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意为先”,一篇优秀的文章,立意总是在深刻、新颖上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辉。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立意精湛深刻、新颖独到呢?
* @& \" l8 a0 X8 x4 h% o+ I# S8 l6 o5 I
6 r# C+ E3 H% D. p8 o7 X& G) d. @
$ I' {# E% P5 `, |$ o
一、选准角度,别出心裁
% W7 y( i3 F& f& u- Y- u
# ^: I3 A& c- L& h& q, { # T' |6 C, E- w ?' L* `
, T/ G, V( Z f* X3 b) Q 文贵出新。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然而怎样才能出新呢?主要看写作的角度新是否新颖独到。 ( J* w, i+ ` q x+ H" q" O
+ m$ v6 n$ ?2 r6 A ~8 S
& N) _7 W# K" t- p9 m8 s- b" T* K4 k' m. y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写作对象,不同的作者,角度绝不雷同。同写黄山天都峰,清•潘耒从高处着眼,“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烟云升在腰,日月行在掌”(《天都峰》);清•钱谦益则从仰视落笔,“削从大地拔,高与青天抗。浮云不能齐,飞鸟孰敢并”(《天都峰》)。然而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都写出了黄山高擎云霄的气势。同是登泰山,李健吾却选择了雨中登泰山,写出了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独特感受。同是写父子之情,朱自清从父亲车站送别这一小景,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拥有却难以表达的情感。“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蠢才。”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新颖的角度是创新作文的内核,犹如一轮朝阳,光芒四射,使全文顿时熠熠生辉。
$ ?- a- U" X7 ~0 [. k! Y8 e2 l7 L4 ]
6 O: g: F; n n& ~/ R: R7 K' @ - F K2 P$ k. K' B& ^% g+ T
0 D% n* @ W" t: q
“一树梅花万首诗”,同一写作对象,角度不同,写法各异,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写“高祖还乡”的文章《史记》、《汉书》里面都有,即使都是写史,其写法也不尽相同。就是在元曲里,无论是白朴的《高祖归庄》还是张国宾的《歌大汉高祖还乡》,其角度都有新颖独到之处。特别是睢景臣的散曲《哨遍•高祖还乡》,避开写刘邦踌躇满志或今非昔比的慨叹,把历史事实融于元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别出心裁,以乡民们的眼光,这一独特角度,写出一代帝王当年的阴暗面。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曾用相同的题目写过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即使同是写秦淮河的月,情趣格调亦大不相同。朱自清写得精神:“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出落得更精神了。”俞平伯写得冷漠:“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写女子之美,宋玉在《登徙子好色赋》中这样写:“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把女子之美写到了极至,那么后人怎样超越呢?请看《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女子产生的审美效应,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人面对天下第一材夜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可见角度一变,创新即现。
. c7 F7 q$ O9 b1 _$ q. C
" |! O5 {6 [* x) V8 v/ y8 J$ t
- H/ _" q) E9 e. n# j5 a7 V, L# Y
. |' R3 q* U" ~; P- m, H- ]1 p 同一写作对象,对同一作者,最佳的角度总只有一个,即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那个角度。“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角度总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一个写作对象,我们要多选几个角度去构思,然后通过比较辨别出最佳角度。寻找角度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你那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美的彩虹。文似看山喜不平。我们作文要追求新奇的角度,充分释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
4 Z/ o( l% M' S3 j, l
" C8 g1 \: d% c9 u4 d
3 n" C0 H$ X- ?; v5 [ z
3 X/ u x* S( r/ T+ e' B9 c& @ 二、见微知著,一斑窥豹
9 ?0 v5 h/ |* T2 O+ w! x7 v2 d3 Z) v, T6 B( c; }+ \6 q' E
. O/ x7 T, ]( q) x2 j) [
* F0 b9 a+ m) ^8 V y 学生作文时,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动笔之前,拥有的材料不少,可就是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往往由于贪大求全,惜于忍痛割爱,切入点过大,文章表现力不强,发掘过于浅显。作文的篇幅短小,一般就是七八百字。在十分有限的文字里,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大凡优秀的文章都善于从生活的海洋里撷取一朵浪花,创造出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的生活层面。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发此大议,可谓小中见大之文”;宋濂的《阅江楼记》“体裁宏远,小中见大”;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人力车夫对被撞倒的老女人的关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唐弢的《琐忆》则通过作者与鲁迅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价格。再如写《母亲》《童年》这类作文,学生都不会感到难写,但就是写不深刻,关健问题就在于不善于抓住生活细节来表现。生活是一场戏,总是离不开一些道具,这“道具”就是细节,只要把这些道具用好了,戏就会很精彩。要小中见大就要去掉假话、空话、套话,从一言一行、一事一物去揭开掩饰事物本质的东西,开掘出能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物心灵的主题。
# c: i, B. a0 U, E& z* F8 g+ f3 h. m
& L% N: A0 j- ^9 n) Q
2 J% F0 S; k- _ R2 I
: F0 l6 Z& B2 ]1 r) m, G 三、平中寓奇,熠熠生辉 1 ?# b. v) u1 T# p8 r
3 {8 d; F, U' R*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