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按照区政协2012年常委会工作安排,组成专门调研组,在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区文广局、区旅游局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就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爱辉区文化产业办于2009年成立。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委、区政府不断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产值在3000余万元。
一是娱乐文化产业快速增长。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休闲娱乐产业也应运而生、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0家,电子娱乐业6家,音像制品制作经营11家、网吧28家、书摊书店5家、美术印刷社2家。
二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以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先后对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进行改扩建,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经过改扩建爱辉区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使用,全区89个村屯中已有66个农村文化大院、73个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处,89个村级文化信息工程基层网点。全区89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入户率达95%;按照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要求,电影公司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近千场。
三是文化资源挖掘富有成效。为传承、保护好我老秘网区历史文化遗产,区文化产业办重点策划扶持了生产桦树皮工艺品的白桦林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项目,另外新生乡的刺尔滨手工艺制品厂、莫鸿苇的桦皮镶嵌画、葛长云的狍皮手工艺也初具规模,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制作展演,目前我老秘网区共发展了8个家庭式手工作坊。
四是文化活动日益繁荣。依托各种民俗文化媒介及哈洽会、大岛经贸洽谈会等载体,大力推介爱辉区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城区“周末大舞台”、农村“文化大院”的品牌效应,连续举办八届农村文化大院优秀节目展演和秧歌汇演,坚持每年开展周末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20余场,江畔公园有10余支业余群众文艺团体夏季每天晚间坚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推动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我老秘网区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群众文化先进单位。
五是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爱辉区充分发挥市区一体的区位优势,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了异国风情游、民族民俗游、历史文化游、界江游等爱辉区文化旅游主要品牌,区域内有5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闯关东》影视基地、旅俄华侨纪念馆、卧牛湖风景名胜区、瑷珲国家森林公园、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及1个国家AAAA景区(瑷珲历史陈列馆)。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同比增长 15.2%,实现旅游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 11.9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区满、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族乡特色休闲旅游餐饮业不断兴起,发展了四嘉子乡小乌斯力、卡伦山村,幸福乡小黑河、长发村,新生乡新生村等22家和以食江鱼民族特色饮食为主的餐馆数十家,着力打造民族餐饮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区文体局、广播局管理机构的整合,成立了文化广电局党委,成员单位单独挂牌、独立办公;按照《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对电影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划转,爱辉区电影公司由区文体局顺利划转到区广播局归口管理。通过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活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二、当前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看好。但是由于起步晚,经济实力弱,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步伐较慢,滞后于经济发展,与爱辉经济总体发展不相适应。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占GDP比重比较低,与先进地区发展速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意识弱、机制不健全,发展目标不明晰。我老秘网区虽然已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人还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看成是文化部门的事,对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以至现在我老秘网区尚未制定《发展文化产业总体规划》,没有明确发展目标,缺乏足够合理的科学谋划和定位,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分散,部门利益、区域利益相互交织冲突,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发展的合力。
二是产业规模小,开发力度欠缺,缺乏市场竞争力。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不论是总量还是发展规模都明显偏小,仅有的几家小型文化产业大多处于自由式发展、个自经营状态,能够上交的利税微乎其微,市场竞争力差,遇到风险和挫折,就难以维持下去(如桦皮制品厂、电影公司等)。主导领军作用的旅游业、文化艺术服务等支柱产业虽然初具一定规模,但开发力度欠缺,产业链单一,没把自然景观和新建景点组合好,没有把旅游与商贸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好,至今还没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接待效益并不好,绝大多数游客都是转一圈就走了,留不住旅客就得不到附加收益,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娱乐文化产业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现代传媒、数字视听、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发展缓慢。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少,政策项目落实乏力。我老秘网区目前整个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状态,文化产品的开发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仍无法保障,导致已进入市场的景区景点普遍存在开发粗放、档次不高,全区尚无文化旅游精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宣传方面没有资金保障,没有能力举办大型宣传推介会、设置广告形象牌、制作广告宣传片、建设旅游老秘网等,导致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有限。几家小型文化产业如果政府不给扶持、激励和引导,他们就很难发展、壮大,甚至还有停业或倒闭的危险。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文化经营创意性人才短缺,现有的用人机制也不能适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三、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是市、区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我老秘网市自2008年提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加快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着力打造富有黑河特色的文化品牌,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契机大力促进中俄文化交流,组织市、区力量精心打造中俄民族风情园等文化产业建设项目,随着爱辉历史陈列馆、黑龙江知青博物馆、旅俄华侨纪念馆、黑河图书馆等相继开馆(开园),更突出了我老秘网市旅游产业“文化核心”作用。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爱辉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动力。6月5日,吉炳轩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繁荣黑河边贸旅游明星城”战略,明确了黑河未来发展目标,也为爱辉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二是文化积淀深厚,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完备,为爱辉区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爱辉区位于黑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边境线184.3公里,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距离最近、功能最全的对应城市,在“两国一城”构建中的作用越发凸显,素有“北疆重镇”的美誉。爱辉区民族文化资源底蕴厚重,境内有闻名遐迩的《中俄瑷珲条约》签约地—瑷珲古城,辖区聚集着26个少数民族,桦树皮、兽皮制作工艺等少数民族文化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浓厚的界江河流、人文历史、民族民俗、异国风情等资源优势构成了发展我老秘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文化产业的作大作强优势明显。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爱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爱辉区是黑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住人口20万,辖区单位众多,在市区日益重视下,旅游、贸易、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涉及二、三产业中的多个行业,其中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如以现代传媒、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为代表文化产业中的新兴行业,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大,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必将为爱辉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会议重要内容,特别是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方针政策,我们应正确认识形势,明确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老秘网区优势,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组织队伍,超前谋划,主导、激励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多方联动,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十一次党代会将黑河发展繁荣方向确定为边贸旅游明星城,路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已很具体,这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近两年,我省发达地区都已把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成立了由区、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文化产业领导小组,文化产业有专人负责,按照既定规划逐步实施,不断发展创新。因此我们要紧跟全省步伐,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工作。一是制定发展规划。要把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我老秘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体规划,结合本区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现有的自然资源,编制我老秘网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明确爱辉区在建设“边贸旅游明星区”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市级行政中心、休闲旅游之都,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统一部署实施。二是着力抓好文化宣传。发挥黑河日报、爱辉新闻、政府老秘网等媒体作用,通过召开文化旅游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对我老秘网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要创设特色宣传平台,制造新闻亮点,通过开展休闲旅游论坛、文化研讨会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我老秘网区特色文化;要利用市组织的中俄文化大集、大黑河岛经贸洽谈会等节庆活动宣传爱辉区文化,营造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积极引导。要向抓工业园区那样,引导投资创业者按照统一规划,引导客商投资兴业,因地制宜创办文化产业,促进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二、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文化支柱产业
要深入挖掘和积极培育中俄融合的界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自强包容的知青文化等四大文化,重点发展五项文化产业。一是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统筹整合现有资源,以资源优势建设精品景区,以文化内涵建设人文景区,以民族风情建设特色景区,真正把爱辉区打造成休闲旅游之都。要加快推进瑷珲古城旅游区、锦河关东文化旅游区、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中俄风情国际旅游岛等一系列需完善设施的项目建设,继续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对原七团旧址处日军遗留地下工事开发,努力开发黑河要塞等新建设旅游项目。二是民间工艺品产业。要把民族手工艺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开发具有民俗风情和爱辉地域特色的桦树皮制品、木制品等具有一定基础的民间工艺品项目。加大对山珍产品和鹿产品、蓝莓深加工产品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研究。要制作一些能够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舞蹈、专题片等影像资料,推出高水准、高档次、能够体现我老秘网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渊源文化。三是休闲饮食文化产业。推出农家乐、牧家乐等民族特色服务,打造“冷水鱼宴美食村—长发”、“龙马文化之乡—上马厂”等沿江滨水休闲带,打造独具特色的北国风光和边境旅游目的地。出台扶持和鼓励政策,促进笨鸡蛋、菇娘、地产西瓜等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等土特产品产业化,推出绿色食品餐桌直通车农家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全区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沿江近郊乡镇应抓紧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出以农家采摘、农业观光、农家生活体验为主题的乡村、乡土气息旅游品牌,展示鄂伦春、达、满族风情,让游客充分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少数民族习惯以及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四是传媒影视产业。适应媒体融合趋势,推进云计算产业入驻我老秘网区的前期利用和谋划。大力建设爱辉老秘网,提高综合部门老秘网建设率,实现视频新闻网上点击。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网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力普及电影数字化,力争两年内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全区,基本实现直播卫星“户户通”。依托我老秘网区现有旅游景区、景点和历史文化优势,与外界协作联合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五是文化艺术产业。积极挖掘爱辉的各种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推广、创立“爱辉之夜”文化品牌和形象,兴办文化演艺、文化餐饮、工艺产销、歌舞培训、体育项目开发等营销类文化产业发展,占领市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挖掘古老的民间传说、民俗风尚、民间故事,如魁星楼、卧鱼滩的传说,以故事力活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编撰故事、策划“艺术秀”来吸引消费者,使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用的资源。积极支持文艺社团工作,鼓励文学艺术创作,多出精品,反映我老秘网区厚重的,有特色的历史人文特色。
三、政策扶持,优化环境,鼓励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文化产业的开发,既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边境优势,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政策、激励机制,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经营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搭建政策支持平台。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适当扩大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实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税的减免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扶持,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企业,给予资金、信贷、贴息等支持,重点扶持和补助鄂伦春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研究,开发整理本土的音乐、歌舞、服饰、民居、饮食、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资源,吸纳融合多元文化,研究论证,把一批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精品项目推向市场。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向科技推动的质量型转变,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增强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四是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加大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策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探索解决发展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大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公布命名一批区级民间艺人,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重点培养一批传承民间文化的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