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坚持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引擎,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在发展思路上,突出区域利益,牢固树立全州“一盘棋”观念,着力构建以州城为中心,以北线的地质奇观及生态文化旅游带、南线的土(家)苗民族风情走廊为两翼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一) 营造大氛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恩施州坚持把营造氛围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州委、州政府明确要求把旅游业打造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扩大内需的动力、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提出了全州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高于”(即全州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全州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业发展速度)的目标,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兴州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植,把旅游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业经济一起作为事关全局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高度重视,每年召开一次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对外开放大会、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把“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生态恩施州·土苗风情园”作为全州旅游形象定位。颁布实施了恩施州的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法规——《恩施州旅游条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和航空航线发展专项补贴政策,极大的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二)培育大品牌,打造核心旅游景区。恩施州坚持把培育品牌作为旅游竞争力的生命工程,在深度开发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坪坝营、神农溪等核心景区的同时,突出抓好一批新兴景区建设,野三河、黄金洞、佛宝山漂流等景区相继开业,申报创4A景区的达到7家,神农溪景区成功创5A,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巴东神农溪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旅游名片,初步形成了A级景区集群,品牌效应不断彰显。恩施大峡谷云龙河地缝景区快速推进,巴东野三关高山原生态休闲旅游区、大面山风景区、建始云雾灵山景区、石门古风景区相继完成规划评审或开工建设,来凤仙佛寺和卯洞景区、宣恩贡水河景区招商成功,2011年底实现8县市均有经营性景区,均有旅行社的目标。
   (三)强化大创建,规范旅**业管理。恩施州坚持把行业创建作为提升旅游发展质量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旅**业创建活动,组织召开景区创A推进会,开展千名导游大培训活动,举办了四届“土司城”杯导游大赛,全州四星级饭店达到6家,13家旅行社被评定为全省首批A级旅行社,持证导游达到878人,其中2011年新增195人,旅游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四)开拓大市场,提升旅游形象地位。恩施州坚持把宣传促销作为开拓市场、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按照“政府主导树形象、企业运作抓客户”的思路,运用大手笔、借助大媒体、举办大活动,以武汉和重庆为重点,以户外广告、车身广告、电视广告为主要媒介,开展立体宣传,组团参加“灵秀湖北”主体宣传年——粤港澳大型旅游推广活动、第二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举办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恩施·武汉民族风情旅游文化周、“中外摄影家看恩施”、恩施旅游产品重庆推介会、“走进恩施州·相约女儿会”重庆百车自驾游恩施、百名摄影师看恩施、摄制大型电影音乐诗画《神话恩施》、编排大型土家原生态歌舞《比兹卡》等一系列有影响、有特色的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恩施旅游资源和产品线路的知名度,极大地提升了恩施旅游的影响力。
   (五) 实施大配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恩施州坚持把要素配置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州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加强旅游公路、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以上,建设了恩施大峡谷大桥、云龙河大桥、恩施大峡谷旅游公路、野三河景区旅游公路等一批支撑景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启动了清江沿线旅游码头、腾龙洞和坪坝营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州城宾馆饭店总床位数已达20000多张,新增星级农家乐398家,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六)优化大生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近年来,恩施州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用政策和规划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优化大生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编制了《恩施州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制定了《恩施州特色农业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考核办法》,把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县市、乡镇重点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以实施特色农业“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为抓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植特色生态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板块基地规模,初步形成了烟叶、茶叶、蔬菜(含魔芋)、药材、干鲜果、畜牧等六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州特色种植业基地总面积达到550多万亩,已建成万头猪场13个、家庭牧场8359户、畜禽养殖小区740个。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成立了恩施州农发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从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信贷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放宽用地管理、简化登记注册手续、实行优惠电价、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利益联结方式由单一的合同契约型(订单农业),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型、土地流转型、合作组织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形式转变。同时,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土地承办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向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特色产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全州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1.6万亩。大力实施“质量兴州”和“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全州注册农产品商标总数达到1301件,其中省著名商标达到26件。“湖北名牌产品”总数达到31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数达到13个。以“清江源”烟叶、“恩施玉露”茶、“思乐牌”冷鲜肉、“大山鼎”高山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分别达4.06亿元和1.22亿元。
   三、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对我老秘网区建设东部生态新区的启示
   通过对恩施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工作的学习考察,结合我老秘网区实际,我们有如下启示:
   启示一:认识要跟上。谋大事、求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在恩施,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景区是以森林、峡谷、山水为主的景区。由于恩施人站位高、理念新、力度大,生态文化旅游已形成大规模、大产业、大气候,并逐渐发展成为支撑州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所到之处,所看景观,无一不是他们成大事干大事的雄心、谋大事的胆识、创大业的勇气、成大业的手笔的展现。恩施州树立大旅游、大市场意识,以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的,积极扩大开放,打破行政壁垒、行业封锁和所有制限制,消除市场分割、经营界限,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形成以生态、观光、科考等多种类型旅游相辅相成的大旅游格局。他们根据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地理区位和市场需求等相关因素,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不仅整合生态资源,还整合文化资源;不仅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积极推进与相邻景区的资源整合,形成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他们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发挥旅游资源特色,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寻求与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场,最终确定目标市场,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因此,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问题上,全区上下、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解放思想,以开阔的视野审视***发展的未来,以最开明的办法和胸怀,海纳百川,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兴业。
   启示二:领导要加强。在目前的政治格局下,党和政府的领导决定着一个项目、一个事业的兴衰成败。领导的作用,是推动事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恩施州委、州政府自始至终把她抓在手上。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工作中,成立了州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对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分别明确一名州级领导牵头、一个工作专班组织实施;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采取现场调研、召开会议等方式,亲自督办重点旅游景区和项目建设,全力解决发展难题,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联系***实际,如何有效整合东部生态旅游资源,把分散的景点变成黄金线路,关键是领导,关键是领导的力度,整合除旅游部门以外的人力资源,设立一个强有力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发展旅游业的合力。***要建设东部生态新区,建议区委、区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切实形成强大合力。
   启示三:规划要统筹。恩施州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组织协调、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和整体宣传促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各类资金投入旅游业,开发多元化、多功能、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坚持全州“一盘棋”,充分考虑各地旅游综合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建设,有序发展。我老秘网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发展思路,在政策导向、设施建设、市场推介、人才资源建设、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最终形成生机勃勃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启示四:重点要突出。恩施州遵行生态优先、文化引领的基本理念,正确处理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统一规划,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建设宜居、宜业、宜旅城乡,走“取之于生态文化资源赋存,用之于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循环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他们通过改革创新,破解旅游资源整合、培育市场主体、筹资融资等发展难题,解决制约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坚持发展旅游业与扩大就业并重,旅游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扩大旅游就业容量。鼓励城乡居民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服务业,让城乡居民从中得到实惠。他们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旅游合作,围绕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破州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旅游业为平台,将生态赋存、文化富藏、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周边地区密切合作,大胆探索区域优势互补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资源、客源、信息、市场共享,构建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新格局。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产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州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其它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坚持大手笔、大投入、大产出、大影响、大人流的发展模式,在景区、景点建设上把各有关专项投入捆绑使用,把有限的财力集中到一起,确保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定一个、成一个。我们所到之处都十分重视旅游宣传,都善于“高调”、“造势”,用宣传促销叫响了旅游市场。各地的经验教训说明,一个城市的旅游宣传促销要走开放型、联合型、持久型、多赢型之路,高度、高调宣传,营造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借鉴恩施经验,***打造东部生态新区,必须通盘考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四、推进我老秘网区东部生态新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我老秘网区东部生态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区和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区。这里,既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传承的宝地,又是一块红色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方毅、张体学、林少南、赵辛初等革命先烈充分利用这里的地理优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将军山、刀楼寨、城楼寨等地留下了为新中国建功立业的红色遗迹。为高起点建设我老秘网区东部生态新区,结合恩施州的经验做法,我们建议如下:
   (一)制定规划,统筹安排。在推进东部生态新区建设方面,必须科学定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特别是要注意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制度、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努力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建设。在东部生态新区建设上,要做到定位准确,突出个性与特色。定位要科学清晰,结合东部生态新区实际,特别要在“生态”二字上做文章,彰显生态特色。坚持规划引领、文化支撑、生态保障,高起点规划建设东部生态新区,编制完成生态保护和旅游景区开发控制性详规,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东部生态新区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之中,着力推进水电路、园区、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一批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低丘岗地改造等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项目,使老区“红土”成为发展的“热土”。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全力打造“红色大别山、绿色道观河”品牌。
   (二)科学引领,认真谋划。坚持生态立区,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把生态当资源、资产、资本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建设生态家园,积极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扎实推进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家园绿化、景区绿化和水系绿化等生态工程,加快徐古蘑菇生态城等绿色生态园区建设,建成问津书院“夫子林”等生态景观,围绕“蓝天、碧水、绿地”,加快山水资源保护、绿色旅游开发、生态产业发展、城乡环境优化四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实施景区林相改造工程,大幅提升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打造红色大别山最具魅力的生态绿地。二是当好节能减排的排头兵。继续落实现有的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新上项目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落户东部生态新区。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精、清”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工业园区向生态园林式园区方向发展。三是强化和完善环境监管。切实加强对沙河流域和道观河、孔子河、少潭河水体的保护,加强对废水排放和处理设施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立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以改善城乡生态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为重点,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垃圾处理机制,减少城区垃圾和工业废物对农村的污染。新村建设要考虑与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环境质量。要统筹城乡环境绿化,提高城乡绿色覆盖率,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营造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的环境。
   (三)发展产业,强化支撑。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加强东部生态新区建设,全力打造“秀美***、宜居***”。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快建设东部食用菌生态城。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紧紧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和农村市场做文章,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徐古百亿元食用菌产业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都市农业水平上档升级。二是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以实施产业生态化改造为重点,促进现有工业企业环保技术改造,确保整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下降。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绿色蔬菜、健康蘑菇、优质畜禽、名特水产、特色林果茶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旧街茶果、徐古蘑菇等生态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加快开发田地认养、果蔬采摘、鱼类垂钓等休闲农业项目。对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两型产业”,予以大力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佛儒灵动、港城水都”形象定位,以道观河风景旅游区为龙头,以东北部红色旅游通道为纽带,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建成“一轴、五区、十景”生态旅游线路,打造东部生态文化旅游新区板块,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全力唱响“红色大别山、绿色道观河”特色,做大做强大别山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问津文化、佛教报恩文化、花朝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绿色旅游,形成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旅游产业新格局。充分利用老区山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回归创业,发展本土产业,发展区域经济、街镇经济和村集体经济,全面提升老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不断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四)着眼未来,健康发展。建设我老秘网区东部生态新区,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要科学规划,绝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无论是投资商还是政府,都不能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努力把丰富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坚持走特色发展、循环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正确处理好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的关系。按照打造重点景区、带动产业突破、丰富景点内涵、促进要素提升、创新投入机制、强化休闲功能,对已经招商引资的项目,要严格执行开发合同,加快建设进度,对不按规划和开发协议履约的,实行无绩效退出机制。三是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切实加强政府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实行有偿开发和行政许可,避免无序开发,防止圈占资源、滥占资源情况发生。突出“路景相融、自然神宜”的理念,突出“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目标,打造“路在林中展,溪在路边流,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景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8粉丝

3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