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汇总

[复制链接]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4: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文化产业是代表全球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这一绿色产业、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是绵阳贯彻科学发展要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举措,也是绵阳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和生活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了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为“十二五”期间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建设和繁荣献计出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正良带领教科文卫工委的全体成员前往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对绵阳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解决难题的破解之道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老秘网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经济发展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各区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和组织保障。
    2、加强文化政策研究,积极推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政策出台。为推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工作,加快推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政策出台。2008年2月,由市文化局收集编辑的《文化产业政策汇编》一书印刷成册。该书收集了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省及绵阳市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策27篇。今年1月,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的决定》,对支持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意见。这些都为研究规划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文化等部门开展文化产业工作指导提供了方便,为文化产业经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利用政策优惠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政策依据。
    3、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构建良好市场监管体系。为推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繁荣与管理并举,逐步健全各级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提高文化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同时,广泛开展文化法规等普法教育,通过各种媒介及各种方式,宣传文化法规,提高全民守法意识,构建良好市场监管体系。
    4、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文化产业发展。近五年来,我老秘网市市级财政先后投入3亿多元,建成面积达12万余平方米的市级文化基础设施,如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绵州大剧院、市博物馆、市艺术中心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建成的绵州大剧院和绵阳博物馆(现已改成绵阳科技馆),造型新颖,在西部同级城市中堪称一流,已成为绵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同时,我老秘网市各级财政先后还投入2亿多元资金用于各区市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两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初步建立了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5.12”大地震发生后,为了快速恢复我老秘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及时启动了全市282个公共文化灾后重建工作,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多次组织开展文化产业普查、调研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制定包括“十二五规划”、《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实施方案》以及《七曲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和《七曲山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李白文化国际名称规划方案》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关规划,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6、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全面推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升级。“5.12”汶川大地震后,为快速恢复文化产业,我老秘网市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这个历史机遇,坚持一手抓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建设,广泛调研,结合实际,及时对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同时,还专门成立了项目推进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文化产业项目推进工作,截至2010年10月31日,我老秘网市灾后文化重建中期规划调整后,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数据库文化产业项目合计14个项目,规划投资22553.3万元。实现开工12项,完工8项,完成投资6969.3万元。
    7、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精心打造文化产业新亮点。为克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经营模式落后,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我老秘网市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精心打造文化产业新亮点。针对文化产业与各行业关联度不断提高这一趋势,将文化产业发展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旅游业相结合,成功打造了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先后在绵阳、成都、西安、北京、青岛、汉中等地公开演出,目前,累计演出100余场,荣获全国多项金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演艺影视基地项目。同时,积极筹备羌绣产业园区建设工作。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探明了新的道路,同时,有利于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发展新模式的研究。
   (二)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资源状况
    1、资源数量:据统计,我老秘网市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历史文化名镇3个;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9个;国家一级文物68件,国家一级以下文物31482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项;拥有李白故里、大禹故里和名人故居8个;拥有全国性文化节庆17个,地区性文化节庆10个,传统民族、民俗文化节庆24个;拥有寺庙243个,道教寺庙72个,清真寺70个,基督教、天主教堂27个,拥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7个,群众文化艺术馆8个,图书馆8个,展览馆2个,体育馆8个,电影院44个,剧场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11人。
    2、资源特色:绵阳作为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有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有羌族文化、白马藏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有两弹一星、亚洲最大风洞群为代表的科技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已成为培育和促进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元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形成了新闻出版(版权)、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等多元化文化产业集群。
    3、资源转化和利用成效:根据我老秘网市文化资源实际,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目前,绵阳科技馆(娱乐风洞、球幕电影)、梓潼七曲山文昌文化游客接待及展示中心、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北川老县城、安县羌王城文化产业园、《大北川》禹羌文化产业园已初步展现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绵阳三国蜀汉文化城、涪城电影产业、游仙中国西部影视文化产业主题公园、三台潼川豆豉文化产业园、平武牛飞羌绣产业园、盐亭两河镇向山科技花卉文化基地、北川禹羌原生态情景歌舞《禹羌部落》演艺等“一县一品”文化产业项目已着手逐级申报。
   (三)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我老秘网市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软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连续10年(2000——2009年)实现年均2位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全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5396个。其中,新闻出版(版权)1360个、文化艺术服务467个、网络文化服务785个、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697个、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987个、广播电视电影服务100个。从业人员近10万人,实现生产总值约130亿元,(其中旅游业部分97亿元,文化部分33亿元),文化部分占全市GDP2.8%。在文化产业33亿中,印刷包装装潢占21亿元,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好的行业,有全国包装装潢100强企业3家,有4家产值过亿元;文化服务类近12亿元,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软件网络、文化用品等六大文化产业门类,逐步建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潜能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但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行业仍然是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力量,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据统计,演艺业,文化旅游、新闻出版、文化娱乐业等传统文化产业占据绵阳市文化产业总收入88.84%。而新兴行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
二、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我老秘网市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广电、旅游等主管部门也在各自的主管业务范围内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的说来,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普遍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事业的产业化转变势在必行。但对如何全面发展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措施还没有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2、文化产业总量偏小,竞争力弱。由于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性不强,导致我老秘网市现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主要表现为经营单位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和规模没有真正上去;文化企业融资能力弱,商业运作程度较低,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有规模效应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较少。发展相对失衡,事业发展较快,产业发展较慢,与我老秘网市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太相称。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我老秘网市现有文化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分类体系中偏重于“传统型”,产业主体在经营上基本上局限于传统主业,在发展上主要靠内容的复制、模仿与传播,缺少创意型、带头型文化资源配置特色,缺少有能力进行跨行业、多领域经营的企业,高科技动漫产业还未真正起步。
    4、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政府工作机制还未理顺,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尚未清晰,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现有分级管理体制下,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文化市场尚未成熟,不能有效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式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层,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建设等还存在缺失,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5、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相对缺乏。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老秘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6、配套政策措施尚未落实。虽然国家和市委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三、对今后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配套政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按照《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要求,深入开展文化产业调研,进一步加强统一管理,尽快制订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使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真正落实。
    (三)拓展领域、多元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积极引导非国有经济成分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引导他们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拓展文化营销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引进人才、进军高端,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在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各地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面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对象是“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文化创意拔尖人才,“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设计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依托现有的大学资源,增设文化产业新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依托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开发一系列文化产业范畴内的职业资质、职业认证及职业技能培训。
 

精彩评论4

正序浏览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4: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关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出现还不到10年的时间。2000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几十年来,文化在我们这个国家一直姓“公”、一直姓“事”,一直称其为文化事业。从事文化事业的人统称为国家干部。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内有了不吃官饷自食其力的文化,还出现了一些老百姓自己办的文化,官方开始把这些文化叫作文化产业。这以后文化除了姓“公”姓“事”的,又多了姓“民”姓“企”两个姓,从此,出书的、办报的、跳舞的、唱戏的,公说“事”,婆说“企”,文化在我们国家也就开始“热闹”起来。老百姓熟悉和叫惯了的是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这个词还不习惯,还很陌生,甚至还有点“刺眼”。这是由于在那个漫长的日子里,老百姓享受的是供给式的文化事业,不是消费式的文化产业,这也正是文化在我们这个国家的特殊性所在。“产业”之于文化应该是它属性的原始回归,更应该是它的本质再现。
统计部门按产业的构成把文化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为主的外围层和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
上世纪末,国际上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异军突起,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成为最具人气的“快乐产业”,最富潜力的“内容产业”,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虽然较晚,体制机制羁绊较重,但从2003年起,我们不断革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发展道路。迎来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显著,成就最辉煌的新时期。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内容为主的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得到了进一步展现,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潜力得到进一步凸显,展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省的文化产业这些年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些方面还刚刚起步,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文化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有雄厚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还难得一见;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整体文化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文化产业在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很不“起眼”。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和“软肋”日益显现,我省与文化产业发达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适应。
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直面我省文化产业滞后的现实;破解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革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弊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打破条块、产业、行业分割设限的文化资源格局,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培育一批有雄厚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实现文化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注重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创新手段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弘扬本土文化,打造龙江文化品牌;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现代文化消费观念;抓住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新机遇,提档加速,实现“弯道超越”,加快我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调研组在认真分析我省文化产业现状,学习和借鉴湘、浙、沪、粤、辽等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就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问题,提出以下七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请常委会审议。
一、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要树立全新文化产业发展观,直面我省文化产业落后的现实,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超过“第二方阵”,赶上“第一方阵”
(一)我省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差与滞后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字,200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412亿元,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2.6%,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5亿元,在全国各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排序中名列第22位,只占本省当年GDP总量的1.6%,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2007年我省GDP总量与排在全国最前面的广东省相比,是广东的1/4,而我省这一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是广东的1/18。与我省毗邻的吉林省,2008年 GDP总量排在我省后6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却排在我省前6位,是我省的2.4倍,占本省GDP比重已接近5%。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我省文化产业的落差和严重滞后。
我省的文化产业与许多省横向比,无论是总量还是占本省GDP的比重,都远远落后于兄弟省。我们既不在第一方阵,也不在第二方阵,而是被远远甩在了第三方阵。当我们踮起脚尖遥望跑在我们前面的第二方阵和第一方阵时,看到的是旌旗猎猎,风驰电掣。回望我们身后,老少边穷,所剩无几。我们这个拥有曾经被誉为 “东方莫斯科”和“音乐之乡”的城市,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份,如今已风光不再。
(二)文化产业不仅能够而且应该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成为可下“金蛋”的“母鸡”
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化的发展强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决定着21世纪的走向。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文化确立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立国产业。今天的文化产业已实实在在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走在文化产业发展前列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都已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当家产业。
目前,我国已有6个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或超过了本省GDP的5%,成为本省(市)的支柱产业。在我们所考察的几个省市,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本省(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强力推进。一直走在全国文化产业排头的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本省GDP的6.2%,现在正在推进92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这个省的“十一五”规划末期文化产业增加值拟定为3000亿元,达到本省GDP的8%。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和“动漫湘军”为主力的湖南文化产业在本省所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与装备制造业、钢铁有色金属业持平,在全省确立的10大优势产业中已经高于其它八大优势产业,成为湖南当家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本市GDP 5.6%的上海,为确保文化产业后发之力,正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数字技术及金融产业的结合,全国第一家数字出版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经在这里建设。
近年,我国的一些省(市)相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市)的战略口号,上海、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等文化产业发达的省(市)陆续编制了本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文化产业做为本省(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已跻身我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的河南省,提出了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
我省已制定了从2009年到2015年《黑龙江省推进文化兴省战略行动规划》,规划中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六个一建设”和“六项产业发展工程”,将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将占到GDP的5%左右,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这确实是一个很鼓舞人心的发展规划,意味着我省文化产业将出现高速发展的局面。
未来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产业加速转型,规模加速扩张,素质加速提升,竞争加速升级,实力加速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加速期。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我省的文化产业有资源丰富、力量雄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决不能错过这一重要发展机遇,要将各种有利条件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树立新的发展观念、谋划新的发展思路、确定新的发展目标、编制新的发展规划。明确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文化产业。以超常规的办法,超常规的速度,争取用10年的时间,到“十三五”规划末期,超越第二方阵。再用10年的时间赶上第一方阵,实现龙江文化产业的崛起。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要打破条块设限、产业分割、行业封锁的文化资源格局,实现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与重组,打造文化产业“航空母舰”,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加快我省龙头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今年5月18日,由原黑龙江省出版总社转企改制组建起来的大型出版产业集团——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披红挂彩,隆重揭牌。7家出版社、6家杂志社、3家印刷制版企业和2家图书音像发行集团聚集麾下。组建了以出版为主业、兼营多种媒体的产业集团。原16家事业单位的580多名事业干部整体转换身份,成为出版集团聘用的“社会人员”。从此,一个端了50多年财政铁饭碗的文化事业单位彻底告别了事业身份转为文化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进入21世纪,文化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文化企业的规模扩张进一步加剧,文化产业的集群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近年成长起来的一批年产值和资产双超千亿美元的国际文化企业巨头和文化产业大亨在文化市场上叱诧风云,成为国际文化市场的支配力量。面对海量的市场需求和国际文化巨头的大兵压境,我国的一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实施的企业兼并和资源重组也风云乍起,来势逼人。我们在湖南、广东、浙江等地考察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走出以省为界的小市场,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大市场。
尽快组建一批我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提升在国内、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省企业不但数量少,规模普遍偏小,企业集约化和产业集中度偏低,资源极度分散,还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浪费以及无序竞争的问题。企业效益低下,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在文化市场迅速发展的今天,使我们处于竞争中的弱势。如何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如何让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和基础作用,已经成为我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面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巨大挑战和竞争压力,我们必须加快培育几个有实力、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有重点地建设几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几个有基础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平台。在全省形成以龙江传媒集团、黑龙江出版集团和黑龙江龙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为龙头,以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等有基础的重点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为平台,以哈尔滨平房动漫产业基地、冰雪大世界文化基地、松雷集团音乐剧创作基地、正在建设的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牡丹江文化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龙头骨干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基地引领产业创新,产品孵化;中心城市发挥产业辐射和区域产业集群推进的功能。组成一支具有雄厚实力和极强竞争力,可以挺直腰板参与国内、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省队”。
(二)冲破行政壁垒,破除行业地域界限,实现优势产业资源重组,优势企业强强联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是按照行政区划、行政级次配置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源既被各级行政体制所分割,又被各级行政体制所禁锢,而且这种体制长期以来被固化。这种行政化的文化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体制形成尖锐矛盾。由于这种体制上的“先天不足”,在我省文化市场就出现了有能力的没有资源,有资源的没有能力;强的难以再强,弱的也不能淘汰;谁也大不了,谁也强不了,谁也撑不着,谁也饿不死,谁都有饭吃,谁也别想有大作为。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部门分割利益的刚性化,企业难以成为市场主体,资源难以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名副其实地成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格局中你的——我的——他的。文化产业也就被划分成省的、市的、县的,姓广的、姓报的、姓文的、姓图的……。井水不能犯河水,河水也不能进井水。
始建于上世纪末的我国有线电视网,由中央、省、市、县分层建成,建网之初只是为了自上至下传送电视节目信号。经过数年的网络改造和发展,目前,已建成了连接31个省市区,近4万公里的国家广播电视光纤干线传输网,10万公里的省级干线网和300万公里的地市级传输网。我省目前已建成8400多公里、连接近600万用户的省光纤干线网。新建成的省干线网频带宽、容量大、多功能、双向性,完全具备了包括视频、宽带数据、IP语音等多媒体业务运营能力。然而,由于文化资源的行政区域化分割,目前,我省的有线电视网还完全处在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的分割状态中,还是一市一网、一县一网、一厂一网、一矿一网,各自为政、支离破碎的小片网。除了传送电视节目信号外,数字化网络的潜在承载能力无法发挥,多媒体的营运业务及增值业务无法实现。这样一个投入巨大、功能齐全、潜力广阔、效益可观的现代化网络在数字化时代竟然大部分功能被闲置。优质文化资源不能发挥产业功能,很让人痛心。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下决心实现全省全网、全国全网,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优势,盘活存量,做足增量,让存量与增量共同增值。把目前每年只有十亿元的网络效益增至几十亿元、上百亿元。因此,对我省有线电视进行资源重组整合,实现全省一网,组建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实现企业化运营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调研组在考察中了解到,辽宁省文化资源整合的力度很大,《铁岭晚报》已更名为《辽沈晚报·铁岭版》,《铁岭日报》已由原铁岭日报社主办变更为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主办;“铁岭人民广播电台”呼号变更为“辽宁人民广播电台·铁岭之声”,“铁岭电视台”的呼号前冠以“辽宁”二字。今年初,辽宁日报传媒集团、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与铁岭市的三家媒体在员工劳动关系不变、单位隶属关系不变、资产归属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跨区域的战略合作和文化资源的优化重组,提升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辽宁日报传媒集团、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将在今年6月底以前完成与营口、辽阳、本溪、抚顺、阜新、盘锦7个城市相关媒体的战略重组,组建辽宁省与中部城市群媒体集团。
针对我省及省会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调研组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共识,建议用市场手段和机制组建省及省会城市广播电视联合体、省及省会城市报业联合体、省及省会城市出版联合体,或者跨行业跨媒体的交叉联合体。可以先在一个方面进行试点。这一动议主要出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省及省会城市文化资源与市场有限,实现强强联合后可以在更大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中去参与竞争;省市广播电视频道的同质化、雷同化设置本身就是资源的浪费,联合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频道资源;新闻资源的共享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省市联合体共同应对广告市场和发行市场,可以极大缓解由于省市血拼广告市场和发行销售市场而造成的残酷压价,争抢报摊、自伤元气的内耗;总之,省市强势媒体的联合,会极大地减少层际之间的无谓竞争和摩擦,既可壮大实力,提升竞争力,又能为打造我省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奠定基础。
在国际上,相同媒体或不同媒体间的资产兼并、资源整合重组已屡见不鲜,在我国由于文化配置资源的行政化,上述联合尚无先例,实施起来会阻力很大。但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三、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要破解深层次矛盾和主要弊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我省文化产业强筋壮骨,使文化产业发展驰上“快车道”
(一)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走出改革的“深水区”
牡丹江畔,与八女投江群雕为邻座落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大厦。2004年,牡丹江广电集团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冲破体制束缚,兼并牡丹江报业集团,组建了一个跨行业、跨媒体的企业集团——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实现了脱胎换骨的由行政事业型向产业经营型的转变,在产业开发和市场竞争中彰显了蓬勃生机。2008年,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经营收入达到1.84亿元,比改革前的3000万元增长了6倍。
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暴露,文化产业传统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国有文化事业机构不具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身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旧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制,革除体制弊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迫切要求。2003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实行事业体制,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实行企业体制。
文化体制改革比起经济体制改革要复杂的多,虽然改革都是要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引入市场机制,使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从国家单一的提供方式向多种提供方式转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和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性,文化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文化体制改革一向被人们视为体制改革的“深水区”。
目前,我省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由试点逐步向整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划分也已明晰。出版、影视制作、电影放映、文艺院团都要在2010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文化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已时不我待。应该说,早改早发展,大改大发展,不改不发展。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黑龙江省杂技团主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于2005年以项目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组建了股份制企业——冰上杂技舞蹈团。这个企业体制的冰上舞蹈团与事业体制的省杂技团实行一团两制。省杂技团在文化体制上的这种大胆探索给杂技艺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冰上杂技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吸引了国内外的演出市场。已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阿联酋等国签订了演出合同。冰上杂技舞蹈团这种全新的体制所带来的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和产业大发展,促使省杂技团的整体转企改制提上了日程,并制定了年底前完成体制改革的时间表。
(二)脱胎换骨,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
目前,我省一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领导,明知转企改制已是大势所趋,仍然心存幻想,还在“积极”争取公益性事业性质,为“铁饭碗”四处奔走游说;也有一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领导缺乏改革魄力,存在畏难情绪,仍在等待观望,看左右比前后,犹豫不决,行动迟缓。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利益关系的一次大调整,阻力和难度都很大,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各行各业情况千差万别,十分复杂。改革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套,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要一团一策、一企一策。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配套措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黑龙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黑龙江杂技团不等不靠,抢抓机遇,转企改制,成为市场主体,走进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使企业效益和产业规模得到扩大和提升。省及各市地的出版、演出院团等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应迅速跟上,加快改革步伐。
转企改制的难点是人员身份的转换。省电影公司采取“以改革促发展,妥善安置职工,优化国有资产”的方法,取得显著成效。在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已经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及对高级演职人员采取特殊政策等办法,对原事业身份的老职工保留事业身份及待遇,由政府托底过渡,这样有利于转制企业甩掉包袱、焕发活力、轻装上阵。灵活弹性的政策是保证成功转企改制的关键。我省出版总社转企改制的成功经验和优惠政策,也可以在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中参照,形成一个“谁改革发展就支持谁”的政策导向
我省还有一些靠行政手段组建起来的国有文化产业集团,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去适应市场,但这种二元化体制结构弊端很多,在实际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非事非企、事企难分”的问题。事业体制本身就是不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遇到了很多尴尬和窘迫。遇到这一问题以报纸为多。在调研中,我们也听到了他们的呼声,他们迫切希望能走出这一困扰多年的窘境,成为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组织专门的调研。
广播电视既具有大众传媒的特点,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还是党的重要舆论工具。对于这类文化单位的改革,强调宣传与经营分离、制作与播出分离。制作与播出的分离已开始实施,并取得成效,但宣传与经营的分离实施起来却有一定难度。我们认为,对于广电的深化改革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政策和推动力,也需要作专门的深入调研。
四、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要拆除壁垒,拓宽渠道,实现文化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性、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由五个国家顶级艺术家组成的创作团队原创的大型音乐剧《蝶》,经过3年酝酿,破茧而出,飞天蝶舞,轰动了哈尔滨,轰动了北京,轰动了韩国……。这是以经营地产、金融和商业零售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松雷集团斥资6000万元的力作。《蝶》已在国内6个城市和韩国演出近百场,好评如潮。创造了我国音乐剧史上的四个第一,成为“哈尔滨文化制造”的一张名片。松雷集团董事长曾庆荣说:“作文化是经商的最高境界”。2005年松雷集团成立松雷文化传媒公司,专门从事文化产业开发,投资和经营。这让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家的敏锐眼光和文化产业极富商机的前景。
过去,文化被看做是纯粹的公益性活动,因此,对文化的投入基本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以财政拨款方式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一、狭窄,而且只管投入不问产出。由于文化产业门槛很高,一方面,民间资本想投资文化产业而没有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一些急需资金的文化产业对不能进入这一领域的民间资本欲求不能。资金短缺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浙江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个省利用民间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使民营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领域越来越宽,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已成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一个占地近500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被一些外国人称作“中国好莱坞”的浙江横店影视城,完全是由民间资本投入26亿元打造的。现在,影视城已建成故宫等13个跨越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点的影视拍摄景区。每年在这里投拍50多部电影电视剧,5年多时间已拍摄了3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美国的功夫大片也被吸引到这里拍摄。
据统计,现在浙江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年营业收入达300亿元,在全省437家影视制作企业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发挥了本省文化需求旺盛和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兴办文化产业。
上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大对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降低门槛,拆除壁垒,改善服务,广开渠道,支持民间资本投向文化项目,取得成效。这个市的民间资本投入已占表演团体总投入的60%、广电节目制作总投入的85%、娱乐总投入的90%及网络总投入的95%。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会大幅度增长。为此,政府的财力应集中到大型基础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投资上来,将竞争性文化项目的投资让位于民间资本。实现文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性。现在正是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最好时机,最近国家决定,出版业将向一直以来被视为“灰色地带”的民营出版机构开放。民营出版企业的融资渠道、对市场的敏感度、策划营销能力和经营的灵活性都是国企所不具备的。我们的国有出版集团应利用好这一政策,尽快与民营资本连接,既可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又可给国有出版企业输血。另外,现在土地越来越少,排污控制越来越紧,能耗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用地量大、排污严重、能耗高的产业已成烫手山芋,一些民营资本正在转而投资文化产业。我省文化产业应抓住这个机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
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放宽和取消对非公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的限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资源的重组、整合;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运作的方式和途径;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解决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巨大资金缺口。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一些省市政府也采取不同的方式扶持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多以每年数千万的政府专项资金的形式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省还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以市场化手段,对急需资金的文化企业给予扶持,使一批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我省从2006年起,省政府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考虑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调研组建议将这一专项资金的额度提高到每年5000万元。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五、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弘扬本土文化,打造龙江文化品牌
(一)小鼠标点出了一个大世界,数字技术撑起我省新兴文化产业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带进了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它颠覆了一切传统的传播方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彰显力和影响力的“第四媒体”。截至2008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已达到2.53亿,成为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
网络文化产业由于体制约束较少、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上海等发达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已超过了传统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网络也正在成为城乡居民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形式,并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07年,上海网络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元,占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据有关调查,近10年,纸质图书的读者比例已由60%下降到42%,网络读者却连续10年成倍增长,一个读网的时代正在到来。网络内容产业的高速发展强烈吸引着一些发达省市在千方百计谋划如何抢占网络文化产业这个高地,不遗余力地策划如何瓜分网络文化产业这块蛋糕。我省在这方面却显得被动和迟钝。我省网络内容产业资源分散、发育较慢、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没有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极低。鉴于这种形势,建议我省优先重点培育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市场前景极好的网络内容产业,重点培育1—2个网络内容产业项目,使我省登上高速奔驰的网络文化产业快车,不至于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中被边缘化。
走进哈尔滨市平房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在宽敞明亮的动漫制作大厅,一幅幅独具匠心的夸张艺术设计,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卡通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正在崛起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数字技术给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让文化产业施展了无限的魅力、无限的魔力、无限的风光。由省市区联合共建,奠基于2006年的平房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筑面积已扩展到4万平方米,有72家动漫及网络游戏企业入驻。现在基地年产动画能力已达15000分钟,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完成16部动画片和网上游戏制作,实现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驻动漫基地的企业坚持原创道路,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突出龙江特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富含龙江文化元素、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的原创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平房动漫产业基地快速崛起是我省运用数字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范例,也是我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迈出的坚实一步。我省新兴文化产业还刚刚起步,一些基地和园区还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也还不很明显,还需要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集群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以数字设计、动漫产业为主的我省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哈尔滨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也已完成规划设计。调研组认为,在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中,要坚持由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突出基地或园区的发展特色,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并延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释放基地或园区的规模效应。
(二)实施“人才兴文”发展战略,打造龙江文化品牌
湖南广电的“超女”和动漫“蓝猫”;浙江的“杭州动漫博览会”和“阿里巴巴网”;辽宁的赵本山和“刘老根儿大舞台”……。这些极富个性化、富含丰富民族文化营养和民族生态元素的著名地域文化品牌,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文化品牌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旗帜。在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产业品牌中我省一个也没有,可见我省在文化品牌意识上还相当淡漠,在文化品牌的挖掘、培育和文化品牌的建设上还相当滞后。近几年,我省虽然也打造了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音乐剧《蝶》等一批文化品牌,但能够影响全国的大品牌还没有形成。一个有价值的品牌可以牵动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群的发展,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可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资本聚集、规模放大、品牌提升的效应。我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鲜明的地域特色,我们要立足龙江省情,着眼龙江特色,挖掘龙江资源,发挥龙江优势,打造一批具有龙江地域元素的龙江文化品牌。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是由于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以及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行决定的。我们的一些文化从业人员已熟悉了文化事业,对传统办报纸、办广电、办出版已驾轻就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一下子从事业转为企业,成了市场的主体,进而驾驭一个大的企业集团,进入竞争激烈的市场,对这些从业人员来说就成了一个新课题。因此,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过程中,尤感熟悉市场、明白资本运营、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我省地处边疆,整体环境难以吸引人才,加之本身就存在人才“水土流失”,队伍老化和功能褪化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我们建议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实施“人才兴文”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在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演艺网络产业、出版销售产业形成若干具有战略发展眼光、懂文化产业规律、善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群体。特别要引进、培养一批文化产业的高端领军人才,带领我省文化产业实现新的崛起。
六、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要着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文化消费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调研组在湖南长沙、在浙江杭州、在辽宁沈阳,都被每晚夜色中那涌向“田汉大剧场”、“宋城演艺场”、“盛京大磨坊”和“刘老根儿大舞台”的如潮人流所吸引。杭州的宋城艺术团现在已开辟了七个演出剧场,2008年仅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就演出1100多场,观众达21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8亿元。被称为中国百老汇的长沙“田汉大剧场”,从2004年至今,场场爆满。湖南省政协的同志告诉调研组,连北京、广州的游客都会专程到长沙来消遣周末。到剧场去看一场有滋有味的文艺演出,已成为这里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消费。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走过来的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应占到全部消费的23%左右;据此推算,我国每年的文化消费总量应达到4万亿元以上。然而,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年文化消费总量只有6931亿元,占全部消费的7%,是发达国家的1/4。
时下,我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远远低于其他许多省份。在城乡居民的诸多消费中,文化消费也常常被其他消费挤掉而排不上日程,文化消费几乎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全国各省人均文化消费统计中,我省城乡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为346元,排在全国第24位,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381元,排在全国第30位,仅高于西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只是浙江省的1/4。
为什么深埋在城乡居民中的巨大文化消费潜力没能得到释放呢?市场形成发展的基础是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市场。目前,我省的文化消费者正处于数量扩张和观念的嬗变期。一方面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原创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消费热情不高,出现消费疲软。有调查显示,我省83%的城市居民多年不进剧院看戏,78%的城市居民多年不进电影院看电影。很多人长年不进书店购书。大部分城乡居民还不能潇潇洒洒掏腰包进行文化消费。
当然,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仍然是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才是增强文化消费能力和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条件。政府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既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产业化之路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解决“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的问题。调研组认为,大庆市开展的“百场音乐会进企业进校园”和“书香大庆”等主题活动,是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培育壮大文化市场的有效办法。通过活动,辅导、教授了音乐欣赏知识,提高了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培养了市民欣赏高雅艺术的情趣,引导了文化消费,培育壮大了文化市场。“书香大庆”活动,既培养了市民的读书习惯,也培育了文化市场,活动开展四年来,全市图书销售额增长了30%,使大庆图书城成为全省三大图书城之一。
调研组认为,政府对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地区、农民发放文化消费券的办法,对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支付能力,刺激文化消费,培育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会起一定作用。广播、电视、报纸定期或不定期地无偿刊登文艺、电影等演出信息,对文化市场的培育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七、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要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抢抓文化产业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机遇,使我省文化产业在困境中崛起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瞬息如寒流席卷全球,整个世界人心恐慌,经济震荡。高速发展30年的中国经济也受到了这一危机的影响。唯有文化产业在危机中逆势上扬,进入了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提速期和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在大部分城乡居民捂着钱袋过日子的时候,金融危机却给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个新的扩张期。
金融危机寒流袭来,走在我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的湖南、上海、广东抢抓机遇,逆境突围。湖南省今年一季度电影票房增长了100%,广电网收入增长30%,卫视广告收入增长15%,一批优秀动漫产品出口美国,创汇1500万美元。在金融危机寒流袭来的2008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提升了25%,比本省其它产业增长率高出15个百分点。
上海文化产业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亮点”,注册上海以互动娱乐为主营的盛大网络公司,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达7亿元,同比增长17%,累计注册用户已超过8亿。同时,一个新的扩张计划又在金融危机中酝酿出台。
我国文化产业龙头老大的广东省电影电视、娱乐演出、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文化市场一派红火。2亿元的专项文化产业资金投入20个首批“广东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对现代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金融危机寒流袭来,有740万人口的沈阳文艺演出场所由原来的20个增加到70个。南湖中西合璧的“天幻秀宫”、北陵的“盛京红磨坊”、东部的“刘老根大舞台”以及今年初拉开帷幕的中华剧场的高雅精品演出,每天走进这些剧场的人数由原来的5000人增加到2.8万人。夜夜有演出,天天有戏看。百万市民尽享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今年5月2日,《刘老根儿大舞台》在文化资源富集的京城鸣锣开戏,连日来,场场爆棚,一票难求。这已是刘老根儿的第九座大舞台,从东北一路唱红天津、北京。2008年票房达1亿多元。
金融危机寒流袭来,我国电影产业一路高歌,今年春节档期城市影院可统计票房已超过1.55亿元,观众达520万,创造近年同期电影票房和观众两个新高。
辽宁、吉林、四川、江苏出版发行集团冲破条条块块的限制,走上了新一轮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之路。
上个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交额达877亿元,比上届增长了24.9%,高于历届博览交易会。
金融危机寒流袭来,我省文化产业也焕发了蓬勃生机。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品牌的我省第25届国际冰雪节,观光人数突破1000万,收入突破90亿,双双创下历届冰雪节之最。今年第一季度,哈尔滨万达院线票房比去年同期增长31%。这个市的电影票房已由2004年的8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6000万元,增长了7倍。“本山快乐营”在龙江卫视闪亮登场。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宛如一张大棋盘,正在落子布局,7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五月中旬签约入驻。创意产业园建成后,必将成为大庆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经济危机无疑是挑战也是机遇。经济危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1929年的经济危机刺激了美国电影业,使美国电影业步入黄金发展期,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让韩国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中脱身而出,使韩国文化产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危机预示着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也是企业升级、产业转型的拐点,是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的开始,文化产业将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高速增长期。现在各省都在抓紧新一轮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跨地域、跨媒体的产业融合和资源重组开始加速。谁在新一轮起跑时抢先一步,谁就可能在新一轮文化产业高速增长期走在前列。我省应抓住机遇,敢闯、敢试,率先在资源整合、产业重组上迈出一大步。
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高速增长期,我们要明确跨越式发展思路,制定跨越式发展规划,抓住发展机遇,挖掘优势资源,凝聚优势产业,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黑龙江文化产业一定会迎头赶上,后来居上,再创辉煌。
 
 楼主|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6: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推进五大战略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我省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特有的文化资源禀赋不相适应。我省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应对金融危机借势发展的重大机遇,有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的物质基础,应当因势利导,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一、实施跨越追赶战略。2008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2%。虽然增幅创造我省历史较高水平,但是占文化产业全省GDP的比重只有1.6%,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6%),更低于广东(6.4%)、上海(5.6%)等先进省市,也低于山西、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占GDP比重3%左右的水平。尽快改变这种文化资源比较富集、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的局面,无论从应对金融危机、顺应产业发展规律,还是从我省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来看,我省都有必要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上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实施跨越追赶战略。建议跨越追赶战略总的目标是:未来五到十年,力争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的递增率由2008年的15%提升到18%左右,占GDP的比重在2013年和2018年分别达到2008年全国平均2.8%和浙江省3.2%的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拉动全省更好更快发展。
二、实施优势特色战略。我省拥有神奇的人文资源。拥有一个红色驿站:早在1910年代,列宁就对位于哈尔滨的中东铁路苏维埃发出了夺权的电报指示,1920年代,共产国际就在哈尔滨建立了通讯社,使哈尔滨成为马列主义最早传入中国的东方“红色驿站”之一。创造两次抗战奇迹:1931年11月,我省打响了全国抗日战争第一战——齐齐哈尔“江桥抗战”1945年8月,苏军组织攻破“东方马奇诺防线”——侵华日军在我省虎林、东宁等地的战略要塞,使我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的终结地。产生三次世界纪录: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善待2万多犹太人创造了世界人道主义光彩纪录;1940年代,我省善待3000多名日本遗孤,再次创造了世界人道主义光彩纪录;1930和1940年代,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以哈尔滨为基地,犯下反人道主义的世界纪录。曾经四次入主中原:从1500多年前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到300多年前满族统一全国,世居黑龙江流域的鲜卑、女真、蒙古、满族等原驻民族曾四次入主中原,两度建立中央王朝,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打造五大民族精神:我省在全国创造了体现中华民族英雄气概的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大兴安岭精神等五大精神。此外,在20世纪上半叶,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21座领事馆,有20多万侨民在我省生活工作几十年,曾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多国多元文化;有42个少数民族聚集在我省,产生了独具风采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我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立足打好优势牌,走好特色路,深度挖掘我省神奇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丰厚的学术研究支撑北疆文学作品创作,打造北疆精品影视作品,形成独具我省资源优势特色和艺术魅力的文化产业集群。
三、实施龙头牵动战略。从全省来看,哈尔滨不仅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1/3以上、科技教育资源占全省1/2以上,文化产业品牌资源和龙头“旗舰”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2/3的增加值体现在哈尔滨,哈尔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1%)也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哈尔滨拥有的冰雪大世界文化旅游、平房动漫产业、松雷集团音乐剧创作等三大基地,均已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近3年哈尔滨还将投资25亿元,推进“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哈尔滨影视新城、北方文化艺术品中心、中国冰雪画示范基地。加快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哈尔滨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旗舰”带动作用。一是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应在全省率先打造成为经济支柱产业,率先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举全省之力支持哈尔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支持哈尔滨文化产业向全省辐射,牵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
四、实施集团带动战略。集团化是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目前,我省文化产业也出现了集团化、集群化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我省广电、出版、传媒、文化四大集团创造的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上升。一是要加快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化、集群化的步伐。在市地全面推广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依靠改革重组加快发展,成为我省东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影响的新闻传媒企业的经验,把全省文化产业分散经营的“小舢板”改造成为能够集群发展的“大航母”(大集团)。二是要加快全省文化产业集团股份制改造的步伐。以抓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中心,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以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我省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我省文化产业集团股份制改造发展步伐。三是要加快全省文化产业集团跨媒体重组、跨行业经营、跨区域发展步伐。鼓励全省文化企业资源共享、省市共建,打破行业、区域壁垒,优化重组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五、实施精品推动战略。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打造“四个一批”文化精品上寻求突破:一是要塑造一批扬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精品文化品牌的城市。例如要在哈尔滨大作冰城夏都、音乐之城和艺术之都的文章;在齐齐哈尔大作丹顶鹤之乡、绿色食品之都的文章;在大庆大作石化之都、石油之城、百湖之城的文章,以此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精品形象。二是要营造一批扬名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精品工程。例如在哈尔滨营造全国独一无二的可与维也纳音乐厅相媲美的欧式风格音乐厅、可与世界一流博物馆相媲美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建设全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大型仿冰雕雪雕艺术主题公园,沿松花江建设全国最长的绿色生态和雕塑艺术景观长廊等十大文化旅游精品工程。三是要打造一批扬名全国乃至世界的歌舞影视精品。例如一首《太阳岛上》唱红了太阳岛、一部《夜幕下的哈尔滨》吸引了更多的人到哈尔滨旅游,围绕反映我省拥有一个红色驿站、创造两次抗战奇迹、产生三次世界记录、曾经四次入主中原和打造五大民族精神,完全可能拍摄打造出一批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影视精品。四是要推出一批扬名全国乃至世界的文艺力作。我省文学艺术界历来不乏全国一流作家、一流作品,多届茅盾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影视作品奖等等,我省作家作品跻身其中,全国一流影视演员、相声小品演员和国画大师人数我省在全国也位居前列。集全省之力支持鼓励推出一批具有黑龙江气派、黑龙江精神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学艺术精品是完全可能的。
 
 楼主|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6: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美、日、韩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省的启示与借鉴

美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强国,其发展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日、韩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20年来,美国文化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产值已超过航天航空业和农业,占美国GDP总量的25%,在国民经济中位居第4位,文化产业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美国的老秘网数量占了全球老秘网的70%以上,占全球网上交易额的64%;美国的电子游戏产出量占全球的40%;美国的消费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
在日本,文化产业被称为娱乐观光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早在1993年就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的18%。在400家最富有的日本公司中,有81家是文化企业。日本的动漫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对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口更是呈现出显著增长的势头。韩国的文化产业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拉动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增长率是其国内GDP增长率的近2倍。
二、对我省的启示与借鉴
美、日、韩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对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化的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法律。为了加强版权保护制度的建设,美国在1976年修订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版权法,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计算机软件保护法》、《反电子盗版法》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通过制定这些法律, 美国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的保护,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1995年日本政府确立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制定了《著作权管理法》、《IT基本法》、《知识产权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日本参与国际或地区文化市场的竞争力。
韩国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方针,政府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近两年又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文化产业涵盖面广,牵涉到众多业务主管部门
发展我省文化产业,政府部门应在建立起文化市场良性运转的体制后,逐步以法律、经济等间接方式作为调控的主要手段。同时,政府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促进体制创新,培育市场主体,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向民营资本开放,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下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三)建立资金支持机制,确保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支撑。美国政府一直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吸引大量资本在文化产业中寻觅商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投资美国文化产业。韩国政府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即政府通过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加大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通过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融投资。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借鉴美国、韩国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要发展我省的文化产业,就需要资源整合,完善我省的投资和融资体系。一是引入风险投资或**股权投资。二是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一种有效结合,是以金融技术为依托,以知识产权的信用为担保,以证券化为载体的融资方式。三是建立产业基金。对于处在产业化初期、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文化企业可以积极利用技术创新基金及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发放的专项基金谋求发展。四是除利用民间资金和境外资本市场资金支持以外,我省文化企业也可以考虑利用国外直接投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四)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美国文化产业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每年从世界各地吸收大量优秀文化艺术人才,这些移民对美国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好莱坞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从国外引入大量的人才。在人才引进的同时,他们还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
日本很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近年来,许多大学和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新兴文化专门学科,如形象造型学科、尖端艺术表现、数码艺术、动画学科、媒体、艺术学科和情报设计研究室科等。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适应文化科技发展的人才,如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利用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利用网络及其它教育机构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培训等等。
我省应高度关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目前急需培养和引进的是: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化传播和营销人才。要创造条件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机构以及综合性大学,应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五)加大文化产业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我们要创造竞争的优势,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先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第一、政府要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实行优惠政策和奖励,把文化产业的科技化研究纳入我省重点研究课题。由政府拨出一定的资金,鼓励文化产业的科技开发。第二、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单位要建立研发中心。通过资金投入、招募人才,瞄准尖端技术,开发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的经营单位集生产、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第三、提高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在研发手段、生产环节、传播渠道、接受方式等方面,借助科技的手段予以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技术标准体系,把握制定文化产业游戏规则的主动权。
 
 楼主|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6: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每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增长速度超过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2008年如果保持以往3年的增速,文化产业产值将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一大亮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如何抢抓机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机构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全省金融机构在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仍将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减少收入差距等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扩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投入。这些政策措施,都会直接推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不仅属于精神层面,产生社会效益,而且产生经济效益;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可以作为产业来运作。因此,文化产业是非常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是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借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根据客户需求和防范风险的要求,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文化产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借鉴先进的信贷新品种设计理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产品创新。如,要研究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和电影、电视制作权的质押方式,对确有收益的文化企业可直接授信,以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押物、质押物的问题。通过创新,扩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对文化产业的资金供给能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还要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正规金融体系的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民间资金的补充作用。鼓励文化企业利用企业债券和股票等融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拓展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积极发展民营和中外合资文化企业;继续争取相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四是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努力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要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满足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时效性需求;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特点,努力为其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产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五是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做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应加强金融机构与省委宣传部、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广电局和省新闻出版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打造银文合作项目对接平台,及时掌握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协调处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合力,促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工作的良性快速发展。
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融资服务
改制后的国家开发银行性质为商业银行,实行“一拖二”的组织架构,即待条件成熟时将设立股权投资和投资银行两个子公司。国开行改制后业务范围较以前更加宽泛。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批复,国开行可以从事和经营的业务包括:开展吸收除居民储蓄存款之外的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发行金融债券等13个方面。
国开行转制为商业银行后,“变”的是银行功能和金融服务产品更加多元化,“一拖二”的组织架构和“投、贷、债、租”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进一步增强,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商业银行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四变”,即:一是经营管理和运作商业化,国开行由政策性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二是股权结构多元化,由国有独资变为股份有限公司,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转变为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三是治理结构现代化,加强党委领导,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构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四是服务功能多样化,在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国开行新增了投资银行和股权投资这两项与中长期业务配套的、国开行特有的服务功能。因此,国开行的金融服务产品将更丰富,为客户(包括政府类)服务的能力会更强。
“不变”的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的宗旨,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使命,致力于中长期债券批发银行的定位,以及与政府密切合作、组织增信、市场建设等开发性金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商业化改革,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银行功能,增加服务手段,丰富金融产品,更好地为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四不变”,即:一是国有性质不变,国开行改制后仍然是国家的银行,由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公司代表国家出资并控股;二是基本职能不变,国开行改革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的宗旨不会改变,将继续通过开展中长期信贷与投资等金融业务,努力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三是市场定位不变,主要从事中长期投融资业务不会改变,国开行将继续主要从事“两基一支”等中长期投融资业务,是以中长期债券融资为主的债券银行和批发银行;四是合作方式不变,与各方开展的开发性金融合作不会改变,将继续以开发性金融原理、成功实践为指导,坚持以市场化方式,一如既往地开展“银政合作”和“银企合作”,运用开发性方法拓展业务。
总之,国家开发银行将继续发挥中长期主力银行的特色和优势,继续深化与政府合作,巩固和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继续支持公共设施等“两基一支”、“三农”、社会事业、民生等中长期、开发性领域重大项目,继续尽最大努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解决好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行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在我省的分支机构,将按照总行的规划和部署,积极探索、实践以多种方式支持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7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