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繁荣城市文化 建设文化青岛

[复制链接]
青岛小秘书 发表于 2012-6-11 07: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鲜明地表现着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都彰显着文化的元素,现代消费渴求着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大餐”。面临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发展新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地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一、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加快发展,“经济文化”、“科技文化”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理论概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大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后,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的高新技术群,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空间及海洋技术,以及与这些技术相伴而兴起的高新制造技术等迅猛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科学体系正在广泛引入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等利益格局,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各个重大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促使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显现着文化形象。实践证明,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消费支付能力越来越强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满足国民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或区域、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向。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以充分体现先进文化为根本特征的人类文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这种动力不断促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没有属于自己的有生命力和独特魅力的文化,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大省、大市。像青岛这样的经济科技大市,同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有充分释放客观存在的文化底蕴,在建设经济大市的同时建设文化青岛,才能建设成经济强市。实施经济文化强市战略,需要在城市人文领域重新构建和复兴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中国文化和体现一方水土的城市特色文化。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实施经济文化强市战略,从北京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到上海加快转化世博经验,以突出主导功能为中心,推动文化主体功能区建设;从哈尔滨打造一流精品力作,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到深圳建设文化创意之都;从重庆“红歌文化”到江西“红色摇篮文化”等等,其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广度之泛、潮流之猛,前所未有,很值得青岛学习和借鉴。

     二、科学把握城市文化大繁荣的发展趋势

     实施以繁荣城市文化、建设文化青岛为主题的经济文化强市战略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做出的发展模式的正确抉择,是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青岛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极其需要科学把握城市文化大繁荣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建设文化青岛的步伐。

     首先,科学把握以体制改革为主导,繁荣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需要以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并在与时俱进中适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长期以来,主导城市文化市场的是国有文化单位,因此深化改革文化体制特别要突出综合配套改革,大手笔改革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使其成为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建设文化青岛主要内容之一。在综合配套改革中,青岛特别要建立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走向纵深的合作机制,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文化新体制,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高效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为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创造坚实的微观基础。因为只有建设一大批具有高效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文化体制走向纵深合作机制,鼓励青岛文化产业集团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投资培育新兴文化传媒企业,探索新媒体、多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对同类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尽快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和 “国家队”,并使其做大做强,成为中国文化市场重要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投资者之一。

     其次,科学把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结构中越来越重要的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将文化产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9年7月国家出台了新中国60年来第一个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经过十余年的大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流的态势,成为经济结构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十一五”规划期全国文化事业费总额为1220.43亿元,相当于“十五”规划期725.21亿元的168%。按照规划,“十二五”规划期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年均增幅将达到40%,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2015年比2010年翻一番。今天,在以民为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前提的大趋势下,繁荣“文化民生”必定成为城市推进文化发展的第一要务。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品与服务具有明显的公共消费品的特征,文化产业的市场水平与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成为城市的一种具有本土文化魅力、本土消费优势的经济门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社会结构中成为支柱产业,其地位必将日益突出。

     再次,科学把握品牌文化是繁荣城市文化重要基础的发展趋势。在经济文化强市战略中,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直接带动了品牌与企业互动、设计与市场互动、内销与外贸互动、单个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等,正是在互动中打造的品牌文化,不断提升着产品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不断创新品牌的服务魅力和经营理念,促使品牌生命力的持久长新。理念是品牌运作的关键,以新理念指导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则直接决定着城市比较优势强弱的发展趋势。青岛要通过营造“文化形象”实施经济文化强市战略,极其需要提高以公共文化设施每万人拥有量为主要指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速度;确保城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这是建设文化青岛的必然选择。

     还有,文化青岛涵盖了城市政治、经济、科技、精神等涉及的所有领域,科学把握繁荣城市文化、建设文化青岛的科学进程,特别要始终张扬城市精神主题。近年来青岛从“微尘”到“红飘带”,从战胜浒苔到成功举办了一届最出色的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等,提升了城市精神主题的内涵,推广着城市精神的外延,使城市精神在发扬光大的过程中不断升华。青岛城市精神主题的释义是,信息多元时代给城市时尚带来全新激荡,富有鲜明的时尚感与功能性,体现人文价值和实用性原则,高扬和谐的旗帜;集聚民智、凝聚民心、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创造宽容和谐的环境;海纳不同文明与宗教信仰,相互求同存异,尽显和睦、纯洁的美好家园。青岛城市精神主题体现着民族精神、城市精神与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理念的统一,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指导的伟大实践,体现着和谐、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与品牌城市的本土优势,有效地融合了奥运文化、奥帆文化、齐鲁文化、滨海文化等,将城市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推动了青岛在实施经济文化强市战略中,加快建设文化青岛的步伐。

     三、加快推进文化青岛建设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必须挖掘文化这座金矿,因此实施建设文化青岛战略就成为必然选择。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青岛小秘书 发表于 2012-6-11 07: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重要论断、重要部署和重要举措。不仅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而且客观分析了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全党、全国人民绘制了一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党立场坚定地举起了文化兴党、文化兴国的旗帜,必将对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毋庸置疑,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太多,文化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表现为两个滞后,即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决不应该仅仅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应该是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地方政府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以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一、准确把握当前青岛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客观判断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基础上,《决定》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八个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对照这些问题,审视青岛的实际,可以发现,青岛文化事业的发展,既面临一些与国内其他地方相同的矛盾,也存在一些独有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文化设施数量偏少,且地域分布严重不均。从总量上看,我老秘网市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基础文化设施的数量比较少,不仅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而且在副省级城市中,也比杭州、广州、南京、深圳等城市低很多。以文化事业最基础的“三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群众艺术馆)为例,2010年,青岛市图书馆馆舍面积(2.6万平方米)不到广州市(9.8万平方米)的1/3、也不到深圳市(6.52万平方米)和杭州市(5.48万平方米)的1/2;青岛市博物馆面积(1.6万平方米)仅为深圳市(3.2万平方米)的一半,不到广州市(4.9万平方米)的1/3;青岛市群众艺术馆馆舍面积 (1.1万平方米)不到厦门市(2.76万平方米)的一半。另一方面,我老秘网市的文化设施主要分布在市内四区,尤其是市南区和市北区,而郊区各市差距较大,仅有的一些文化设施也存在档次偏低、功能不全、设施设备不配套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财政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文化事业费偏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我老秘网市文化事业财政预算内支出25.35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 1.34%。2006—2010年,我老秘网市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分别为35881万元、42174万元、56628万元、50336万元和68436万元,仅分别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52%、1.31%、1.53%、1.16%、1.29%。在文化事业费方面,2010年我老秘网市文化事业费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34%,不仅低于全国水平(2008年为0.40%、2009年为0.39%),而且落后于省内的济南 (0.45%)、淄博(0.43%)、东营(0.42%)、济宁(0.36%)四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20.98元,落后于全国(2009年21.90元)平均水平,在山东省也低于东营市(29.55元)和济南市(22.14元),列第3位。

     对特质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尽管青岛市建制仅有120年历史,但青岛市域范围内的文化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北辛文化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岛的先民们创造了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的史前文明和辉煌灿烂、多元共荣的古代文明,其中的许多文化元素纵贯整个人类文明史,一直延续至今,比如曾经领跑中国海洋远航的港口与海运文化、多元并存的宗教文化、文脉久远的教育文化、传承文明曙光的文学与艺术等等。近代以来,一些既传承着本土文化传统又反映着近代西洋文明的文化形态,如建筑文化、科技文化、工商文化、传媒文化等也在青岛生根发芽,成为构成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因子;市井文化、街头文化、里院文化等也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出现,并逐步形成极具青岛地域特色、又隐藏在市民生活细节中的文化现象。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这些特质文化资源和特有文化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成为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抓手;糖球会、萝卜会等一些品牌节会也还缺乏地方民俗文化的包装,远没有成为体现和展示青岛地域文化的平台。所有这些,不仅无法与北京、西安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相比,而且比福州、宁波等同类城市也相去甚远。更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原有旧城区的规划控制指标纷纷被突破,一些有保留价值的旧街区、老建筑遭到破坏,部分老城区的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元素受到严峻挑战。长此以往,必将隔断城市的文脉,最终导致文化特质和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功能与城市文化的培养融合不足。以文化传统为基础、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既是延续城市文脉和沟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标志。云南、西安、武夷山等地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 《印象•丽江》、《梦回唐朝》、《印象•大红袍》等,借助当地自然景观,艺术再现了各自的特质文化传统,成为一场场彰显历史内蕴、提升旅游品味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文化盛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青岛,不仅有许多独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也有山海相连的自然美景和千古传承的优美传说,但所有这些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许多文化设施也只是外来文化的表演场地,还没有很好地成为展示青岛文化尤其是最有特色、最能体现青岛特质的传统文化的舞台。再比如,青岛这座城市与帆船、电影、音乐的历史渊源,成为今天打造帆船之都、影视之城和音乐之岛的深厚积淀,但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梳理百年青岛与帆船、与电影、与音乐之间的那些精彩故事,更缺乏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衔接,这与当前文化青岛的建设是极不相称的。

     二、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必须依据《决定》提出的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从自身特色出发,在认真解决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全面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

     不断提高文化财政投入水平。

  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在经营上的无利可图,致使社会资本投入的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强有力的财力支持。2008年我老秘网市出台的《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确保对文化建设的各级财政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的要求。日前召开的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强化公共财政支出。今后,我老秘网市各级财政应该不断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实现文化财政投入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同步增长,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应努力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逐步扩大市级财政对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在硬件方面,要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确保各项建设指标的落实到位,尽快建成完善便利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文化需求。

     传承特质文化底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的实物见证,凝聚和渗透着不同时期人群的理念、追求和情感,也是提高当代市民素质和增强市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最佳素材。我们要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青岛的大局出发,真正把历史文化遗产看作是一种文化资源或文化资本,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在前期调查研究,尤其是第一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展开全面、详细的调查和登录工作。同时,要不断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历史文化名城条例的贯彻落实,在今后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依法把文物部门的审批纳入建设审批程序,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保障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彰显与传承。

     从特质文化入手弘扬城市人文精神。要从城市文化发展进程入手,围绕青岛特质文化形态、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结合现代城市建设,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青岛的各种特质文化元素向广大市民介绍、传播,使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本土风俗民情、传统文化艺术“复活”,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系统归纳、准确提炼城市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并广泛加以宣传,引导市民形成普遍的城市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城市人文精神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精神和价值追求,从而提高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在发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经验。如福州市对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的保护与修复、宁波市打造三江六岸文化景观长廊等。青岛应借鉴这些城市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老城区的街区格局、城区风貌、文化空间等各种历史遗产的作用,为其注入富有青岛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充分体现青岛的欧陆风情文化、啤酒文化、崂山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等,合理开发新的城市功能,将其打造成青岛的特色文化品牌;要认真还原百年青岛与帆船、影视、音乐的精彩历史,充分利用青岛籍演艺名人的群体效应,努力衔接和完善相关产业,使帆船之都、影视之城、音乐之岛成为名符其实的青岛文化品牌,增强青岛文化在国内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建设文化青岛的目标。(2011年12月17日 青岛日报 理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