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4: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编者按: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市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老秘网市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5月14日全市文化强市动员大会,吹响了实施文化强市“十大行动”和“十大工程”的进军号,提出“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围绕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课题,市统计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报告予以刊发,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我老秘网市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围绕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一课题,我们深入盐湖、永济等有关县(市、区)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我老秘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具有法人资格)从业人员36676人,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264万人)的1.39%、占城镇从业人员(30.84万人)的11.8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89%,比2004年增长1.5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2.75%)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2%)0.77个百分点。
  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构成看,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从业人员24447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93%;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3.25%。2010年,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核心层”从业人员7592人,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分别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20.7%和20.4%。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从业人员16855人,实现增加值16.99亿元,分别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45.9%和52.85%。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层”从业人员12229人,实现增加值8.6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20.7:45.96:33.34,实现增加值之比为20.4:52.85:26.75。
  (二)文化市场情况
  2010年,我老秘网市文化市场共有文化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1860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0.6%;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占GDP的0.15%。文化市场的从业人员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5.07%,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3.98%。
  (三)旅游业发展情况
  2010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2.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1570.2万人次,分别增长16.2%和24.1%;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713.3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768.4万美元,增长288.1%;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27.6亿元提高到101.2亿元,增长266.7%。2010年旅游总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是2005年的3.7倍。
  2010年,我老秘网市关帝庙和鹳雀楼共计接待人数120万人次,门票收入1304万元,分别占全省十大景区的10.2%和2.6%。
  二、主要特点
  (一)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2.15亿元,比上年净增6.85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22.5%,远远超过同期第三产业(12.2%)和地区生产总值(11.3%)的平均增长速度,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五年间增加1.13万人,年均增长4.1%,高于城镇就业人员(2.0%)的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服务”就业人员的规模已占到城镇就业的7.93%,对吸纳就业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优势进一步凸显
  我老秘网市拥有绛州娱乐艺术中心、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宇达青铜、稷山翟店彩印包装、山西本命年文化创意、新绛澄泥砚4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盐湖、稷山翟店、空港3个印刷包装产业园区已全面运行,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蒲剧《山村母亲》、《祝你幸福》社会反响良好。电影《李家大院》、纪录片《河东》成功首映。“关公信俗”成功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欢乐中国行—魅力运城》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效提升了我老秘网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截止2011年,全市文化企业已发展到1872家。万荣笑话博览园、西厢文化产业园等已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关帝庙、鹳雀楼等重要景点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关公文化”列入全省旅游开发项目。“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656.5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582.2万人次,增长141.0%;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713.3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2768.4万美元,增长288.1%;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27.6亿元提高到101.2亿元,增长266.7%。2011年,全市新增4A景区2家,累计达到9家;接待游客1945万人次,增长22.9%;运城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7个,旅客年吞吐量达到75.7万人次。
  (三)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外围层”比重不断上升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2010年,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化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6.99亿元,占52.85%,比2005年上升6.8个百分点;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面服务、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占20.4%,比2005年下降0.8个百分点。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0.4:52.85:26.7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文化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到了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9.72%,以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善,以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为代表的“外围层”异军突起,成为支撑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产品生产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呈现可喜发展势头
  “十一五”以来,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文化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06亿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生产的增加值为4.82亿元,占GDP的0.58% ,比2005年提高0.2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5461人,比2005年增加768人。
  (五)文化产业人均贡献能力提高,行业间发展尚不平衡
  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老秘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8.8万元/人,远远高于第三产业(1.21万元/人),其中“文化服务”各行业平均为9.6万元/人,“相关文化服务”平均为7.0万元/人。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九大分类中,人均产出比差距明显,最高的是“其它文化服务”(24万元/人),其次为“文化休闲娱乐服务”(9.0万元/人),最低为“网络文化服务”(2.8万元/人)。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已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发展还不平衡。
  三、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品牌不多,缺乏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
  我老秘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已成为“城市名片”。同时,我老秘网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是我老秘网市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老秘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四、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文化品牌是包含深刻文化内涵与特色服务的名牌产品,它既是一种有形的产品,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反复转化为物质财富。从欧美跨国公司发展实例中,我们可观察到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由于创立了自有品牌,即使该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生产,也能获得丰厚的利益。我老秘网市历史悠久,可继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以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经济价值,以坚守质量第一、保护品牌声誉为宗旨,从而实现运城文化价值链升级。
  (二)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老秘网市名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予以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宇达集团、凯达彩印、山西本命年等文化企业,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加快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步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正在进行体制改革、竞争乏力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如文艺演出团体、电影院、新闻传媒等,应尽快转变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做优做强,使其成为文化领域的排头兵。
  (三)积极引领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文化产业发展依赖于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终极环节,积极培育、引领文化消费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可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人们消费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培养人们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二是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社区的力量,在社区增添公共文化设施,使更多人能够有时间参与文化消费。
  (四)深挖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发展空间。针对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外围层、相关层结构占比有所下滑的状况,要进一步拓展外围层、相关层的发展空间。根据我老秘网市文化资源分布的实际,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如历史悠久的“盐文化”,厚重的“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等资源可进行整合,将文化资源与经济相融合,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各类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内涵,以文化为魂、以各行业文化产业为载体,促进文化与各行业文化产业的联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深度挖掘关公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关公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层次挖掘盐文化,形成融历史文化、地质文化、休闲文化和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盐文化旅游圈,打造特色餐饮服务、旅游服务、会展服务等多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五)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延伸文化产业链。近年来,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开发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必须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文化要素市场的完整性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在完整的文化要素市场中,文化创意人才可以自由选择最有回报的职业,而不必担心自身从事“很窄”的工作而面临失业的危险。同时,降低办文化企业的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允许更多的资本、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针对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内生动力。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也对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做出了新的部署。全市文化强市动员大会,将实施文化产业跨越行动作为文化强市“十大行动”之一。我们要借东风、抓机遇,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建设,发挥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升文化市场经营规模和档次。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内生动力,推动我老秘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文章作者:李扎西 武文琦 程明芳 )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7: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二、会泽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一)充分发挥社会环境优势,形成了会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按照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会泽历届县委政府结合会泽文化产业发展实情,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形成了发展会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省政府把会泽确定为全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县及红色旅游重点县,市政府把会泽列为全市旅游重点扶持县,为会泽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加之会泽四届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人才,实现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会泽人已经自觉意识到用会泽特有的文化包装企业产品,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据初步调查,仅在县城内利用会泽文化命名的企业,产品就有近60家之多。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会泽文化产业的端倪,是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觉醒。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会泽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会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开发文化产业奠定了十分厚实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挖掘和打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一是绵延会泽三千多年产铜历史和土著文化交融,形成了会泽纵向上的两大文脉,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以名城为载体的铜商文化、以扩红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以唐继尧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彝族六祖分支为亮点的原生态文化,以二月二耍金钟山为龙头的民俗节庆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打造了会泽横向上的文化亮点;二是雄奇壮丽的大海草山、神秘幽静的会泽大地缝、温情柔美的以礼河、人鹤共舞的大桥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等,形成了文化与景点的互补优势;三是形成以江西会馆为代表的会馆群,彰显着各地风格多样的会馆寺庙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商业文化。以老街、二、三道巷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以众多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文化以及铸钱局为代表的钱币文化、马帮文化等等;四是艺术剧目品类逐步得到展示。据初步统计,全县新编艺术剧目159个,在159个艺术剧目中,参加过市级以上比赛并获奖的有43个剧目,较有代表性的有《汤圆坡》、《板凳龙》、《转秋》、《打毛郎》等;五是名特小吃市场逐步得到开发。全县被评为“云南名吃”的佳肴共有9道,9道名菜分属福兴园、正星楼四季壮羊馆、荣祥酒楼、鳟鱼楼和人和酒楼5家“云南餐饮名店”。此外,4家餐馆自创的8道佳肴和分散于民间的15种小吃也很有特色,极具开发潜力。

(三)发挥区位优势,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会泽充分利用在交通区位、文化资源、社会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拓展了省内外文化消费市场。一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带动了会泽旅游业的发展。“西游丽江,东游会泽”被越来越多的省内外人士接受,会泽对外吸引力的逐渐增强,尤其是不断吸引着毗邻的四川、贵州两省的市、县潜藏的巨大消费市场。二是县内市场在不断拓展。“四届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给会泽人民带来了新鲜的文化消费理念和对会泽文化不同程度的理解,文化消费意识和观念在逐渐增强和更新。随着全县人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小康水平的逐步提高,会泽90多万人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会更加强烈,会泽文化产业发展的县内消费市场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对会泽历史文化的研究初见成效。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成功和四届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经县委、政府的多方努力,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可望成功,对会泽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会泽历史文化名城民间研究会,出版了会刊《名城研究》。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这方面的书籍有《会泽文物志》、《会泽花灯音乐》、《历史文化名城会泽揽胜》、《会泽旅游文化》和《会泽之旅》等。这一切,不但发掘了会泽历史文化,也为发展会泽的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会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会泽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还是运作方式、经营效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文化市场经营数量多,但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以下方面:一是文化产品少。会泽自主开发的文化产品相对较少,仅“虹鳟鱼”、“黑山羊”、“稀豆粉”、“羊八碗”饮食佳肴在全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斑铜”工艺品尚在开发中,其它文化产品还处于弱小散乱的境地。地方特色的文化剧目如“彝族海腔”、“小唱灯”处于自娱自乐阶段。二是企业资本弱。全县文化企业相对弱小和分散。国有文化企业新华书店、电影公司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固定资产净值仅有900万元左右,年营业纯收入不足80万元。民营、个体企业注册资金5万元以上的仅此5家,即华博影视、雨禾艺术传媒和海华传媒广告等公司。大多数文化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三是管理机制不畅,产品价值低。尽管会泽是全省15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靖市唯一的一座历史名城,同时还是全国的文物工作先进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存在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开发,如会泽的会馆有旅游局管的、粮食局管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管理局管的等,导致资金不能系统投入,发挥不了整体效应,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产品无法打入市场,因而无法突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四是经营理念落后。人们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产品属性,没有对文化产业形成市场化的观念。同时吸引影视业投资的力度不够,宣传效应不够大,企业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念,缺乏生存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过分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经济效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单位步入穷文化困境。五是管理人才稀缺。过去一直把文化产业作为政府的一个事业部门,从业人员没有竞争意识。企业缺乏既有文化底蕴、又通晓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据统计,专门从事文化事业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30名左右,仅占10%以上。六是文化对旅游的包装力度不够。如许多会馆寺庙只有孤独的建筑物,没有文化赋予就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大海草山既然神似草原,就必须赋予它草原文化等。雨碌地缝神奇、富有诗意,就要赋予它神奇或传奇文化。七是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主要表现在县城文化设施投资较大,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仅有7个乡镇文化站拥有固定的办公楼,60%的村有图书室。乡镇文化站建设欠款100多万元。整个文化系统仅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较大,现有的文化资源利用率较小,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专职不专干。乡(镇)文化活动开展较差,由于受经费、人员制约,开展活动少。县城文化企业密集度高,乡村较低。一方面文化活动无场所,另一方面文化场所闲置或挪作它用。基础设施投入大,管理资源不能共享,资金回报率低,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四、对会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整合弱小散乱的民间文化产品。如利用老街或者一、二道巷的名宅民居打造会泽名特小吃一条街,让来会泽的游客消费文化产品有目标、有氛围。由政府搭台将一些地方特色的文化剧目如“彝族海腔”、“小唱灯”进行包装和打造,搬上舞台进行宣传和展示,使之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剧目,使会泽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得到显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二)加大对会泽文化企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在对文化企业的管理中,要强化对企业的指导与管理,盘活现有资产,创新经营模式,使企业管理有效力、经营有活力、进行文化活动有财力。

(三)完善管理机制,理顺会馆寺庙的管理部门。对会馆寺庙的管理要改革多头管理的机制,统一由一个部门进行文化包装、宣传、服务,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实现投资、文化包装、宣传、旅游、服务五统一,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市场,发挥整体效应,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四)转变经营理念,放宽文化企业的经营政策。会泽具有影视拍摄最优越的条件。《天下第一钱》、《乌蒙侠情》、《商贾将军》已经成功制作和播出,在此基础上通过努力把会泽建成全省乃至西南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吸引多个、多部(集)影视剧取镜于会泽。同时,加快由单纯提供拍摄场景向编、导、演、摄制,甚至销售发行的现代影视产业的转换,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要与全国著名的电影制片厂合作建设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拍摄以会泽为题材的多部电视连续剧,尤其是反映会泽铜商文化、名人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的电视剧。与电影制片商、国内知名的编导演员联手,文商结合,采取入股合资,“合股合利、同股同利”的原则,打造系列电视剧大片,使文化不再是穷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向前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投入一定的经费,结合会泽旅游业的开发,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文化人才,使传统的、民间的、现代的文化交相辉映,优势互补。

(六)加大对名城会馆、自然旅游景区等的文化包装力度。对每座会馆要挖掘历史、编写故事进行整体包装,让旅游讲解员用统一的文化内容向游客讲解和宣传,从而使每座会馆充满神奇的“活”起来,达到文化与名城有机结合。自然景区文化包装也是必不可少,如大海草山,要赋予他“草原”文化,要有骏马的身影,有草原的歌声等,应积极号召当地村民饲养马匹,游客在现在的售票点下车后骑马进入草山,规定地点进行特色小吃的售卖,有场所播放草原歌声,这样做,当地村民不仅在养马上也得到收益,而且也改变现在村民捧着燕麦粑粑追游客和游客做着车子“走马观花”的现象,同时也让游客从草原歌声感受到大草原的神奇韵味。再如雨碌地缝,“大思想者”如何“来到”那个地方的,那里为什会出现这么神奇的地缝,这就要用文化给其穿上“神奇”或者“传奇”的文化外衣。其他自然景区也要同文化进行有效对接。文化、旅游就是要想办法留住游客消费。

(七)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和管理,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距。其实乡村是最需要文化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在乡村是最好体现的场所。除政府主导投资外,在投资上也可以采取政府与个人投资相结合,政府确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和管理的文化人才,使建设好的文化场所管得好,用得好,政府和投资个人在体现社会效益外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以维护好文化场所,同时也让群众在闲暇之余觉得是必去的地方,改变现在乡村文化“清冷”的现象,达到缩小城乡差距和文化发展相对平衡的目的。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从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的情况看,潜力巨大。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近几年来,我老秘网市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和发展文化产业。有关主管部门也在各自的主管业务范围内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的说来,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未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如何全面发展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规划、目标、措施还没有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宣传工作还未广泛展开,对我老秘网市特有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缺乏立体的、多层面的宣传;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外地来扬的游客除了参观瘦西湖、平山堂、何园、个园等风景点外,很难找到具有扬州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扬州评话、扬剧、民歌、民舞等展示场所。
     (二)宏观管理上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系
     一是政府文化部门还没有完全从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行业指导和管理比较薄弱;二是有关部门、行业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都试图找出一个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三是文化市场零散分割,流通渠道不畅,未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一方面文化产业分属于市文化局、广电局、旅游局、宗教局、园林局、房产局、商贸局等政府部门,有些文化产业单位还隶属于更多的行业主管部门。另一方面产业资源流通不畅,缺乏统筹协调,在营运中出现了一部分资源闲置,另一部分资源超负荷营运的情况。
     (三)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单位运行体制普遍缺乏活力,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目前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运营中的单位基本都是事业单位性质,大多数需要政府扶持。日常运营的状况又是在市场的边缘徘徊适应市场、开发市场的能力较差。二是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文化产业资源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全局性的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信息资源统计制度不健全,我老秘网市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文化产业项目投入不足投入主体单一制约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开发。以旅游景点开发为例。多年来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基本都是政府,新近开发的一些文化项目着手引入民资或集体资本,但因其投入规模不大,难以形成气候。这种现象在文化娱乐业、演艺业、影视业、体育业等方面都普遍存在。
     推进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氛围
     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扬州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经济强市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我老秘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建议市政府尽快召开全市文化产业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实现“六个转变”,即:由政府“办文化”真正向政府“管文化”转变;由政府投入为主切实向社会投入为主转变;文化单位由事业性质尽快向企业性质或企业化运作转变;由单纯强调文化的社会效益向追求社会、经济两个效益并重转变;由宣传文化部门抓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由原则性思路向操作性实施转变。从战略高度,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进我老秘网市经济文化实现跨跃式发展的一项新的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进行部署。同时,要树立大文化的概念,调动全社会力量,动员各个方面广泛参与。建议市政府建立强有力的综合性领导机构,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程度,把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整合、凝聚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二)打破禁锢,统一规划,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发展的新机制
     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定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规划,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建议市政府:一要抓紧组织力量编制我老秘网市近期和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目标,分步组织实施。二要针对文化产业涵盖文化、广电、影视、旅游、商贸、工艺、教育、体育、信息等多方面的特点,研究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估、统计标准,形成文化产业指标统计系统,以科学地分析、评价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三要结合全国及省近期制定的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研究制定适合我老秘网市市情发展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降低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四要打破行业垄断和相互封锁,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科学规划兴办文化产业园区,精心设计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
 
 楼主| jizhezhou 发表于 2014-7-14 22: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在
 
知行 发表于 2014-11-5 02: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还是有区别,但又像是融合在一起的,像雾像风又像雨!
 
白面书生 发表于 2015-5-2 09: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很好,值得借鉴!
 
zuo_jian09 发表于 2015-6-13 08: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大厦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7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