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领导到一个一直比较“优秀”的基层单位去检查工作时,突然要求听口头汇报,知道多少讲多少,少说成绩,多谈不足。结果这个单位领导在“脱稿”汇报时,乱了“阵脚”,砸了锅,暴露了单位存在的问题。4 l6 M6 m! N% c# \. v
F9 }" o8 _5 o- o% I2 g 眼下,各级各部门书面汇报泛滥,窃以为改用口头汇报至少有以下三大好处:" p& G/ v8 {" A A, E8 K
) T' j1 x: ?" L1 C, w; e3 T
一是讲空话、套话的少了,讲真话、实话的多了。书面汇报,洋洋万言,细加分析,内容却不乏大话、空话、套话。表面上“五彩缤纷”,实际上却使本应该做深做细的工作走了过场,打了折扣;而口头汇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真知灼见,“水分”少,“干货”多。 W; E$ J }, b- \
* U" ~" T4 ^, W$ K% r9 l, f8 L
二是投机取巧的少了,真抓实干的多了。“只要汇报好,其他不重要”。这是颇为流行的说法。这些人认为,迎接上级检查,只要写好汇报材料,让人听着高兴就行。因而,每当得知上级领导或工作组要来检查之前,一些单位领导便召集手下的“笔杆子”绞尽脑汁想点子,加班加点赶稿子,一旦材料过关,便大功告成。可要求口头汇报后,受检单位的领导深知“心中无货,汇报卡壳”的苦衷。因此,只有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学会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汇报起来才能讲出自己的东西。
: G* ?; X4 m) V" e+ Z- k) t. R9 Q% q" P c# E4 V
三是机关“笔杆子”的负担小了,领导个人的文字水平高了。检查者未到,“笔杆子”先行,似乎已成了当今一些单位应付检查的规律,不但给机关文字工作者添加了忙乱,而且还给单位领导养成了平时不学习、关键时刻干着急的毛病。改用口头汇报后,“笔杆子”们大可以不必为潜心钻研汇报材料、抓耳挠腮揣摩上级领导的“口味”而发愁,领导者也不能坐等其成,至少还得动脑子、想问题、打腹稿,或者自己先列个汇报提纲之类的,这无形中为提高领导的文字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 r2 G/ }6 u( U+ {9 k1 D!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