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农村发展] 抓的是增效增收的现代农业,谋的是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

[复制链接]
江苏老秘 发表于 2012-6-1 08: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致富的动力源和农村稳定根基,更是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永远关注的话题。对于这个重要的话题,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在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作为省委党校第1期县处级中青班驻点调研组的成员,带着这个话题,随组来到苏北城市——盐城亭湖区黄尖镇、环保产业园和华东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厂区车间,倾听奋战在农村第一线的镇书记、镇长、村长们介绍发展思路,倾听创业的当地农民企业家、养殖大户谈谈创业的酸甜苦辣,倾听在农业工厂中就业的农民兄弟姐妹聊聊收入情况,倾听农业经纪人在活跃农村经济中的难处和建议。

  在调研中我深深体会到,如今的苏北,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管理经济学背景的年轻基层骨干带领下,正在脚踏实地实施“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发展思路,致力于多渠道转移农民、多举措推动农民创业、多方法促进农民长效增收。最难能可贵的是,实干家们牢牢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牛鼻子,抓的是增效增收的现代农业,谋的是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一步步将十七大的要求变为美好的现实,一点点实现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话题一:农民真的增收了吗?农民是确实增收,还是被增收?

  苏北一马平川可以刨土的农田,现在似乎变成了可以刨金的农庄;原来头戴的贫困县、贫困乡帽子,似乎已经成了可以摆在博物馆的文物,苏北农村处处显露出一些许现代化的气息。示范区的农民们成了“土地的房东”和定时上下班、拿工资的产业工人,房东的身份让他保证了一份固定收益,工人的身份让他日日有40-50元的进项,1+1=2 的公式竟也成了农民增收的公式。

  农民增收如今确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例如盐城市黄尖镇福隆菊花专业合作社148名社员2010年发展菊花种植,实行统一订单、议价、收购、销售、核算的供产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当年人均纯收入就达18430元(近2800美元)。该镇西瓜套种、设施蔬菜种植等高效农业的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农民有分红、股金、打工3份收入,腰包真鼓了。即使外出打工的季节性短工每年也可以获得1万元收入。

  另一方面,在党的领导和一系列有效政策的引导下,农民确实是满怀喜悦“被增收”的。当地的党和政府认识到,农村一切问题的产生,最主要原因就是农民收入低,收入低,就不能很好地享受到现代文明。要提高收入,就要把农民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引导农民创业创新,在自主创业中实现持续稳固增收。由此,政府推出的促进增收政策是:

  一是拓思路。增加收入,关键在减少农民。引进工业理念,整合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比例;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至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扶持农民经纪人发展,形成本地化流通领域专业队伍,实现生产到市场的价值直接转化;发挥地域优势,建立集约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等流通枢纽,挖掘风向标作用。

  二是给空间。扩大农业内部创业范围,为农民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启动实施农业特色产业,优化了农业生产布局,提高了农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扩大造血功能。

      三是实保障。完善农民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创业风险,充分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造氛围。从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供给上引导。结合实际制订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与培训力度,科技落户,典型带路,变弱质农业产业和弱势农民群体为朝阳产业和新兴知识群体。

  话题二:农民增收得踏实吗?是不踏实,还是蛮踏实?

      任何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没有几十年的奋斗恐怕难以全面实现。在座谈中一位养殖大户代表大家道出心声:目前农民是富了,但富得不踏实!共同富裕还没有实现。农民中两级分化开始严重,一些农民因病因残仍然贫困,一些农民缺乏文化和技术增收无望,一些农民因无生产资金无法持续增收。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的势头在加剧。如何保持政策的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悬在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头顶的一把利剑。那么,造成农民富了心里不踏实的因素有哪些呢?

  1、土地因素,用地难。农民想养鸡养猪,没有土地指标,发展不了;农民在不断增收,农业合作社为保证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存储库房大多为临时用地,2-3年过渡,之后必须复耕,这边发展,那边拆迁,无所适从,浪费巨大,没有预期。集约化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百十万保证金,库房、屠宰场和冷库费用太高,没有能力进驻。形成有农民和农产品的地方没有地保管,政府支持开发出的有大型保管场所的流通中介企业有地但没有农民和农产品长期进场,曲高和寡,农民自助组织合作社发展不上去。

  2、资金因素,贷款难。农村新发展者和中小型项目融资与争取小额贷款困难,需要担保、银行门槛过高。国家政策200亩地给予2000元补助,而农民一户最多10多亩地,想创业,因量少规模小根本找不到资金扶持。农业项目针对性不够强,农民和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路桥建设等需要补助的得不到补助。政府资金有锦上添花的倾向,缺少雪中送炭的长效机制。

  3、基础设施因素,运输难。苏北许多村,村与村之间为水泥路,但村内为多为泥路,无法出行运出产品。费税改革后,村级基本没有财政经费,即使有,2-3年也拿不出12—13万建起一座10吨级桥梁或者排涝站等排涝设施,为了发展村委会举债建设。群众和基层组织急切盼望财政、水利、农林等政府部门,适当加大补助资金,减少村级配套资金,改进服务,主动配套,切实加大农村村内基础设施投入,实现路畅桥通,旱灌涝排。不使高效农业因水、路地制约,成为靠天吃饭的花架子、空摆设。

  4、资源因素,用电难。由于农民创业的缘故,在电力的使用上被定性为经营性用电,价格由500增至5000-7000元,使农民的生产成本大为增加。电力的垄断价格和低效的服务,农民感到受到层层障碍与盘剥,大大削弱了增收的信心。盼望将变压器等基础能源保障列入新农村省级总体规划和建设标准,由国家拨款投资建设,让农民用得起、用得放心。

  5、人员因素,保障难。在保障问题上,有个保两头的需求。一是需要从根本上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如惠农补贴国家发放83元,但仍要征收用于公益事业的一次性筹资和每亩9-11元农业水利工程费,征收难度极大,既给又收,给大于收,这类无意义的动作广大农民希望彻底取消,哪怕少补。二是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目前存在两头不落实、市民农民两头够不上的现象。虽然有合作医疗,但城乡差别过大,待遇不同,社保障碍大,无法保证劳动力成功长期转移,一些老年无文化、因病致残等失去劳动力人员看似有保障实际无保障。

  这些制约因素的化解,要靠干部的全力服务、靠政策的不断调整、靠广大农民的理解配合。一位村书记说得好:致富路上无止境,我们将竭尽全力满足群众需求。多方式增收,让农民在地里刨金;多渠道转移,让农民进城淘金;多途径运作,让农民创业生金。一句话,让农民踏踏实实走向富裕!撰稿: 张姬雯
标签:农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5粉丝

19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