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U. v6 J6 i 耕夫认为,“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只为了吃饭”,同理,工作首先要能够谋生,但绝不能只为了谋生。凡是对人生有所思索、有所追求的人,应该把“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实现价值与奉献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点在越成功的人身上,往往体现得越充分。人活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去努力找准自己的舞台,做出一定的成就,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 U% p% n. G0 u3 S+ K/ h+ o# i+ a, v+ m" w, C3 h+ {4 W% @# V
这是“我们的工作为谁而干”的问题,与之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的身体是谁的?这个问题原先耕夫一直没有想清楚,过去一直停留在“为了理想和事业而献身”的认识层次上。为此长期以来受到家人和亲友的批评,年长一点的亲友说:“你现在年轻,总想干事业,透支了身体没感觉,但等年纪大了有感觉,用事业就补不回来了”。妻子则常会气急地说:“理想、事业,等身体不行了,这一切还不都成了空的!” “爱之深,责之切”,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但长期以来耕夫囿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认识,对此一直听不进去,也不以为然。% X1 z9 L9 A9 k% [; G
: w) g* e1 p! V- k 耕夫出身贫寒,一生的追求就是“活着要让自己看得起”,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的警言来鼓舞自己,为的是老了的时候,可以自信地给自己一句“无愧人生、无愧社会”的评价。耕夫只是一名普通的金融从业者,但坚信即使最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都可以有所成就,就如大家所熟悉的李素丽一样,她不过是北京公交的一名普通售票员,但同样可以把工作做到极致而为全国称道。耕夫愿意为这种内心的追求而拚搏不息。应该说在34岁的年龄,虽然耕夫自我感觉工作很努力,但尚未有让自己引以自豪的成就。尽管如此,公司和金融系统的领导还是因为耕夫的工作努力和微末成就,给予了耕夫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荣誉。2005年耕夫被评为中国银监会系统“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十佳标兵”,并被授予“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又被上报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侯选人。5 a C% B3 c4 z- l
; H$ _5 o0 p& E& i4 f% \' F 这些荣誉让耕夫背上了很大的思想压力,耕夫觉得不能愧对这样的荣誉,就是累死,也要把工作干得更好,一方面是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活着要让自己看得起”。但最近领导在吃饭时与耕夫进行了一次谈话,让耕夫很感动。领导说:“小耕啊,工作要继续好好干,但身体更要注意,这是长远之本呐,身体都累垮了,以后还怎么更好地干工作?”这样语重心长的话,让耕夫反思了好久,一方面是感觉人不能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另一方面也让耕夫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是为了“让自己看得起”吗?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只与自己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有关吗?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着眼长远、还是仅仅在于“献身拚搏”?是仅仅只能昙花一现,还是可以努力做到长久芬芳?; @1 B) G2 c6 z0 h7 z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