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老师 于 2012-9-19 10:56 编辑 ! ?& _: m# W, H1 `; \4 k
550845494 发表于 2012-9-17 11:49
( L4 L3 s q- w1 b3 w建议把嘉宾的理论文章,链接在本网上,先学习学习,然后由嘉宾谈谈在此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让大家从中受教育 ... $ Y4 l5 ]. @' M" }0 V8 m
) L% ]$ H7 j6 i公务员写作热线(www,gwyxiezuo.com)老朱发表一点浅显看法,请批评。 U" q6 v# E+ G7 {
按照某种分类,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 Q/ T/ R1 u1 Z5 { 一是重点论述“(经验与实践)是什么”的理论文章,带有明显宣传本单位经验的性质,以便为兄弟单位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或思路。本文为公务员写作热线团队的原创,三年前的,目前已经经客户同意已经解禁了,可以公开了。看时也请看看我们结合了哪些理论;是否能有点启示呢.“ 在弘扬焦裕禄精神中创建兰考特色廉政文化, L" r8 N" k; R3 j& j K3 d
9 r( s" G0 M9 U' ~2 R 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持续不断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是消除“四种危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抓手。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员干部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廉政文化教育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特色,对广大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吸引力。焦裕禄精神是鼓舞党员干部甘为公仆、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的河南省兰考县,近几年来将廉政建设与焦裕禄精神紧密结合,以促进科学发展和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为导向,深刻挖掘焦裕禄精神中的廉政因素,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在弘扬焦裕禄精神中积极探索创建兰考特色廉政文化的新途径,初步打造了一支亲民爱民、廉洁奉献、务实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新时期各县开展廉政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3 M- N1 K: ?. G0 v
(开头讲为什么创建兰考特色廉政文化,及背景概括说明,后面重点论述经验和作法,解决经验是什么,作法是什么,成效是什么的问题;当然理论文章讲究理论性,开头就用上党的理论)[/u]. I4 _5 x9 o+ b: {: Z" v! I
3 Z. b7 E; ]+ X4 }
一深化理论研究,筑牢廉政文化根基
4 t5 T9 ]/ d: M1 _) _& o# e) t" U- ^8 \, h1 v! @( E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对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因此,构建廉政文化体系,创建特色廉政文化必须深化理论研究,为廉政文化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近几年来,兰考县因地制宜开展多项焦裕禄精神文化研究活动,筑牢了廉政文化根基。自2009年以来,兰考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收集整理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有关焦裕禄事迹和焦裕禄精神的历史文献资料,出版了《焦裕禄读本》;兰考县委与河南省委、开封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征集活动,收集了全省18个地市160篇优秀理论文章,出版了《弘扬焦裕禄精神论文集》一书。以两本书籍为媒介在全县开展“学习研讨焦裕禄精神、打造廉洁奉公队伍”的系列活动,使焦裕禄精神深深植入广大党员干部的心中,为创建具有兰考特色的廉政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4 q/ Y; m/ I, _: F, p& v- D' r. d. ~+ x% X8 }5 `
二加强教育教化,创建特色廉政文化+ {4 E) {, A" S0 S! C
. e" y3 ]3 ~' B. f“实践与认识密不可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认识的加深又可以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同样道理,创建特色廉政文化也需要在教育教化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验证,进一步丰富廉政文化的内涵。基于这种认识,几年来,兰考县以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主线,不断加大廉政教育力度,在实践中探索构建兰考特色廉政文化体系的途径。首先,不惜重金建成廉政文化广场、焦裕禄纪念园,谋划建立投资2.3亿元,占地1200亩,集干部教育培训、文化、纪念为一体的“焦裕禄精神展示苑”,夯实廉政教育硬件基础,倾力打造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为部队官兵、大学生村官和广大党员干部随时接受焦裕禄精神熏陶、践行勤政廉政理念提供的良好的条件。其次,县委、各部门与乡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分层次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建设廉政机关、做廉洁从业之人”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县干部和普通群众感受焦裕禄精神精髓。同时,开展以“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主题的廉政理念征集活动,引导全县干部群众在深刻领悟焦裕禄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廉政文化理念,群策群力,逐步形成特色文化体系:(1)廉政思想理念为亲民爱民,甘为公仆,无私奉献;(2)廉政行为理念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求真实干;(3)廉政管理理念为创新制度,科学管理,坚决执行;(4)廉政教育理念为以身示范,方式灵活,追求实效;(5)廉政惩治理念为全面预防,一查到底,严惩腐败;(6)廉政核心理念为维护焦裕禄光辉形象,打造务实高效、勤政廉政机关单位,创建廉正、廉明、廉肃、廉洁党员干部队伍。
; N |& |1 i0 I1 j" u5 P: R ?& f/ _. ~8 \4 @
三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廉政文化影响 A, p6 C0 F% w7 K3 m+ f7 c) j, g. i
& ?% m: n3 ?/ I4 x. {# D/ c “内容是形式的实质,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牢牢把握宣传阵地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展示廉政文化灵魂、发挥其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基本途径。而扩大廉政文化影响力,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关键在于宣传活动的形式内容对广大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吸引力。兰考县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丰富活动载体,有效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在兰考电视台设立《廉政之窗》、《爱民日记》、《廉政论坛》等栏目,开辟了电视教育新阵地,大力宣传特色廉洁文化理念;投资30万元与省豫剧三团联合创作现代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文化娱乐中洗涤灵魂、陶冶情操,筑牢防腐拒变思想防线;将廉政文化教育延伸至党员干部家庭成员,开展“家庭助廉”活动,让家属子女维护干部廉洁奉公形象;开展警示性教育活动,以开封一监的服刑犯人现身说法,引导干部群众时刻防微杜渐,提高警惕;开展廉政歌咏比赛、廉政书法比赛、廉政广场文艺汇演等,组织“中国•兰考‘公仆颂’——焦裕禄之歌”全国歌词、歌曲征集活动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渗透廉政文化教育。/ T4 y# D, _1 X( U- L
6 {% v& a4 p$ c V0 \6 [
四促进科学发展,赋予廉政文化生命
& c; A' y- _+ i2 c0 d( H/ X5 M' a- }6 B) h0 {; M5 l0 A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廉政文化只有坚持创新,与时俱进地充实新内容、新理念,才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兰考廉政文化建设亦需结合时代步伐,以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消除“四种危险”为新任务,以促进科学发展、助推完胜十二五宏伟目标为主题,以焦裕禄精神为灵魂,结合兰考经济社会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实际需要,进一步赋予廉政文化新生命、新活力。今年以来,兰考县又将焦裕禄精神中的“不甘落后、勇争先进”,“鞠躬尽瘁、关爱群众”,“远离腐败、积极作为”,“学习进步、提升拒变能力”、“以廉促干、提高执行力”等因素有机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中,初步打造了一支谋事干事、勤勉敬业的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助推了任务目标的完成。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干部未出现一例重大违法案件,创业干事蔚然成风,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月收入达到**万元,比去年的··元增加了···元,教育、卫生、环保全面进步,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呈现政通人和、科学发展的新气象,在夺取十二五目标全面胜利的程途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8 W% N; I1 }" R; a
/ p0 A: H1 |9 s1 `9 r二是重点论述“怎么做(今后)”的文章。“怎么办”的文章。带有探索性的文章,主要是根据理论和实际重点论述某一项工作怎么办,或者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领导在重要报刊、政府网站或者论坛大部分都是此类文章。当然,重点论述怎么办,并不意味着不说明为什么这么做,而是将“今后怎么做”作为重点。比如,下面的一篇文章。 7 N& z# ~, C# K9 w
运用网络科技杠杆加速推进党的建设...- Q/ j4 X- T3 { {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积极运用网络科技杠杆,是加速推进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
0 `% U8 k7 n: J4 x. \, d) n0 L 一、思想观念上:树立忧患意识 ,确立基本价值判断 . T3 _$ I N$ G' r. v4 o* S/ ?3 m
5 M7 `: Y# E( B+ } 1.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刻不容缓。正确看待互联网、科学管理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可以化挑战为机遇,使执政党既掌握科学理论的武器,又获得先进技术的武装,进而大大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提高执政水平。) F3 e" Q3 B4 q9 {* e* I6 B% r
5 [7 }$ |) `2 j+ y+ c/ S3 H) u, a0 X 传统媒体时代,受制于传播渠道的限制,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除非突破其爆发的临界点,一般很难在民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网络时代则大为不同,大量负面信息随时可传至网上,网络运营商为获取商业利益,又非常热衷于搜寻和聚集这类信息。此外,网络的交流互动功能,也易于引发网民之间在这类信息的讨论上激烈的思想和情感碰撞,驱动各种热点信息在舆论场加速膨胀。这时,执政者就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给予回应,否则很容易使自身成为众矢之的。
: n+ U; s, n5 H X# w/ @ C
* p+ N8 U( l" ?' e 2.网络能够在党的建设中大有作为。网络功能的多重性特点,使有些同志往往过多地强调防范和封堵。其实在信息化时代,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应该看到:首先,问题的集中暴露并非绝对坏事。腐败问题、官僚化问题、践踏民主问题等都是关涉党的生死存亡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大问题,这些问题有如党的健康肌体之毒瘤,若久拖不治,必将导致党的执政功能下降,不惟目前的辉煌业绩难以再续,已有的改革成果也可能成为“他人嫁衣”。其次,重堵轻疏,弊大于利。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若过度封堵,反易遭致强烈反弹,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从社会管理学的角度看,防范监管不当,易造成社会“解压阀”功能的缺失,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三,易给西方敌对势力增加诋毁的口实,陷我国在国际舆论中于不利地位。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互联网已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供了宽广的新型纽带,建好、拓宽这一纽带,我们党就可以从人民群众之中获得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许多棘手的难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4 ]( y. z2 m: E9 y+ f3 Y+ E$ R. K$ V, V3 F) D9 c @2 y! N3 {9 m
二、行动路径上:同时开展两大空间党的建设
( G6 m$ C5 u4 c. ^7 M2 U
& C+ X" y# I7 u! N% Z7 V) r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个与现存社会空间有着巨大差别的网络空间,这一空间已成为现代人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新型社会。必须善于把党的建设在两大空间同等重视、同时并举,使其相互支撑,同步推进。
5 z7 q1 }" f( I7 d2 q- b( O; k, k) K. @
6 {$ K1 L9 {" ?1 s, K( Z, [ 1. 解放思想 ,大力开展网络空间党的建设。开展网络空间党建工程,对于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的党政领导干部来说,关键在于让自己的思想顺应时代的趋势,获得新的解放。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和基层单位,已着手开展各式各样的网络党建,一些勇于创新的单位还试行网上表决。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 m3 v6 ?9 {- G: n9 M1 G5 w/ F# S) w( P
2.加快步伐 ,尽力完善现实空间党的建设。网络时代诸多问题高密度地暴露出来,虽与网络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有关,但更多缘于现实空间党的工作存在缺陷。完善现实空间党的建设有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 H. @; d9 Q6 p# V9 e8 `4 R( S" Q9 v( J. d
, k9 c! W* r/ ^ 坚定的信仰是关涉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一个执政党的理想信念一旦动摇或缺失,即使依靠原有资源和惯性作用继续维持执政地位,也不会长治久安。现在党内有些人把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当作职业奋斗目标,不关心人民的疾苦,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甚至走到了人民和改革的对立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采用大刀阔斧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服务意识。& V/ X& h3 x: }% w* s# R; p
8 v6 P# |& i9 K. }# M6 \' d4 ^
三、工作重点上:主攻五大党建平台的建设 " z+ }2 x; [7 b9 a! o
L' x/ v: U: x3 d9 {. W 1. 搭建网络理论平台,强固执政党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党执政的理论根基。坦率地说,当前对于利用网络来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做得还远未到位。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网站279万个。然而,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网站仅有11个,而且,这些网站信息量不丰富、上网人数少。对此,首先应建立各类马克思主义网络平台。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平台,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其投资大、收益少的公益性质,需要由党和政府主导,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既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给予直接支持,也可通过在这些网络平台上投放政府广告,优先让此类网站承办一些盈利项目等方式来给予间接支持。其次,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权威网站。依托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研机构、党政部门政研机构和党校军校教研机构四支力量,在广阔的网络空间建立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网站。党政部门要给以大力扶持,并以点击量、访问量和传播力、影响力为杠杆,激励这些网站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另外,对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民间网站,也应给以资金扶持和工作指导。第三,强化“党媒”的社会责任,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现有的一大批党报、党刊等,可开设专门的网站或论坛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最后,借道商业网站,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依靠商业网站具有的社会品牌优势和传播经验优势传播马克思主义,凭借这两大优势和高密度的点击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y {/ f+ s/ s4 a+ O
) S | N0 G- `+ F" K 2. 优化网络互动平台,提升党的决策科学性。提升决策的科学化和执行力,关键在于要与民众进行充分的互动沟通。一方面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另一方面让民众充分了解决策的意图主旨。在这方面,具有强大互动功能的网络,为执政党和民众之间的充分互动沟通提供了极好的平台。近些年来,随着党中央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网之后,越来越多的党政部门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平台得以开通。为让这些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p5 q; d, u- @; m- q6 s# R u4 C9 W8 h+ b. _2 P- }; c
首先,创新思想,使互动平台更有活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是网络媒体的一大鲜明特征,而创新不够、活力不足恰恰是现有一些党政部门网络互动平台的一大弊端。表现为:思想重视不够,诸多重要且不涉及机密的党政部门,不仅没有网络民意表达渠道,而且甚至连网站也不设;诸多领导信箱、群众声音等栏目基本是形同虚设,常年不通;渠道形式单一,除了电子信箱、论坛之外(许多政府网站还通常不设论坛),基本没有其他互动方式。怎样让自己更有活力,现有党政网络互动平台可以多向商业网站学习。! p, s" ~4 ^* N0 P" O
* S5 y L+ V( t2 J# f* ?- c- O, \
其次,放低身段,使互动平台更加平等。平民媒体是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鲜明特征之一。网络空间一旦有“特权声音、官场语言”,立马便会招来无数网民“拍砖”。在平等方面,诸多党政部门网络互动平台做得还很不够,对民众反映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不予搭理,即使搭理了也常是语气生硬。网民本来就容易对党政部门网站产生高高在上的偏见,若再加上这些官僚主义的刺激,其传播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为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党政部门网络平台一定要放下架子,杜绝高高在上,努力在“平”字上做足文章。2 N. E5 R+ k9 l6 U1 I. Y
, B5 E/ G% V7 l9 ^0 g! u& J
第三,建立机制,使互动平台更加有序。应着重加强四个机制的建设:一是网络民意吸收机制;二是网络民意分析机制;三是网络民意反馈机制;四是重大决策的网络听证机制。问政于民是科学决策的途径,是民主政治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和部门在一些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决策中,缺乏科学的民意采集和吸纳程序,靠少数人拍板和所谓“精英智囊”的策划,导致漏洞百出,甚至南辕北辙。在付诸实行中又缺乏科学的反馈和纠错机制,造成国家财富的巨额流失和浪费,甚至影响党和政府的威望。建立健全上述四大机制,可大大减少决策的随意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r4 z9 Z9 i! [ q$ J7 y
: }1 ^2 g/ Y, t+ t& C" d. t+ j 3.创建网络反腐平台,提高反腐斗争的效能。阴暗滋生腐败,丑恶害怕阳光。现在,我国已步入民主法制正常运行的轨道,但群众路线依然是反腐工作取得实效的法宝。网络出现和逐步普及后,借助网络可以让千千万万群众监督权力的运行,使之成为我们党手中一把反腐斗争的利剑。+ v8 i' ]/ W3 r2 a( A; G1 h
1 @4 R4 W4 R1 S$ H6 [. J8 v
首先,施行领导干部财产网络公示制。2009年1月1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对县处级干部施行了财产公示制。归纳起来,该制度主要有几个特点值得借鉴与推广:一是申报财产的内容全面,不仅包括现金收入,还包括物资、房屋、土地等实物形态。二是监督对象宽泛,不仅申报党员干部个人的财产状况,而且家庭成员的财产状况也要申报。三是不限于内部掌握,申报情况会在阿勒泰廉政网上公布,实现党员干部财产阳光化。9 q. P+ t% i% Y, l: c
0 f) K$ p' f% m; A4 _* l$ P7 i! M/ g 其次,积极推行公务采购电子化。公务采购电子化之所以能有效防止腐败,在于其所有的采购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各供应商可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在网上投标,投标结果由电子计算机自动排位确定,并自动向社会公告。交易记录保存在系统之中,审查监督非常便捷,实现了整个采购过程的公开透明,人为幕后操控的空间非常小。目前,我国虽然普遍采用了政府集中采购的形式,但电子化采购仍有很大完善的空间。可以肯定,普遍推行公务采购的电子化,对于铲除政府采购和公费支出领域的腐败很有效果。9 w7 r& m% @6 ~7 A: c2 o
/ ^! _# `9 ^) v2 _ 第三,健全网上举报制。网络举报的最大特点是将千百万群众变为浩浩荡荡的监督大军,形成无比巨大的震慑威力。近几年来,从纪检监察部门到公检法机构,从各级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到信访系统,都已经开始接受网络举报监督这一形式。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网上举报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有的地方还开通了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为了鼓励和规范网上举报,应加快出台系列政策和法规。
/ g' U9 [& b h' R8 {0 i, m8 h% B$ w/ Z, N7 |. ^6 j& F, {4 {, ]
4. 建立网络监督平台,遏制官僚化倾向的蔓延。在社会学理论看来,官僚化是采用金字塔式科层组织结构的现代行政体制很难避免的一大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是改变纯粹金字塔式的科层行政组织结构,使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尽量减少和消除中间环节和层级。实际上,进入网络时代政府行政管理借助纯属扁平化结构的互联网运行,建立对政务进行监督的网络平台,正是有效遏制官僚化的极好手段。
+ m( t; C9 _6 ^) z J& U+ i5 Y0 C# d' [8 ~! }8 s2 d p2 E
首先,积极推行党务政务网上公开制。监督者要想对被监督者进行有效监督,有一前提条件,即必须了解被监督者的实际运行情况。否则,监督权就无法有效落实。为此,就必须推行党务政务网上公开制,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所有党务政务,包括决策活动,党员干部任免的条件、规则和程序等等,可以上网的信息统统上网,做到让党务政务在透明的玻璃屋中运行。
0 ~, J2 h- a/ I. ~* g% u$ V X7 d$ h& b
其次,建立党务政务网上评议制。在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行政系统中,由于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影响,被监督者在与监督者交往中,很容易形成一定程度的等级“位差”,被监督者高高在上,而监督者的权利却大打折扣。为提高监督的有效性,需要让监督者对被监督者形成有效的监督力量,因此,建立党政工作网上评议制势在必行。其方式是,通过相关网站,公布党务政务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设立评价栏,对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实际绩效等进行公开评议,并将评议结果纳入对其工资评定、职务晋升的考核内容,借助外在的压力促使党政干部保持公仆本色。 5. 开辟网络民主平台,完善党的民主建设。逐步扩大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得网民直接获得了行使这四项权利的条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十分有利的基础。
4 C, l& f0 E% d7 W+ G6 N7 {9 V. O% _0 |+ k- N0 M5 [% r$ i1 c0 s% Q
首先,探索电子选举,试行地方党代表直选制度。逐步扩大党内民主,并由党内民主推进社会民主是全党的共识,也是正确的选择。目前应当充分利用电子网络技术,从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由党员直选入手,扩大党内民主的比重。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先行试点原则,二是自下而上原则,三是与时俱进原则。根据党员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增进以及网络技术的更新,不断改善党内民主选举的制度和程序,提升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整体素质和执政水平。此外,也可利用网络平台提前公布各级党委的执政构想和重要文件的草案,及时听取广大党员干部的意见。
$ G# p# H5 Q8 p
5 N& k" u' \# m, `" h 其次,借助网络选拔,完善领导干部公选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有四个环节还有待完善。一是公选的范围还很有限。某些领导干部的任用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任人唯亲、贿权买官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机构和岗位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叠、权责不清,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面试环节不透明。对考官的监督不足,容易出现公选不公的暗箱操作。四是考核标准不够全面。重资历、轻能力,重关系、轻人品等现象比较普遍。当前,应该着重拓宽民意表达的途径,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权、监督权和用人失察追究权。2 R1 }( s% |+ f$ ]4 j; t* b
3 U2 i0 [# b( | 四、工作布局上:四策并举 ,开创网络时代党的建设新局面
% ]+ g+ A3 [- s$ B* p5 J$ G% V+ B; V; `! L9 j' F$ F7 I# ?) r
加强和改进网络时代党的建设是一项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改革之举,也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艰巨工程。
) } e; b2 Z0 @4 G F$ ~7 |
" p, Y; v; n: p% k4 j3 U 首先,作为重大战略课题,由有关部门牵头,聚集一批有理论素养的党政干部和通晓社会实践的专家学者,集中力量加以攻克,并拿出循序渐进的操作路线图。其次,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如全国党员基本信息网络数据库、全国县处级党员干部财产收入数据库等等,还应尽快建立全国党建内部互联网。第三,提高党政干部网络执政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党校、干校、高校和军校的良好教育资源和条件,对互联网知识未达标的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分批培训,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素养。最后,抓紧建章立制。要抓紧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互联网管理相关法规条例,尽快推行网络实名制和手机用户实名制,对网络进行规范监督和管理,严打散布网络谣言的不法行为,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营造良性的网络生态环境。 弘扬西柏坡精神 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E% T0 `6 F0 \9 m- I& M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9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和波澜壮阔的建设事业,中华民族从任人欺凌到振兴自强,国家从贫穷落后到初步繁荣昌盛,人民从受苦受难到富裕安康,党也从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826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同时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党的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size]。 再如论述怎办的:
; z0 a# N& a1 ?1 v0 J" ~ 保持纯洁性 坚守共产党员精神家园; d |5 Z( M+ V% n( s
! t( v, k3 [# K" h) C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员责无旁贷,都应自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当前尤其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3 w* f! Q( d5 L$ q g. e3 R) Z0 n3 L
1 T: {; c5 k; m- I5 U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荣誉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使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确保思想上的纯洁。对一个人来讲,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而对于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只有树立了崇高的政治荣誉感,才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丧失或者淡漠了这种政治荣誉感,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动摇,就会失去激励自己奋进的信念、意志。拥有科学理论武装,是进一步增强政治荣誉感、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也是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夯实基础,厚实根基,坚持不懈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自觉做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N0 G- H4 v, f4 H" y0 o6 o
! k; c! f: ?: x" J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践行党的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归根结底都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都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性质与宗旨的集中体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面促进社会和谐。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对每一名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坚定不移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另一方面,要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履职尽责,践行党的宗旨,倾情关注民生,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群众生活最基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抓起,努力把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0 ]3 s* a" l5 [( E5 G9 k
2 A% C2 f& N$ j, k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法纪敬畏感,自觉接受监督。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容易产生腐败。敬畏法纪、强化监督,既是制约权力、防止腐败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尚方宝剑。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日常教育管理,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做到既从信念、宗旨上打牢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基础,同时又从制度上加强约束,严格管理,从监督上加以保证,确保落实。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民主,自觉接受监督。民主是最好的防腐剂。领导干部的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果对其缺乏监督,就有可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滋生享乐思想;就有可能滥用权力、滋生腐败。因此,领导干部带头发扬民主,带头增强民主意识,养成良好的民主作风,积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再一方面,要规范从政行为,坚持依法办事。要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有效地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保证办事依法,公开、公平、公正,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1 @. L; Y+ f$ ~ y# ^' O1 a+ x& U
四是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紧迫感,争创一流业绩。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最终的目的,应当体现在发展上、体现在争创一流的业绩上,体现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因此,在面临严峻考验时刻,党员敢于站出来,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党员敢于冲在前,成为事业的排头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党员敢于亮身份,永远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 h+ i9 |0 Y/ C: U: P
% s2 e0 X1 E4 }% \
$ ?. A2 j0 z q6 ?# H9 ^: U Q' E4 Z. L- Z1 ^( V5 S* K$ M
0 ]- L4 V5 W% r/ K! F4 L 三是重点论述“为什么”的文章,比如为什么保持党的纯洁性?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说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意义。再如,新形势下,为什么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这类文章重点论述某一观点和作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迫切性,进而达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目的。比如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下面的理论文章,重点论述了---为什么说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内在要求?至于文中一些今后应该如何弘扬的措施处于从属地位,非重点,归根结底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9 L. h9 W2 P9 B1 f& E2 C
3 b+ c1 r2 N' Q$ [7 l7 @
( C. g6 e f" ~0 w8 y6 M+ J% h2 b2 {2 Y1 [6 C
/ l# N2 C' x6 C- [4 g8 E' ^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内在要求8 B/ V* j" ~& n) ?
9 F' K5 b. H6 p+ z4 ^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而经受考验、化解危险的根本就在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先进性与纯洁性。只有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西柏坡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弘扬西柏坡精神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客观要求,而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则是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u' l! E' P3 v- L1 H: `; B! F" E; S1 [
第一,西柏坡精神是应对考验、化解危险的强大思想武器。西柏坡时期,全国胜利在望,全新的任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做了充分的政治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也不容忽视。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从西柏坡精神中汲取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克服僵化保守、精神懈怠、固步自封、居功自傲等消极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效防范和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与考验。
8 W+ R: \$ g! S9 i
! Z9 r# i! P; }1 T. ? 第二,西柏坡精神是加强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的生动教材。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面对由战争到和平、由乡村到城市、由革命到建设、由夺取政权到全面执政的历史性转变,积累了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经验。比如在学习上,不仅重视并善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强调要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在培养党的骨干上,既重视理论的教育,又注重实践的锻炼,使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锻炼。当前,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的作风不正,有的为政不廉,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党的执政地位。只有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廉洁奉献,才能提高抵制腐朽享乐思想和自我免疫的能力,永葆党的政治本色。6 V9 m/ @% b) S; e0 [
) a. y, ^5 o0 q# N
第三,西柏坡精神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动力源泉。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实际上是对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永恒要求。如何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两个务必”所体现出的“赶考”意识,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的永恒借鉴。只有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引领社会发展潮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纯洁性。9 i% \6 T- u: w' ~8 [2 Q& b4 M
, n; `2 @; I: F* l. U4 H. i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保障
5 s/ i5 M" D5 V6 \
( e% c, i- u) s3 u6 D 弘扬西柏坡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与基本经验。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少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63年前,当中共中央机关即将从西柏坡迁入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赶考”的著名论断。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担负新的使命,仍然处于“赶考”途中,西柏坡精神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只有把西柏坡精神深深植根于全体党员心中,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状态、改革创新的锐气,在实践中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z7 e' S$ L! N7 U7 Z; q ?9 j
; _8 a$ a# S. b$ T( E 第一,高举旗帜,开拓创新。思想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时期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就是要在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实现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 {! c; G( _6 n J" e2 O. j- x7 E- U# x% I% n5 P
第二,要牢记宗旨,服务群众。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必须和密切联系群众结合起来,只有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作为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完成历史使命。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要教育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解民忧、谋民利、惠民生。, {$ n5 p$ _9 c6 ]+ U' S
! ]9 s1 ]% a6 y' ? v/ C+ l5 c+ _+ Q 第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担当起了“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在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完成这一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要以勇于担当使命、甘愿奉献人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认真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坚定,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挺身而出,在矛盾纠纷问题面前迎难而上。$ `. m& K! F4 z& O
4 N( n2 J& }* p( T3 d# o, s
第四,艰苦奋斗,拼搏进取。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面貌和作风,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3 m c) Q0 w' X
. D0 x/ D f. k. E9 @1 Q0 v 第五,廉洁奉公,拒腐防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是“两个务必”思想的发展和继续。重温西柏坡精神,并用以指导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确保政治本色的有效举措。党员干部一定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廉洁自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做到警钟长鸣不失足、风清气正干事业、坦荡无私为民生。 五论述关系类的理论文章。就是论述某个观点或事物与另外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比如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处理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关系);再如,论述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再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关系.例子无( J" R0 p; y0 D( J5 k" u' o
6 c @6 M# C) F9 A2 z( q, A
4 p3 h7 I3 K$ H 六是综合类的文章。指出观点是什么,论述为什么要持有这个观点。为什么说这个观点正确--最后提出今后应该怎么办。明显地融合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当然,为什么部分和怎么办部分几乎都是重点。比如下文重点论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困境及问题是什么,---最后指出怎么办。1 }: F/ y" W6 b: T+ c: d
5 C6 b0 F( ] g/ @! u) ]# _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困境
0 Y* s: l4 j. V; X& u4 [ _4 X时间:2012-5-29 22:59:59 点击:92
7 r5 j% a* [7 z( g! G9 T 核心提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困境 当中国硬实力崛起时,软实力应该如何跟进?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的答案,深深植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在一些学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恰恰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F- v; ^: o2 M+ p) ]! ]/ Z 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由内而外的释放过程,既取决于中国文化资源自身的特性,也取决于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软实力的提升。结合两方面的因素,不难发现中国软实力的困境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 X: q) h. u* D; y$ _
第一,文化精英化。) W* X; o% U' l* t. F" \5 d3 g3 r
! G) Y$ e! s- ?% u 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多属于少数社会精英的文化。在中国社会,文化被视作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文化与社会地位、财富和名誉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中国,有文化的人被视为是“圣贤”、“贤能”或者“有学问的人”,可以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受超大规模社会紧张的人与资源关系制约,有文化的社会精英不愿将文化世俗化,转化为被社会大众所共享的公共资源。因此,中国文化的精英化使得文化资源变成了一种硬权力,而不是软权力,文化始终走不出少数社会精英的小圈子,没有转化成为具有世界号召力的软权力。
, ?& v; j; ~* P3 g7 f2 e! ]1 M6 X- L7 U' w3 n: ~5 u# r- H2 U" b
首先,中国文化没有做好特殊性与普世性的转换。任何文明都是特殊性与普世性的统一。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与其他文明体系有过三次重要交锋。在汉唐时期,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交锋,成功地吸纳了佛教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之后,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明交汇,产生了影响至今的回教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明清之后,随着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华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汇,催生了一波波的西学东渐浪潮,中国汲取了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大量成分,汇入了中华文化的主流。然而,经过三次文明交融、交汇和交锋,尽管中华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实现了融合发展,但中华文化始终停留在亚太地区,没有成为一种普世文化,始终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地区文化。; p% | j# j1 I
8 b1 p7 h; y# l6 c7 O2 f
其次,中国文化没有做好经典化与世俗化的转化。由于中国文化为少数社会精英所掌握,在文化品位上更强调高雅文化,过于追求阳春白雪,中华文化不缺国粹精品,在文化艺术领域可谓经典云集。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缺陷是文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程度比较低,大多数文化学人不愿意主动做下里巴人式的世俗文化,不愿意将文化产品社会化和大众化,普通百姓缺乏应有的共享文化盛宴的机会。同时,从对外角度而言,中华文化观是不平等的“华夷秩序”,明确上下亲疏,确立朝拜册封礼仪。一方面要求诸蕃贡使来朝表示自己奉大以诚和一心向化——向往中华文明的追求;另一方面作为“回礼”,天朝大国遣使赴各国施以册封,对诸“藩”国的朝贡、向化之心与实际行动表示嘉奖;同时对诸“藩”王提出要求,要他们“常奉正朔”,“宁人保国”。
4 w' f; B" O# e
$ z& g; f, a% A5 c* n 再次,中国文化没有处理好融合性和冲突性的关系。尽管早在《易经》中确立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但中华文化自秦汉以后,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更强调文化的融合性,淡化文化的冲突性关系。尤其是经过宋明理学的改造,中华文化崇尚“和而不同”,恪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信条,中国文化不喜欢激烈的冲突,喜欢包容,尊崇厚德,缺乏西方文化那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性。因此,中华文化没有主动向世界扩张,更强调内圣外王,重视道德教化,缺乏基督教文明外方传教的“使命感”。中华文化更安于作为一种地区文化,没有文化扩张的欲望和内在激励,此种安分守己、敬天保民的思想限制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得不仅宋明之后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受到制约,而且在硬实力比拼上也渐趋下风。$ |! T3 E) w! J# z2 i, K* w$ A
6 q8 [* l* ?- [, Z! [) d
第二,文化非杠杆化。
* T2 W& Y3 H, S$ S/ T) [
, i/ s: c7 o, p' V( C5 B' K 任何文化要想成为更大范围内大众追随的生活方式,均需要具有一系列功能强大的支点和杠杆。以西方文化为例,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大的文化权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西方文化获得了宗教革命、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民族国家等一整套社会权力杠杆。通过这些杠杆,西方文化将自身的文化精神融汇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日用而不觉,逐渐转化为不可抗拒的文化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世界受到欧风美雨的强大冲击并非完全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软实力影响,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硬实力载体和各种社会性权力杠杆实现的。
, O) b0 N P$ Y; d, A: F# ~' l7 k9 P* a2 F/ F! V2 g/ j
近代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之所以下降,从根本上并非软实力的下降,而是国家硬实力的衰落。西方国家照样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西方的汉学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研究中国的步伐。对他们而言,中国的文化充满着无尽的玄妙和魅力。虽然他们极不愿意承认中国比他们先进,却总也不敢公开说中国没有文化,只能说“中国病了”。0 x; e5 Y, y7 V! }9 G
! J" l! U8 D' Z
同时,相比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始终缺乏有效的社会权力杠杆。中国世俗化的信仰结构决定了缺乏西方宗教革命带来的持续性信仰权威支持,道德化的礼俗社会赋予中华文化以不可计数的伦理信条,这些伦理信条指导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杜赞奇先生所说的“权力文化网络”,但并没有转化成为能够影响其他国家民众的“文化软实力”。( l& o% H p F5 o. R( \
) A! N. j* v$ X6 b& O( _ B 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民族国家等一整套现代性规划冲击下,中华文化始终没有获得抗衡西方文化的能力和空间。因此,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缺乏西方文化得天独厚的社会权力杠杆,大大限制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和空间。如何从总体上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效的杠杆,建立一整套将中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权力的体制和机制,将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q& K: f o; @. y, _1 `, J
* E) p+ c1 w$ s
第三,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出路。
! c/ Q# \# T# Q
) w! \4 }/ M2 G) r, n9 l( n 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铸造中国的软实力,需要挺直腰杆,大大方方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依托,顺应时代潮流,掀起中国文化建设的高潮,不断为软实力注入崭新的时代精神和世界影响,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同时,要积极探索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不断开辟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新舞台。具体来说,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出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B) R6 N- N; o% i' [
, c, V# O, F5 r0 c$ Y; W7 {
一是实现文化软着陆。
0 B* \2 `( a: W
. e9 \1 E* a. T# w% `! Z+ C! [$ G; M4 h 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柔性化的手段,实现刚性的文化软实力目的。特别是要用老百姓喜欢看、喜欢听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中华文化理念,将看上去与西方文化存在深刻差异的中华文化理念,用西方民众熟悉的方式和手法传播出去,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因此,各涉外部门要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特别是不仅要在国外长腿,通过驻外使领馆、使团和其他代表机构,建立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网,也要在国内长腿,要把触角伸向千家万户,遍及社会各界,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强大的公共外交,实现中华文化的软着陆。中国外交要积极开发中华文化在道德伦理领域的资源,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道德感召力,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资源。
, _- X* ?6 ]( C1 U2 f
$ V# N0 P! v- e' a4 E, y; } 二是实现社会软崛起。5 A, u7 O; F4 I6 \8 Q- P2 v# s) r
" N7 R1 A6 p, Y 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崛起速度非常快,国际社会难免会产生一种恐慌心理,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中国既不能因此而放慢发展速度,畏首畏尾,也不能对于此种顾虑毫不在乎,置之不理。妥帖的办法是在硬实力崛起的同时,也要重视软实力的崛起,要充分发挥人文交流的优势,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推广取信于人,用心与心的对话感动世界,让国际社会接受一个强大、繁荣和值得信任的中国。
4 q, `7 s. a: @% k! T
/ R5 Q+ S& M5 G6 T/ g5 X& i" e$ F 特别是要重视开发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优势资源,比如中医、中药、饮食、服饰、武术、气功、京剧、戏曲等,这些社会文化资源目前在海外受到推崇,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要善于挖掘这些社会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文化理念,凝练和提升文化价值观成分,夯实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 q6 G% B, W+ H3 p( z2 J
! Z: E1 T- S3 f& F5 w6 m+ j4 V4 R 三是要实现国家软驱动。+ T [1 e% S* g7 p; `
. F# M5 z9 Z3 F6 K4 h8 Z$ k
传统上,驱动一个国家对外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利益和权力,凡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的事就做,不利于国家利益的事就不做。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光看重国家利益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大国,不仅看重利益,还要看重价值,要讲原则,不唯利是图,要负责任,不文过饰非。要把文化立国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不仅要弘扬传统文化,还要创造新文化,以此来获取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赖,建设一个文明大国。
4 P8 Y( b/ `2 }6 F4 p) {9 q0 u8 _6 u0 Z) A
再看下文:综合的,几段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是什么,为什么要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如何筑牢等等..
0 |; Y( n* |4 m
' R4 [7 M% J3 }3 `
0 a/ ^4 A6 ]3 p, z 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 g2 ]; A; F% d2 R1 l8 B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精萃读本。两部文集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选材更精当、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对于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 8 w7 k, S7 ^$ I8 C! O8 J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掌握和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这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现实需要,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必然要求。% _7 H4 }- C; c
8 d$ [2 l( j' Y1 U8 ], o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2 W3 q: F4 \$ M* h, E7 c8 o
( H4 v$ Q" R5 z$ G8 ^9 l8 ]
一棵树,有发达的根基,才能发芽成长,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基、发展之基、创新之基。不了解、不熟悉、不研究、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观点、立场、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9 n( ^' E+ I4 T/ L' Y2 K: y
2 H' p! n2 d5 `8 u4 @5 P/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构成了完备科学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清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科学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构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反复检验和证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基础,用坚定的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紧密联系发展变化的中国实际,提出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 y; |) h y8 L2 s a
; V: U" H3 _+ }- T. \$ p$ j! 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是永不熄灭的明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是认识、理解和开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金钥匙,其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路明灯。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指引的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崭新理论,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给予正确有力的指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3 E( i( Z: c% z7 ~) a
$ O2 L& e1 b2 I# O+ K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创新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开放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我们党秉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形式和话语体系上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4 W( C. L" K6 F8 m9 h5 u
6 e, e5 @) ?# N% F$ G% X: @0 Y0 Q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是武装全党和教育群众的有力武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实践主体;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事业,依靠的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用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群众,就会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前进。6 x4 k! r: {4 d% N" P* ~2 K
' X8 d) U+ u( {7 B; u/ U" a 二、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 g9 x# I6 z, |- q* L) d% a0 U1 V
" I- t$ P, o; F
无论是在革命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岁月,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诞生、发育、成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这一根基上的科学理论的参天大树。5 s' D* F; s' P' c8 x
/ l" a2 f! O9 M& O5 B* P. r6 \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时代背景、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和探索,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典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4 D ?3 m$ N1 O1 T" m9 V
' F( {" A+ }: s/ J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基点上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基点上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0 @& T; @, @: d; \6 D
- Y) C" D; V7 E, [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 S# O. a1 w- P6 f$ ?4 P) X$ C! g* `9 w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充分反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4 p" u r$ ?3 p! d; c7 L
* @# [( k, ?. J% y2 ^4 s @ 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9 E. q& f6 d7 i
/ a0 H2 A! K3 B. n' L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丰富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体现在它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中,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就不能对马克思主义有完整、准确、深入的理解,也不能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在吸收历次出版经验的基础上,精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经过5年多艰苦编译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我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在两部文集中得到集中体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精准蓝本、科学依据和坚实根基。' _4 g6 f; B8 k3 u8 B# K$ V j) w
h( ?5 f2 F$ l$ z) A6 N7 N( N 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核,它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历史趋势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论、无产阶级政党论、过渡时期论等一系列重要原理和重要论断。在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中,这些基本原理得到了系统的收录、全面的阐述和科学的展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的内核”,即辩证法,并且将它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又看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荒谬”,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代替它,并在实践基础上使其更加全面和彻底,从而诞生了全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集中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思想,论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社会运动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分析总结,不断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论述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等重要思想。在《资本论》第一卷,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科学说明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所依以旋转的轴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历史趋势论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过渡时期理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文集中蕴含和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遵循。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部文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跑原点、发展基点。: }8 F8 a$ A# o/ C# `3 E8 O
. c* x( j' u: t& T( L) F
清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不偏离不动摇,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到列宁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导师们鲜明的政治立场时时刻刻体现在自己的著作和讲话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著作中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指出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趋势完全一致。在《神圣家族》中,论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列宁在《论无产阶级政党》中指出,党在执政以后必须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在《论粮食税》等著作中,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要求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从俄国的国情出发,采取正确的政策来建设社会主义。总之,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所在、立足所在。4 ~$ Y5 E* |) Y: |% ~# z5 i
2 S ^. B7 U6 ?, K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之中,在文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之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思维认识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和实事求是、联系群众等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科学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武器和重要科学手段。: s5 p; B& W% |' T) o' K0 p
9 v/ E. O+ ?5 O" v; H8 [2 W
生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初就公开宣布:“我们不想教条主义地预料未来”,并强调:“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固守已有结论的封闭体系,它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上都有创新。这种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两部文集中都有充分体现。1848年,欧洲爆发了革命。这次革命虽以无产阶级的失败告终,但积累了宝贵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在所撰写的《1848年到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这次革命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的论断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比起《共产党宣言》,在理论上前进了一大步。到了19世纪90年代,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斯在1893年为《1848年到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写的导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当时在德国出现的普选权这种合法斗争形式,为无产阶级未来的决战积蓄力量。恩格斯同时也提出了告诫,无产阶级决不能放弃革命权,必须维护这唯一的、真正的“历史权利”,这一理论发展脉络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体现得十分清晰。在《列宁专题文集》中,同样体现了列宁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月革命前无产阶级没有取得政权,那时列宁强调要通过暴力“剥夺剥夺者”。十月革命后,当剥夺者已被剥夺,国家进入建设时期,列宁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不仅是暴力,甚至主要不是暴力,而是形成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的思想演变、理论创新过程,在文集中体现得非常清楚。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 }9 K. L/ w/ M
' _# G) ]: ^% e1 {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必须进一步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7 f" V4 S& r& L) e; Y. k% R% M
1 b9 e$ h% E. D9 @; [ 渊深而气蒸腾,源远而势奔腾。马克思主义已植根于中国现代发展的历史沃土之中,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注入强劲动力。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新经验和新方法去破解新的难题,应对新的挑战,化解新的风险,必须进一步筑牢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基。+ I2 ]. \1 { W
; U. T7 G4 Q2 T- v2 n
在理清弄懂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揭示和诠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学懂弄清,才能真正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一要精读原著。认认真真读懂经典文献,反复研究文献理论,深入到原著的历史背景中去读,深入到原著的思想体系中去读,在读懂单篇的基础上把不同篇目贯穿起来增强理解,深度挖掘原著的写作意义,深刻剖析思想观点的来龙去脉。二要深入思考。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去研读马克思主义,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理论,体现在活的灵魂和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丰富。活源于实践,发展得力于对实践结果正确性的检验。只有结合发展着的实践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发展中丰富、在创新中发展的内涵,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自觉性坚定性。
3 U5 J5 D6 c4 @ G, Q6 j, ]' S, c$ S8 k* A
在继承坚持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要义,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继承好马克思主义,当前,就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强调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确立和壮大民族的精神支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8 h2 h3 D+ I' E+ b4 [0 b: b4 _/ e! A4 J
在发展创新上下功夫。从时代要求和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章,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处于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不可逆转的世界多极化趋势,需要我们拓展国际视野,进行深邃的战略思考,依据新的情况、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要结合民族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民族的国情特色、文化特质、思维特性、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人民容易接受、能够把握的理论;要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当今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明确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注重总结升华,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形成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S: M& |, X D B2 n
- n. y# H: ]' i. _ Z 在普及提高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广大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和目的。要着力构建普及体系。制定普及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工作;建立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常规化学习制度,通过党校培训、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定期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和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创新普及形式和载体。广泛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引导舆论,增强理论宣传效果,宣传教育要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群众学习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群众明白易懂的话语。要坚持与实践的结合。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 ^% H' C0 v6 e- o7 j9 J' X C5 t& ?) Q/ a; b5 ~
在中外结合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的产生得益于对各种人类文明成果的批判与继承。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科学地对待国外经验和发展模式,站在当代世界的高度,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用成果,尤其要关注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批判中改造、在改造中扬弃,在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Q s/ e# v& ]: d7 h* K
3 n6 [" z0 ]/ ^) A* `3 {" p3 O, O% f* r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的长期任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就一定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 p% j, M$ t% i! H5 T7 i; P
9 a; a- `8 m+ L- x+ t* ?' ]& a4 |
& ]* r, y+ Y; D4 r+ X7 S6 R
七。其他类型。以上类型只是根据论述的内容偏重于什么而进行的分类,并不严谨,但根据这一分类,我们也许可以理清写作重点和思路。还有的理论文章偏重于解释比如“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意义”,强调重要性、必要性;还有的理论文章强调要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正确认识生态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统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等等等。最关键的是,理论文章要把握写作的要求和要论述的重点,保证写作大方向不错;同时注重理论高度,哪怕一个小小的观点和措施亦可联系到马列主义哲学及党的民生政策、廉政政策、科技政策、科技管理政策、文化建设政策等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很多观点可以运用,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的第一资源,质变量变规律,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矛盾观点,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当然,具体措施亦应细致可行,思路对头。以上仅仅是公务员写作热线老朱一家之言,粗浅看法;由于时间急,举个例子有的也不严谨,个别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文章,只是带有论文的性质,旨在说明问题;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col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