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题:
! \" I& V" [" e% W# T& V
0 O, Q, r. I: ] N$ q" ~7 N) @调研文章怎样确立观点?
4 B; x. u4 r" O& [+ ]" y; d+ a. ~$ X. b) n$ w8 [( Q- T
老秘观点:8 ]& k: _4 _' P8 ~
: S, p9 v7 h2 {: k
同领导讲话稿一样,调研文章的形成也离不开精心提炼观点。稍有不同的是,讲话稿的观点虽然也是基于对实践的思考,但或多或少地会带有领导集体的主观意志,而调研文章的观点则纯粹来源于调查得来的材料,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离开了材料就不可能有观点,即使有,那也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所以,一切从材料(事实)出发,是调研文章提炼观点必须遵循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从材料上提炼观点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 E0 m3 j1 S' K, f
8 l2 P1 h% w: S% ~5 A7 ~ 在分析材料时,首先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东西把这些材料串起来,以集中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这就要有观点,通过不同的观点把不同的材料“带”进文章里边去。但这种观点必须是鲜明的而不是含混的,否则就会像弱将统帅不了士卒一样,难以驾驭材料,材料罗列得再多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整篇文章也会散乱无序。而要使观点鲜明,就必须从材料中升华,既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使之具有一定的理性高度,让读者一目了然,并从中受到启迪。举例来看,调查中了解到这样一些材料:某县直属机关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有的一味强调部门工作重要,不愿派人参与县里的中心工作;有的口口声声维护“条条”政策的严肃性,对县里制定的放开搞活政策措施不配合、不支持;有的热衷于开会、下文、搞检查,对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漠不关心;有的在解放思想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解放”,对自己不利的就不“解放”,对经济活动一味地“管、卡、压”。对这些材料,如果仅仅罗列在文章中,清楚倒很清楚,但根源是什么呢?集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需要提炼观点了,比如这样的表述:“凡此种种,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有些部门严重缺乏“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如不高度警觉并抓紧解决,这种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风气势必愈演愈烈,给全县的改革与发展事业带来严重后果。”这样一说,材料被统帅起来了,问题的根子也抓住了。
! y8 Q; V5 i# C! B+ r% X( D ^: U( j4 ] [ G o6 b
观点必须鲜明是一个方面。有些时候,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是零乱的,不成系统的,甚至是不清晰、不全面的,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P, S/ J4 f% {$ V
. L, f& |0 g4 s
于是我们又遇到了第二个问题,即如何使观点具有准确性。观点准确,意味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是正确的,文章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是积极的;观点不准确,当然就是片面、偏颇,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那么文章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将是严重的。举个例子:调查发现,某县实施“倾斜式”发展战略,把上级下拨的老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全部用于搞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这一做法,各方说法不一。持支持态度一方认为:这是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政策,基础设施搞起来了,发展也就快了嘛,贫困户也能受益嘛!假如撒胡椒面式地把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未必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持反对态度一方认为:这是明显违背上级政策,擅自转移资金用途,片面追求“政绩”,置贫困户死活于不顾,政策观念哪里去了?对群众的感情哪里去了?面对如此复杂的材料,本文由老秘网推荐,我们该怎样通过观点来表明看法和态度呢?显然,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观点的偏颇,并打击另一方的积极性。这是因为:第一,决策者的动机是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来拉动群众脱贫致富,而不是不管贫困户的死活;第二,按上级规定,这两笔资金可以部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决策者并没有全部转移资金用途,而是一部分;第三,决策者所为的确有违背政策的地方,没有将部分资金用于帮助贫困户搞短、平、快的脱贫项目。由上述分板,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提炼观点:“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重点与一般。只顾效率和重点而不顾公平和一般,或者只顾公平和一般而不顾效率和重点,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发展的。”这样的观点就站得住脚,争议双方和读者也会信服。
5 K5 k' l$ v/ _7 G. ?
3 j- j& J- l9 Z! o7 j$ Q 观点必须准确又是另一方面。有时我们又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别人已经说过多次了,再重复当然没意思,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 d$ O: Z0 x6 A+ X% r, M2 \5 w6 T0 N& r
5 M5 E: k3 g8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