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公文写作应加强语言知识

[复制链接]
稻草人 发表于 2012-6-17 15: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摘要]公文写作对语言有独到的要求。公文写作离不开必要的语言知识。本文从正确把握语言的“精确”和“模糊”、有效避免语言歧义、重视词语的锤炼以及有效控制语言的简洁性等四个方面强调了注重学习语言知识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1 t5 g8 }# G$ b$ `# O' Q& B; p7 N  \
; v. s& w; F# n1 G  e! x3 ^- G4 @. V) y- H0 y$ Y1 J
公文写作对语言有独到的要求。从事公文写作的人,必须注重学习语言知识,加强语言修养。以下就公文语言常涉及的四个方面具体说明语言知识在公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 I1 }" k  t: R( S! p
$ Q8 N/ w8 u* l
一、正确把握语言的“精确”和“模糊”* t9 `( F4 c# B% W# _5 U/ N

2 C. D9 z9 S) J: `# j“精确”和“模糊”是公文语言应用中必然要提到的一对概念。“精确”和“模糊”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精确表述和模糊概括都是表达公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公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标志。要想正确认识二者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准确把握模糊语言的实质是关键。
* p5 E7 k  ]$ ]+ g0 Z5 Y7 i( \* L% Q$ n+ ~& ?! k( X( w- J9 s" L( S
(一)关于“模糊语言”。说到“模糊”,人们总是先想到其贬义色彩,其实在人类语言中,“模糊”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从语言学角度来准确理解语言的“模糊”。在自然界,在社会中,许多客观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往往界限不分明,并呈现出此事物向彼事物发展之态势,例如“上午”和“中午”、“中年”和“老年”。这就决定了信息在传递与转换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记录客观事物的语言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的“模糊”在语言表达中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准确表达所必须的。
% M; d' |6 f" |8 ~, z3 N8 }
% V2 ?3 a! h7 I6 a模糊语言不等于语言模糊。  Q3 {4 f/ {5 u% V/ W
1 E. l) O2 }4 C6 H( |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专指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其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与语言所表达的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模糊相对应,从而达到准确表达这一目的。例如:: s) x1 k# I' t2 [- T+ v
7 c8 K. e' c; g, t4 T6 q
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仍然是我们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城乡差距得不到解决,就难以真正全面实现现代化。因为解决城乡差距相关因素多,任务复杂,需要多少时间很难精确化。这段话运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模糊语表述就很有分寸感。语言模糊是一种语言表达中常见的现象,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表述含糊不清。其主要特点是:客观事物是精确的,而语言表述却是模糊的。例如:参加代表大会的人员基本到齐,符合法定人数。大会如期召开。
: c( c; N/ B$ n; {8 t* A+ a) O: i+ W  k  `) J
“法定人数”有一个具体的比例,应到多少人,实到多少人,应该给出精确的数字。而前面仅仅提到“人员基本到齐”,用语十分含糊,显然不符合公文语言表述要准确的要求。
, V) Y+ [; t' z1 h1 p
+ a) U  ?3 Q& k/ \3 Z/ M1 M3 Q' d公文有一定的传播范围,由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情况不同,公文在表达上,不能不留余地。我们必须从语言所反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真正把握模糊语言的实质,在用语和措辞上要有一定的弹性,正确地运用模糊语言,从而提高公文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概括性。
( N2 G5 D; N  f- D
, V$ }2 T- @7 c6 n4 a! c(二)做到精确表述与模糊概括相结合。精确表述和模糊概括都是公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在公文语言应用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行文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体现。例如:6 j: g1 O/ P; B  h" b

" @5 d, {; J1 n# e只要努力做到本市国民经济总产值逐年递增8%,到 21世纪中叶,我老秘网市经济就能接近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7 T' O( o7 w2 d7 V! S: ?
* g4 i; ?+ r# V
其中,“递增 8%”是精确用语,“到 21世纪中叶”是模糊用语,这样既指出了确定的递增指标,又科学地界定了难以预测的具体时刻,体现了行文的周密与严谨。
8 M0 G# X" A- _$ m" w/ d& \6 T6 v8 S) X
二、有效避免语言歧义
- @9 B6 B% K6 P' t; ?
, }& l0 L( s7 K7 Y' f“歧义”是一个语言学术语,要想避免语言歧义,公文写作者必须有意识地增加相关的语言学知识。7 m: \6 U$ h8 v$ s  {) K
* ?( w% ^2 ~9 t1 N% R  [/ e
(一)准确理解语言歧义。要准确理解语言歧义,首先应区分多义和歧义,在语言学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术语。多义是指一个语言单位有不止一种意义,但只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其意义就变得明确而单一了。例如“学习文件”,这是一个多义短语,理解成偏正结构则为名词性短语,理解成动宾结构则为动词性短语,但只要在前面用“一份”来限定它的名词性身份就能确定了。语言歧义指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一个语言单位仍有不止一种理解。例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个句子有不止一种理解:7 B3 |' {' Q* t( A8 r

1 v! {# \) g- W8 z- z' v% Z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
2 [  v# H. A+ {% Z0 G3 |
$ |  H2 G/ Y4 @- y5 X* s我们索要学习用的文件。
; L9 d* j1 Z! i: O$ u  S$ e3 w
8 n6 i# B3 L2 c8 N. W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 [' O" `6 c9 q& l$ I, M+ R( h$ c
这时歧义就产生了。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而歧义则是应当避免的。在日常交际中,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使用语言应当尽量避免产生歧义。8 J2 M9 W/ g$ Q+ F  I# ^+ `* A
: F6 ~6 t2 s$ f* t* X9 B% p
(二)增加语言知识,有意识地避免歧义。公文语言必须避免歧义。公文发文与收文是组织与组织、组织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正式沟通。对发文者而言,行文是为了让收文者了解和把握行文的目的和内容,因而要便于行文对象阅知,便于其理解并形成共识,进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为此,在语言运用上就必须避免发生歧义,这样才能既便于受文者阅知,又便于受文者按行文内容操作实施。增加必要的语言知识,可以有效地避免歧义。引起歧义的原因很多,既有语音方面的,也有语义和语法方面的,消除歧义的方法也不一而足。在公文写作中,语法原因引起的歧义最为常见,所以应格外注意。例如:汉语中的介词“和、与、同、跟”都可以作连词用:
. }+ g6 U. ?7 A  O" X3 c
9 K/ `# L% X5 m; Q% I: p/ U北京和(与、同、跟)上海都是直辖市。(连词)我们这里不能和(与、同、跟)北京、上海比。(介词)* J; s* ^  p6 ^' R2 N  F$ S
4 \( F. O4 i% N) j0 k  L
我们这里和(与、同、跟)北京、上海一样,也有繁华的街道。(介词)$ d, N. K/ }$ _, }
/ v3 [( O/ ^% K4 x
这就存在一个划界问题:连词“和、与、同、跟”与介词“和、与、同、跟”的区别在于:(1)连词“和、与、同、跟”所连接的两个词如果是联合关系,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可以基本不变。介词“和、与、同、跟”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更不能互换位置。(2)介词“和、与、同、跟”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与、同、跟”之前不能出现状语。(3)连词“和、与、同、跟”有的可以略去,介词“和、与、同、跟”不能略去或改用顿号。" t$ g; N6 P+ E) `9 |3 l

% p* C) S7 q7 z" N3 Q有时不注意区分这几个词的两种用法会导致歧义的产生。例如:$ E5 ?& n9 I! F4 Q! |% T' ~

3 l* [: j; Y5 i6 e: t6 v' L蓝天公司和我们公司在会议期间没有签约。0 q5 @: b) H: \4 }
+ U5 f1 D. q4 x
(其他公司却都签了。)(连词)
- n9 q" ]  W' A3 W3 M
( X; Y: h8 ?2 E9 A7 H  Y4 c# O蓝天公司和我们公司在会议期间没有签约。
5 p" R2 W6 P) N0 k- o
% a2 y3 j, V: M. w# m0 g6 K2 _& l(他们和安华公司却签了。)(介词)
7 g, L9 E6 a: Y
' f4 X4 N) T- Y9 X$ V假如没有下文,两种意思就很难区分。如果有意识地在前一句中的“没有”前加一个“都”,“和”的连词身份就确定了;把后一句中的否定词“没有”放在“和”之前作状语,“和”的介词身份就确定了。词性确定的同时句义也就明确了。$ w7 L1 {2 Y% R6 k# f
/ Y5 B- [* f& R% A
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避免歧义,在我国宪法里用“和”作连词,用“同”作介词,例如: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这种主动运用语言知识,有意避免歧义的做法在公文写作中是值得借鉴的。/ W6 F; W. J2 B0 ^

7 a$ I7 u# w" B公文写作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字之差、一语之偏,都可能引起纷乱,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严格把关,消除歧义,提高公文写作的质量。. n1 G. Y/ }7 N8 ]6 Y
, s" H! x) Y7 y9 f
三、重视词语的锤炼9 K$ r! Q  A" k5 R$ Q# r! ^* V
# |3 T' l+ l$ I# b
公文作为传达政令、沟通信息、推动公务活动开展的重要工具,在词语的运用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而用词的恰切与否也直接关系到公文内容的表达是否到位,影响到公文语言的质量和效力。词语的锤炼,有人认为只凭语感即可,其实不然,锤炼词语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行为。在公文写作中词语的锤炼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 s$ e" h/ b8 b2 j. n& s8 K* G" V  G5 P% b. o- I
(一)注重用词的准确性。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 k3 G8 a! b- q! w4 v  F& z7 Z1 E7 i6 _$ ]
1.注意使用术语。术语是某一行业的专门用语,其使用是严格的,是力戒并杜绝随意性的。如“侦查”是法律专业术语,含有司法程序中为搜集证据、审查证据、查缉犯罪嫌疑人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进行的专门调查的意思;“侦察”是军事用语,含有为查明敌情及其有关作战情况而进行的查看等活动的意思。再如“勘查”是法律术语,而“勘察”是地质学、工程学术语。公文写作者在写作中应注意区分各专业术语,绝不能误用。
/ Y4 h/ H- r! ?: I' P1 u- S, u. T; v4 H8 D
2.挑选表义最准确、最明晰的词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五条: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1 |! U1 T' q9 m2 F# s+ I, ^7 s" ]5 s( n5 x/ z# K4 B1 y
“保障”、“抚恤”、“优待”这三个动词,准确地表明国家和社会对这三种情况采取的政策,很有分寸,它们放在这些位置恰到好处,绝不能易位。  G  ]( t' @. b. V4 ?3 P
3 B9 ^. i3 T: r1 x3 n
3.严格辨析近义词。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这些词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在词义和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存在着细微差别,既要区分它们之间的褒贬义,区别词义轻重,还要把握词所指范围的大小。如“成果”、“结果”、“后果”在感情色彩上不同:“批评”与“批判”在语义的轻重上不同,“边疆”与“边界”所指范围大小不同。7 C7 M# _& O* `: L

6 e% ]& A- E, n( M% \' c(二)注重用词的规范性。通常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9 |9 g8 d' a9 V4 |- C+ B$ V+ p& }- `: T' u' U5 e+ c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9 x- P/ i/ c! h; \, H% `  K准确而熟练地掌握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是每一个从事公文写作的人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首要突破的关口。只有努力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在公文写作中真正做到得心应手。文/郝全梅 李小萍
2 S3 x: P- E, p  Z/ Y, A, h
 

精彩评论6

正序浏览
刘保军 发表于 2012-6-25 15: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不赖,内容跟实际结合紧密" l9 w+ p" C6 G
 
liyi110119 发表于 2012-7-30 08: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非常好的文章,经典,学习了
 
思凡2 发表于 2012-10-20 21: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写的不错,长知识了,有收获.
 
梦想实践家 发表于 2016-5-16 21:45: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而熟练地掌握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是每一个从事公文写作的人提高公文写作水平首要突破的关口。只有努力培养学习语言
 
星雾 发表于 2016-5-17 07: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认真学习,谢谢分享
 
茶满人间 发表于 2017-6-5 2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字之差、一语之偏,都可能引起纷乱,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严格把关,消除歧义,提高公文写作的质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5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