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干部朋友里面,有几个年轻点的提拔得比较快,他们受到命运的格外垂青,都有一个共同点,悟性较高。- Y% i. G% _) Q$ E: H( x; w+ H. o
0 ^" K& l: @' D* T
悟性高常常能让人脱颖而出。同是干事,有的吃亏,有的能够事半功倍,关键是有没有对上领导的路。因此,任何事在干之前,必须悟得上级的意图,谁把领导的思想付诸行动,提供了范例,谁的工作也就在面上具有了指导意义。悟性也常让这种人获得“德性好”的美名。有的人喜欢当面吹捧,显示上级的威势,可大多当事人失掉了气节,也让受捧者的英名贬值。悟性高的不这样,不在面前张扬,却默默地扩大领导的影响,把其一言一行往功德无量处阐释,真正夯实群众基础。
2 }# n# _5 d3 Q) l [" k" @8 \$ [/ b
悟性高还体现在协调上的胜势,细微处的善解人意。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领导办公室谈话,来了客人如何安排,悟性可见一斑。来的是其同级、领导,或者是异性,得知趣告辞,他们的事不是能掺和的。而来的人如果不受欢迎,得留下来,让来人感到你们有事,不能打扰,无形中帮领导推却了麻烦,甚至唱唱双簧将来人打发了事。有时,来的人一般化或是圈中人,知道听听无所谓,也必须客气回避,千万别自我抬举,这时领导会说:“急什么,没什么听不得的。”领导体现了气量和关爱,你也体现了分量。
4 Y! x) x2 n/ q' R5 }2 g) x/ D% C A4 C1 e4 O( G" ~
悟性高的人,还会成为给领导撑门面的人。领导下去检查工作,会带他去,座谈会上也让他亮相。他们逐渐由走进视野到走入领导的圈子,由工作圈子又到生活圈子,交往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形成良性循环,他们耳濡目染,会得到更多的启示,悟性更高。 ' q, U9 [# L6 K0 @& U
; @ N- m2 m# R5 f( m3 \0 r- Z
先是一点即通。领导不点,不是水平;点得太多,也就没了余味,也没耐心。这时领导会夸:“有悟性。”说此话时,领导也有种自得,发现悟性也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你得马上回话:“还需要点化。”该知足了,领导这话说出来不容易,这是一种对成熟的嘉许,对前景的暗示。 - U) W' o7 D, X, m. U4 R
5 X, u0 W; d" U3 T+ T9 y2 C
后是不点即通。
( p4 ]2 Q8 O& G* ~1 d! S 悟性最高的境界,是不该悟的不去悟。曾国藩在同治五年写给曾纪泽、曾纪鸿的信中劝谕:泽儿天资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这“浑”字意蕴深长,为人做官都值得玩味,全面理解就不说了,但其间必含有粗放之意。假装糊涂,还没真糊涂好。别太辛苦了,生活中到处是题目,毕竟要留一些去思考去解答。尝试着为别人的聪明而快乐,那是一种聪明的快乐、轻松,可以毫无顾忌,而且是一种无私,还能快乐出一种美好的德行。 (摘自《帷幄》)
' \" `9 i) h4 B [1 j.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